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生活方式的当》第46章


5.冠心病(2)
(6)。 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7)。 久坐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将翻一倍。
(8)。 还有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冠心病的预防
即在没有冠心病证据的人群中减少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主要是针对易患人群;控制易患因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要从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时就开始积极有效的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
1。 不吸烟;
2。 保持血压正常稳定; 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3。 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
4。 避免精神紧张。
5。 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6。 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7。 对已有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危病人,建议长期服心血康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6.脑卒中
中风在医学上叫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发病时会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甚至偏瘫、昏迷等危急症状,严重者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死亡,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的最主要三大杀手之一。
没有体检习惯是造成“健康者”突然发病的关键。脑血管疾病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心源性栓塞、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可导致或伴发脑部血管狭窄、闭塞,这可使脑局部缺血或因血管的破裂而出血引发脑中风。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一些因素对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又称危险因素。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如能对这些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引起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专家表示如果严控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几率少一半。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将高血压病人分为严格控制组和非严格控制组两组,严格控制组病人的平均血压为144/82mmHg,非严格控制组病人平均血压为154/87mmHg,两组血压只有10/5mmHg的差异,结果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几乎一半,其他微血管并发症减少三分之一。
高血压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不少人是患了严重的心脏血管病才知道自己已有高血压,也有人是在升学、就业等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高血压的,这种“生在病中不知病”的状况是非常危险的。
随着对自身医疗保健意识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很多人为了早期发现高血压,自行购买了血压计,经常或不定期地测量血压。尤其是3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测量血压。健康成人可以及早发现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通过测量血压可以定期与医生交流,使医生更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以减少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眼等脏器的损害。
7.肿瘤
卫生部发布的去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去年我国部分城市居民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这表明生活方式不当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危及我国城市居民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生活方式不当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37%
吸烟、酗酒、饮食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性卫生不良、过度紧张等行为则是不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现。比如吸烟会导致脑溢血、脑动脉痉挛、心动过速、心肌梗死,更严重的是香烟中的焦油含有至少43种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可使正常细胞癌变,增加20多种癌症发生的机会。1990—1992年,卫生部在我国27个省、区调查了74个城市点、189个农村点的恶性肿瘤死亡流行分布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占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4。43%)、肝癌(17。32%)、胃癌(17。27%)、食管癌(8。55%)、肠肛癌(6。20%),说明吸烟的危害已经开始显现。
在1975年以前,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的一直是呼吸系统疾病,到1975年第一位的则是脑血管病,1985年是心脏病。进入90年代,恶性肿瘤成为居民的第一杀手。
每5位居民的死因中,一例就是癌症。而癌症患者中2/3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我国每5例病人死因中,有一例就是死于恶性肿瘤。大城市则每4例死因中有一例死于恶性肿瘤。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肿瘤病专家李连弟教授说,急性传染病作为人类头号杀手的时候,人们往往还活不到慢性病发作的年龄,就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夺去了生命,那时,关于癌症发病的记载很少。随着人类寿命的普遍提高、大气污染加重、公共卫生恶化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慢性病慢慢地出现了,并且逐渐成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元凶。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污染严重、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生活节奏加快,加重了精神上的负担。由于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加上汽车、电梯的大量使用,使人摄入的热量很多,却不能及时消耗,形成高脂肪、高蛋白,又会导致肥胖,肥胖又会导致胆固醇问题的出现,于是心血管、脑血管的疾病也就开始出现。
专家认为,多数癌症如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将与社会现代化同步增长,但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则会因食物保存技术和生活条件改善而减少。2/3的癌症死亡者因不良生活方式而引起,则是一致公认的。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生活方式疾病虽然成为人们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但它的防治却不需要昂贵的药品,更用不着什么精密的医疗设备,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癌症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但如果你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瘟疫难上你身,因为现有的绝大多数癌症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引起的。医学界之所以提出“生活方式癌”这个概念,就是要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也有抗癌基因,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处于封存不动状态。但如果发生了某种特别的情况,使得原癌基因被激活了或抗癌基因丢失了,人就会患上癌症。
那么原癌基因是如何被激活,抗癌基因又是如何丢失的呢?外界的因素就来自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打个比方,苯并芘已被明确是一种致癌物质,它是如何进入人体引起肺癌的呢?是因为抽烟吸入了大量的苯并芘,这就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癌”。
从发病原因看,癌症大致可分三类:
1.生物致癌,包括病毒和寄生虫,如白血病、鼻咽癌、血吸虫所致的直肠癌等;
2.化学物质致癌,如亚硝胺、苯并芘可致食管癌、肺癌;
3.物理因素致癌,如过多照射线可致白血病等。
那么何为“生活方式癌”呢?抽烟、酗酒、经常熬夜吃夜宵、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呼吸汽车尾气甚至在家炒菜时释放出的油烟雾气等等,都存在着致癌的可能性。人类不健康的衣食住行都有引起癌变的可能,这种癌症就是“生活方式癌”。
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确可以改变癌症发生的概率,这是预防“生活方式癌”的最大动力。以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生为例,据统计,解放初期上海市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序第一的宫颈癌现在已降至第八位,医学院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已很难找到活着的晚期宫颈癌的例子,只能给学生看资料照片,而过去极少见的乳腺癌现在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