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向历史借IQ-第19章


所谓“三难”,便是人难、地难、天难。
有一回,张三丰要刘伯温用一条绳索攀上山崖顶的缘光洞。刘攀爬至半山,忍不住往下看,底下已是云雾缭绕,白茫茫一片。刘顿时心神晃荡、慌乱,将自己陷入险境。这时张三丰在山顶上对着他大喊:“心摇则生难,风摇则残花!屏气凝神向上冲刺,成功就在眼前!”刘心头始定,用力攀爬至顶。张才笑着对刘说,恭喜他通过了地难,也参悟了生死之间的道理—人难。到了缘光洞,张又要刘对着洞中光溜溜的石壁参悟天难之机,刘面壁很久之后,终于如佛陀悟道般,叫了一声:“无城无府,无你无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也悟出了宇宙人生的正觉,才下山而去。
只是刘伯温后来并未能改变以刀法代替王法的朱元璋,毕竟天机还是深不可测!
智慧悟语:不必与上天争吵—为何命运的引线总是通至墓前。我们能做而该做的是,在有生之年,学会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做自己灵魂真正的主宰,便不枉过一生了。
66。朱元璋的功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消灭群雄的过程中,最大的两个对手是陈友谅与张士诚。而且陈、张两军又正好在朱家军的东西二方,形成箝制之势。
朱元璋找来军师刘伯温和文臣武将们,一同商讨作战方针。那时,陈友谅的舟师十倍于元璋,将领们都建议转换阵地,将大军撤退至钟山,唯独刘伯温力排众议。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陈友谅虽强,但野心太大,又骄傲自恃;张士诚保守持重有余,进取之心不足;若是先取士诚,友谅必倾大军趁势而来,这样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朱元璋决定先攻友谅,两军血战三十六天于鄱阳湖,是史上罕见的大海战。最后朱元璋转危为安,陈友谅身中乱箭而亡,这一战也奠定了朱元璋成功的基础。
其实,帮朱元璋取得天下的功臣很多,比刘伯温更早的朱升就是其中一位。
朱升曾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要朱元璋固守住既得的城镇,以免打下一城又丢了一城;还要屯田自给,才能粮饷无缺→文¤人·¤·书·¤·屋←;更要他不要忙着称帝,先树立一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形象,以免树大招风。这对朱元璋往后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但后世史家对刘伯温的着墨却远多于朱升,这可能和刘伯温除了精通兵法之外,还深谙天文地理之学与“善文章,气昌而奇”有关。
仅管功臣良将甚多,朱元璋自身能“广揽群言,博收众议”,这恐怕才真是他日后能席卷天下最大的因素。
智慧悟语:“深度”使一个人杰出。但“深度”加上“广度”才能使一个人成就雄伟之境。
可是,无论你多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别忘了通往伟大的路是跟别人一起走的。
67。瓜蔓抄、灭十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死得早,他内心便想在四子朱棣和长孙朱允炆间择一而立。有一次朱元璋叫两人到跟前来考对句,出句为“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了句“雨打羊毛一片膻”,句式是对了,但意境不高,朱元璋一听便面露鄙色。一旁的朱棣赶紧对上“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一对,文采高下立判。朱元璋便想传位给朱棣,但为群臣以宗法劝阻,未能如愿。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对这位皇叔颇有戒心,便借削藩之名想拔掉朱棣的势力。削藩事起,燕王朱棣为顾及在京师当人质的三个儿子,隐忍不发。等到朝廷想安抚他,将他三个儿子送回北平,他就在建文元年秋,发兵南下。这一场叔侄之战打了三年余,朱棣攻陷南京,一把火烧了皇宫。有关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自焚,也有说是跑去当了和尚……总之,侄子败给叔叔是确定的,史上称为“靖难之变”。
中国历朝历代的夺嫡之争,经常演变为一幕幕血淋淋的杀戮。所以夺得天下者,一上任不但得忙着顾民生、拼经济,一方面还要泄私愤、清除旧势力。
朱棣即位后,曾令朱允炆的爱臣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偏偏方孝孺忠于旧主,一口回绝了。朱棣威胁他:“难道你就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伸长脖子回答:“灭我十族,又有何惧!”接着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燕贼篡位”。这一来可惹恼了朱棣,就派人将方家满门乃至门生,一共十族八百七十三人拖出午门斩了。后人称这种株连叫“瓜蔓抄”,意思是树根烂了,瓜叶也必然好不了,须连根拔起,瓜果藤蔓无一幸存。
朱棣杀得固然痛快,却也给后世史家冠上了“丧心病狂”的千古骂名。
智慧悟语:面对森林大火,最好的扑救方式是开辟防火巷,让火在一定的范围烧,过些时日也就自然熄灭了。
以暴制暴用鲜血清洗伤口是最不智的。“包扎”是停止流血最好的方法。
68。“洗马”和拍马屁
中国早在秦汉就有了太子居东宫的传统,因此皇太子的老师或亲信通称“东宫洗马”,算是五品以上的高官。
明成化初年的杨守陈就官拜“洗马”。有一次他回乡省亲,下榻于一个驿站,偏巧驿丞是个没啥知识的二楞子,以为“洗马”就是侍候马儿洗澡的,就问他说:“公职洗马,日洗几何?”一副狗眼看人低的样子。杨守陈却没生气,回道:“勤就多洗,懒就少洗,也没有个定数。”
后来有位御史驾到,进门一见到杨守陈,就跪地磕头请安,驿丞大惊失色,才知眼前这位仁兄竟连御史都要礼敬十分,便赶紧跪倒地上,口里直说有罪、有罪,好在杨守陈没啥官架子只是一笑了之。
官场上的马屁文化,一路走来,古今如一。
马屁拍在马腿上,激怒了马身,马腿一踢,轻则伤残,重的就得抬走了。但马屁拍得好,有时也能排难解忧、升官发财。
明太祖朱元璋身边就有一位马屁高手──解缙。据说朱元璋有次在金水河边钓鱼,但鱼儿硬是不买皇帝的帐,钓了半天还是空钩,朱命解缙赋诗解闷。解缙毕竟是马屁才子,当下就吟了一首七绝,诗的最后二句为:“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这才让朱元璋乐开了怀。
在明朝那样肃杀的环境中,马屁文化有时是保命的妙方,问题在于马屁的背后还得有些真学问,你知道“洗马”吗?你知道解缙是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的巨擘吗?
智慧悟语: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钝者羡慕学问;聪明者运用学问。”
与其把时间耗在趋炎附势,还不如多读两本有用的书,知识是凌驾一切手段之上的。
69。十三陵的风水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是一个自命不凡,喜欢神化自己的人。为了找寻自己的神话符号,并且使朱家天下能一代代平安快乐地传承下去,特别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格外重视,非得集天精华于一地的“吉壤”不可。
据说,朱棣派出去的大臣足足跑了两年,寻遍大江南北才提出几个方案。
案一是选在一个叫“屠家营”的地方。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建在屠家营是很犯忌的,不行。
案二是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却因山后有个村叫狼儿峪,猪旁有狼岂不危险……
案三、案四也因种种理由未能中选。
到了永乐七年,朱棣自己跑到了江西,并听了术士廖均卿之言,才选定了北京西郊昌平县这块“吉壤”,于是明朝十三陵就建在这里。
历代皇帝的陵寝所在之地,向来都把“风水”摆在“风景”之上,因为人死了再美的景致也看不到,但风水却会影响王朝的兴衰,所以朱棣这么的用心建陵。
若以风水术士的眼光,十三陵确实是个上上之地。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所有能形容的好话都被说尽了:“龙头凤尾”、“龙虎蛇龟”、“藏风聚气”、“日月星辰”……诸般灵气无所不有。
但衡诸历史,明朝统治了二百七十七年,更替了十六个皇帝,“麻布袋换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而终至灭亡。
智慧悟语:当你抓住了一头象的尾巴,便以为你已经抓住了一头象,这样的舍本逐末,是无知的。
迷信最大的坏处就在于无知,走遍千山万水求神问卜,不如走遍千山万水锻练自己的体魄。
70。蟋蟀皇帝
明王朝自太祖至成祖,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到了宣宗已是鼎盛时期。
承平的年代,皇帝无所事事,便发明一些奇奇怪怪的玩乐来。宣德皇帝朱瞻基就迷上了蟋蟀。
蟋蟀这玩艺儿早在唐、宋之际就已风行一时了,皇帝玩、宰相玩、嫔妃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