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亢
12。33(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解析】孔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陈亢是孔子第三代学生,可是学习成绩一般,老师并不喜欢他,能够受到老师亲自教导的机会也不多。因此,陈亢有两个怀疑,第一怀疑孔子是不是有偏私,第二怀疑孔子的学说到底有什么用处。在7。31(19。25)和7。32(1。10)中,陈亢也曾经在子贡面前质疑孔子的人品和能力。
那么,孔子真的对儿子没有偏私?事实上是,孔子对儿子确实很一般。但是,这反映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吗?不是的,孔子与孔鲤的父子关系相当平淡,这一点是有明证的。
整部《论语》,提到孔鲤的仅仅有两处(另一处在第十五篇),即便是这两处,孔子对孔鲤的态度也都很寻常,甚至语带斥责,却看不出期许来。孔子对孔鲤的学习态度非常不满,实际上孔子也不大关心儿子的学习,只是偶尔看见了说两句,多数情况下,说都懒得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孔子常年和弟子们在一起,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而与儿子反而很少见面,几乎没有沟通;
其次,弟子们不同的个性但是共同的对老师的尊重让孔子非常受用,子路的直率忠诚,子贡的贴心和善解人意,子夏的聪明好学等等,都让孔子打心眼里喜欢。而儿子在学问上很不用心,在自己面前畏畏缩缩,这些都常常让孔子不高兴。所以看见孔鲤,孔子的心情远不如看见子路子贡们;
第三,孔子对前妻丌官氏很不喜欢,因此休妻,大致,孔鲤的性格或者长相或者性格和长相都像他娘,孔子一看就不喜欢。后来丌官氏去世,孔鲤哭母亲的时间长了一点,孔子还怒斥他“太过分了”。按《礼记》: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孔鲤不好学,而且平时的衣饰也不太讲究,这不怪他,从小就没有了娘,谁来管他的衣饰?可是,孔子最看重的就是两样:学问和衣饰。有一次,孔子看见孔鲤的穿着很不得体,叫住了他。“你看你,穿得乌七八糟,太不像话了。”孔子对儿子说话就没有对学生们说话那么循循善诱了,总是很严厉。“君子不能不学习,衣饰不能不讲究。衣饰不合适就是失礼,失礼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让人远远地看到你的外貌就喜欢你,靠的是衣饰;让人跟你打交道之后越来越喜欢你,靠的是学问。”
按《说苑》。孔子曰:鲤,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
【现实解说】父子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这样,如果不是特别亲密,就是特别疏远。如果父母的关系有问题,多半父子关系都不好。而父亲对于儿子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个难题。
公西赤
12。34(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解析】孔子还是很谦恭的人,特别是在得意弟子面前。事实上,孔子从来不以圣人自命,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仁人。正是这样的谦恭,反而得到学生们的尊重。
关于公西华,见5。2(6。4)。
公西华是鲁国公族,对于周礼的礼仪非常精通,似乎并不一定比孔子差,而人品也很谦恭。孔子很喜欢公西华,经常会带着他出去。
诲人不倦,这个成语出自这里。
【现实解说】谦虚令人尊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谦虚都令人尊重,只有在成熟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面前谦虚才能得到尊重。
诲人不倦现在常常被改为毁人不倦,糟糕的教育和老师只能制造糟糕的学生。
司马牛
12。35(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解析】对于仁的解释,孔子针对每个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对司马牛的解释是“说话要慎重”?这就必须要了解司马牛的背景了。
在《论语》7。5(7。22)中记载,孔子师徒路过宋国的时候,曾经险些被宋国司马桓魋所杀。桓魋本姓向,又叫向魋。当时,向魋受宋景公宠信,担任司马,在宋国权倾朝野。向魋这人傲慢自大,和宋景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最终占据曹邑叛乱,结果被宋国军队攻打,向魋逃到了卫国,之后又逃到了齐国,投靠了田常。
向魋有一个弟弟叫向耕,字子牛,因为哥哥是司马,因此向耕又叫司马耕或者司马牛。司马牛这个人很诚实也很本分,哥哥被赶跑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封邑都交了出来,逃到了齐国,田常对他很好,给房子给地。后来向魋也到了齐国,司马牛觉得跟哥哥在一起就等于是哥哥的同党,就等于叛国。于是,司马牛把齐国的房子和地都交还给了田常,自己又逃到了吴国。可是在吴国待不下去,又逃到了鲁国。在鲁国,司马牛进了孔子的学校,从此也算是孔子的学生。
司马牛总是很忧郁很烦躁,常常自言自语,也常常像祥林嫂一样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困惑,对于国家和家庭的巨变总是想不通,怎么原来还是全家忠良,突然一个晚上就都变成了逆臣叛贼了呢?忧郁症,典型的忧郁症。
针对司马牛的忧郁症,孔子告诉他说话要谨慎,别整天神神叨叨的。
【现实解说】当一个人的命运突然之间发生了颠覆,他就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神神道道,自言自语,百思不得其解。很多富人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或者很多官员一夜之间成了阶下囚,都会在神经上出现问题。
12。36(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解析】孔子这又是针对司马牛的现状来说,因为司马牛就是生活在忧愁和恐惧中。孔子就是这样,无论你问什么问题,他总是针对你的弱点来。循循善诱,不放过任何机会来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孔子这样的老师真是个好老师。
对于司马牛这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孔子其实更多的是充当心理按摩师,其次才是老师。
孔子这人心胸真的很宽,司马牛的哥哥当初几乎杀了孔子,而孔子依然收他的弟弟为弟子,并且为他治疗心理疾病。
【现实解说】问心无愧就能不忧不惧了吗?有的人问心无愧,不是因为他品德高尚,而是因为他已经没有了缺德的底线,做任何无耻的事情都认为是合情合理,这样的人反而无忧无惧。
12。37(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
小说推荐
- 论语
- 《论语》作者:孔丘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 最新章:第8章
- 论语力
- 揭秘伟大文化的震撼力:论语力 作者:孔健 于丹目录《论语力“出笼”花絮 序一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 序二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 第一章: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 于丹《论语》扶桑行 于丹来了 初开眼界 精彩绝伦的授课 秋田的魅力逍遥游 有朋自远方来 下一个行程 于丹日本讲座 喜剧演员的抑郁
- 最新章:第26章
- 人皮论语
- 人皮论语(实体书精校)作者:冶文彪西汉景帝末年,孔子旧宅墙壁中发掘出一批古简,其中有一部孤本古文《论语,无比珍贵,世称《孔壁论语。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将之献入宫中,虽然适逢武帝独尊儒术,儒家经籍也大多残缺不全《孔壁论语》却深藏不见,从此失传…侠盗硃安世接了一桩生意,送一个小童去长安,交给御史大夫兒宽。
- 最新章:第90章
- 论语集注
- 《论语集注》作者:朱熹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
- 最新章:第34章
- 论语别裁
- ,论语别裁目录{小{说{网}前言上论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 下论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乡党第十附录孔学新语自序。论语别裁前言回首十五年的岁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
- 最新章:第182章
- 论语译注
-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 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
- 最新章:第50章
- 外星人论语
- 作者:傅东雄前言前言我很高兴我的这个决定,我满意我的这个决定。学而后知不足,立志而后知不足,投入而后知不足。如果当初就知道文学有这么大的胃口,文学需要这么多的投入,文学要用去我的这么多生命;如果知道文学需要我冒这么多风险,需要我放弃青云直上、颐指气使、驾轻就熟、八面威风的可能,我当初还敢做出那样的决
- 最新章:第287章
- 于丹论语心得
-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总共包括《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论语》心得(二《心灵之道《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论语》心得(四《君子之道《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论语》心得(六《理想之道《论语》心得(七《人生之道》独家讲稿连载《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
- 最新章:第21章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读论语心得全集作者:广宇【完结】第1节:论语心得(1 第一章 为人之道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 孔子就是一
- 最新章:第4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