《纪连海说甄嬛》第23章


窒扌院涂蒲侄蔚娜狈Γ翁嵝探窝锨自擞玫椒ㄒ娇毖槭导幸丫芰瞬黄穑谒翁嵝趟Φ氖贝圆皇冉椒āO执摹暗窝锨住本鸵∮肈NA亲子鉴定了(基因技术):脱氧核糖核酸(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
不过,我们查阅相关史料,可以知道,清朝雍正皇帝那会儿,还真的没有什么滴血认亲的历史记载。当然,更重要的是,清朝皇帝的妃子,是不可能和太医私通的——因为平常御医是没有机会见到妃嫔的。御医给妃子看病是需要两个人同时在场的,而且御医根本见不到妃子的脸面,因为病床有帷幔遮挡。不仅见不到脸面和身躯,甚至都摸不到手,太医号脉是通过一根丝绳,间接将脉象传递给御医,不会直接摸妃子的手。当然,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到,滴血认亲这虽然是中国古代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一件不计的忽略小事,但不知道为此造成了多少冤假错案!
第三十三章 太后之死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六十五、六十六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太后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为防止突发意外,决定提前留一道遗诏以保皇后后位。
这里,就有个问题:太后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雍正皇帝的妈妈太后乌雅氏原是隶满洲镶蓝旗包衣,官书上只提其属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却绝口不提其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其本是内务府包衣,出身微贱的事实。雍正也一再宣称乌(吴)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这样说,或许是母家地位的卑微,对于雍正而言,是一种隐痛,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必须神话自己的出身,抬高母家的地位;亦或许是他为了缓和母子间紧张的关系,而故意作出的姿态。而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包衣(奴隶)之后,却能得到康熙如此宠爱,能够为身为55个孩子的父亲的康熙大帝,生育三子三女,的确不一般。
德妃从一个身份卑微的、负责端茶送水等细活的“宫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宫主的位置,这是很不简单的。康熙二十年(1681)册的四个妃子,她们的地位或者说是在皇帝和众宫人心里的位置,是后来的其他宫妃难以相比的,或者说,后来的宫妃再牛也牛不过这四个人。康熙二十年(1681)册妃位序惠妃、荣妃、宜妃、德妃。可是这四个人中,德妃的出身最低,只有她是包衣之后,不是以秀女而是以更低一级的官女子的身份入宫。
从画像上来看,德妃的身上隐隐含着一种雍容华贵的大气。能够稳居后宫33年,她一定是一个聪明女子,当然,没有家世的她一定要美,这是她被康熙看中的唯一资本。之后在宫中的三十多年,她一定会有心计,幸运的是她并没有把这当成一种手段,而是利用这份敏感和睿智暗暗地保护着自己和孩子。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许是皇上欣赏她的原因。也许正是因了她从不张扬的性格,六个孩子,足以说明康熙对她的宠爱。
于是德妃和荣妃并肩成为生育子嗣最多的后妃,她们同样十年间生育六个孩子。但荣妃的辉煌,主要集中在康熙十二年(1673)至康熙十六年(1677),她连生四孩,可是六个孩子中只有两个长大成人。在康熙十六年(1677)之后,她就再未生育。可此时的康熙皇帝还很年轻啊!为什么荣妃却从此沉寂了呢?难道说仅仅是四个早殇的孩子才让荣妃再未生育么?这一段时间康熙是20~24岁。可以想象那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属于年轻的康熙皇帝的、充满活力的爱情。而康熙宠德妃,是在康熙十七年(1678)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间,康熙皇帝是25~35岁,个人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康熙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但德妃仍然盛宠了十年,这说明德妃是很得康熙皇帝的喜爱的。在诸多后妃之中,德妃一定有她的过人之处。
德妃有三个孩子长大成人。比起一连生四个儿子都早殇的荣妃马佳氏,她是稍幸运的。而胤祚是6岁夭折,皇十二女是12岁夭折,这两个孩子都比荣妃夭折的孩子活的长的多,德妃的丧子之痛不如荣妃那样强烈。德妃生育十二女时已27岁,而生育胤禵的时候已是29岁“高龄”,这个可以说是破了康熙朝后妃生育年龄的记录。因为她们基本过了25岁就可以让位后来人了,而唯有德妃,这样特殊,在接近她自己的而立之年再次生育,也再一次证明了康熙对德妃宠爱与其他宫妃的不同。
对比一下,荣妃在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能有多大呢?荣妃的生日清史稿上没有记载,只说她“待年宫中”,她是第一个给康熙生孩子的女人,那年康熙15岁,她也不会大到哪去,就算她17岁,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也就是27岁,还是没有超过生胤祯时29岁的德妃。而且乌雅氏是那种从无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经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对年复一年、平淡无奇的嫔妃生活她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偶感风寒的康熙在畅春园去世,悲痛万分的德妃不知道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能找到满意的继承人,而她的泪水还未干就被所发生的情况惊得目瞪口呆:步军统领的隆科多“先护送雍亲王回朝哭迎,身守阙下,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见”,十四日公布康熙遗诏,其中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在立储问题上,德妃始终没猜透老皇帝的心思,如果老皇帝真的有立胤禛为君的口谕,还用得着负责京师警卫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如此忙乎吗?先帝的遗命谁敢不遵,根本用不着隆科多“护送雍亲王回朝哭迎,身守阙下”……在隆科多的武力支持下,胤禛已经捷足先登……乌雅氏“梦中亦未思到”有朝一日会母以子贵、身为太后。
她不仅不愿接受群臣的朝贺,还以康熙未曾安葬为由拒绝朝臣给太后上尊号。在宫中的女人只有当上了太后,才算真的熬出了头,然而对于乌雅氏来说,太后的称号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太后乌雅氏最怕看到的“煮豆燃豆萁”一幕最终还是出现了:雍正元年(1723)四月初三在安葬康熙的灵柩后,雍正把胤祯留在汤山软禁了起来;此后十天雍正下令逮捕胤祯家人雅图、护卫孙奉、苏伯、常明等人,雍正曾就胤祯“在军闻有吃酒行凶之事”审讯彼等,“回奏并无”,以致“上怒”,令将上述人“拿送刑部,永远枷示”,对十四阿哥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五月十三,太后千秋诞日,雍正把革贝子胤祯“米禄”作为寿礼献给母亲,据说“上以贝子在军惟以施威僭分为事以致声明赫奕,官吏皆畏惧如此,其禄米永行停止”。这究竟是大义灭亲,还是公报私仇……在十四阿哥面前还有什么灾难?难道他也到了欲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的地步?
雍正元年(1723)五月二十三太后乌雅氏带着困惑、忧虑离开了人世,既未能同日夜牵挂的十四阿哥诀别,也未能让当上皇帝的儿子放弃骨肉相残,令她的确死不瞑目……对于乌雅氏之死,高阳先生在《乾隆韵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虚构:太后先是绝食,宫女们怕受雍正责罚,千方百计劝太后进食,心地善良的太后也不愿连累别人,遂开始喝点稀的,逐渐恢复体力,一天雍正去给太后请安,闲谈之中太后突然站了起来猛地朝柱子去……她死在雍正面前……小说不是历史,但雍正皇位的继承是否合法以及雍正是否犯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就像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了驳斥社会上流传的“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之说,雍正把审讯鼓动反清的曾静及其弟子张熙的口供编辑成《大义觉迷录》发行,宣传清朝得天下之正、颂扬雍正“圣德同天之大”。这才是欲盖弥彰,反而使得太后乌雅氏之死成为一个久久令后人议论的话题。雍正的母亲孝恭仁皇后在儿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争的事实;而雍正的儿子乾隆一即位就下令收回《大义觉迷录》,也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十四章 鹂妃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六十七、六十八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皇后为陵容请封,甄嬛为羞辱陵容,以“鹂妃”为号赠与陵容;同时,更为后宫妃嫔请封,大封六宫,众人感激甄嬛。
这里,就有个问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