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第38章


所以不克讼意思就是在说就算讼不赢,可是只要能够复即命,能够把社会的歪风扭转过来,改变现有的状况,最后还是安贞吉的,地位会很安稳,也会获得吉祥。
讼卦九四爻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些官员,当老百姓有不对的时候,你不要因为自己是官,百姓是民,就不诉讼,害怕人家误会你在欺负老百姓。官员要有自己的原则——就算让人家有误会,我还是要讼,但是讼的时候我不是要显权势,也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为了社会的公义。只有在这种状况之下,上才可以讼下,否则都是下在讼上。
讼卦一直告诉我们要警惕,要小心,因为讼到最后是两败俱伤的。但是;九五这一爻告诉我们:讼,元吉。为什么?因为九五是整个社会的总领导,九五一定要能够明断争讼,能够知道法官判决公正不公正,这样就算在讼卦的时候也是大吉的。
包公在世的时候,有没有讼?当然有讼,可是他每次断讼都是大得人心,大快人心,因为他没有为私,没有偏袒,他不管什么皇亲国戚,一视同仁。可是我们必须要说明,这是高度困难的事情,不要把这当做常例。你看皇帝一上朝就先看那个帽带长长的有没有在,包拯在场,他就少讲几句话。包拯就有这样的威势,因为他行得正,一般人没有的。而且皇帝赋给他一些特殊的权力,可以直言劝谏皇帝,别人敢这样吗?所以我们就很清楚了,领导是否公正廉明要去看九四做得对不对。
我们还有一种人,叫做大佬,因为大佬资格老,声望很高,他就有责任要讼,看见不对,就要举发。他这样做好不好?我们看上九的爻辞:或锡之(pán)带,终朝三褫(chǐ)之。
鞶带就是给他升官的意思。就是说大佬要凭着自己的声望,凭着自己在社会上高度受尊敬的地位,看谁不对就讼。领导该怎么办呢?领导只有奖励大佬,只好给大佬高官厚禄。褫就是褫夺,意思就是领导给大佬官但很快又把他拉下来,再给他官又把他拉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佬的做法固然有利于提升社会的声望,提高大家的警觉,但是更可怕的是大佬这样做带动了社会不良的风气——动不动就讼,动不动就告。可见,整个讼卦的用意还是要尽量减少诉讼,这个大家可以充分地去思考,到底哪样比较好。
讼卦告诉我们,诉讼会带来很多的伤害和麻烦,但即使如此,当讼还是要讼。无论讼与不讼,都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与进步。 但是什么事情当讼,什么事情不当讼,我们经常会咨询律师的意见,那么律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当事人负责呢?
在美国,我曾经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座桥是打通两岸的,以便行人在桥上来来回回,方便之用。有一天有一只鳄鱼趴在水面上,使得没有人敢通过那座桥,后来就来了一个人,他说不用怕,我去把路打通,他走过去就跟鳄鱼讲了两句话,鳄鱼掉头就跑掉了。大家觉得好神,就问他他跟鳄鱼讲了什么,他说因为我是律师,而律师最常讲的话,就是我跟鳄鱼讲的话——你再不走我开始算谈话费了。所以鳄鱼一听吓得要命,赶快跑。
西方的律师是算钟点的,从进来的时候开始计费,谈两个小时付两个小时费,一个小时付一个小时费,即使律师什么事情都没做,谈话费照缴。在中国,这样行吗?如果一个人有事情去找律师,律师拿表出来,计时间,所有人都骂这个律师:什么事都不做还死要钱。所以美国的律师可能劝我们说不要告了,告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他照样有钱可赚;而中国的律师如果劝我们不要告,那他一毛钱收入都没有,所以他就极力主张我们去告,还说一定赢,不可能不赢。
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想一想整个状况,然后再把整个讼卦六爻去看一看,就会知道:站在不告的立场来告,才不会乱告,才不会告得两败俱伤。非不得已还是要告,但是告了以后要寻求和解,实在和解不了,还是要坚持,因为我们发现和解一次不成,再一次寻求和解,双方就会各退一步,事情就解决了。诉讼是用来化解问题的,不是用来告倒任何人的,用这种精神来诉讼就比较合乎《易经》的道理。
《易经》告诉我们,只有站在化解问题的立场上提起诉讼,才能尽量避免两败俱伤。然而,如果想要达到“终吉”的结果,那么讼卦的卦主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卦主是每个卦的主导,它统领其他五爻,起控制作用。那么讼卦的卦主是哪个爻呢?它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讼卦它的卦主实际上是九五,意思是说,这家公司只要总经理的观念正确,他认为设法务部是为了防止诉讼,而不是为了提起诉讼,就这么一念而已,整个公司的气氛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个总经理交代法务部: 有任何侵犯我们权益的,就要告,那法务部就会尽量地去找可以告的机会,到处去告,最后弄得公司内部人心惶惶,外部声名狼藉。
中国人的观念是说两个人要告到底,就是两个人都不对,要不然怎么会告到这个地步呢?我们常说一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 ,凡是响的都是两个巴掌一起拍,不可能只有一个完全是错的。我们看到两个中国人吵架,那吵架的两人一定都有不对,不然怎么会吵架?中国人有个想法,就是说对错其实不用我们自己讲的,别人讲的才算,我们两个人讲的不算,这个就叫做公道自在人心 。这个公道自在人心是法律条文里面所没有办法规范的,但是在中国社会是非常管用的。
西方人是法官判了算,中国人是大家嘴巴说了算,所以我们看那个品字,三个口,就是众人都说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一个人要经得起人品,所以叫人品人品。“这个人人品不错”,就是大家众口一致说“这个人人品不错”,有人告他,那八成是别人乱告。中国人经常在法院没有宣判以前我们就心里有数,这也是我们跟西方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整个讼卦大家要注意的一个字,叫做惕。做一个君子,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先想:我这样会挨告吗?会不会最后逼得我去告别人? 如果两个都不会,就再斟酌斟酌,然后才放手去做,这就是正确的态度。如果心想:管他的,做了再说,有人告我,我就告回去, 那就天下大乱了。
由此看来,不管结果如何,诉讼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极其繁杂拖累的事情。所以讼卦告诉我们,一定要力求免于诉讼,才能得到“终吉”的结果。那么,通过学习凝聚着中国古老智慧的《易经》,能否让我们化除讼累,得到双赢和吉祥的结果呢?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治和法治分开来想,其实这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绝对人治的国家,也没有绝对法治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法,家都有家法,公司还有公司法,国家怎么可能没有法呢?
《易经》的观念认为全世界只有两种国家:一种国家人治大于法治,一种国家法治大于人治。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我们承认像美国那样的国家是法治大于人治,但是美国有信用很好的人,难道中国一个都没有吗?美国也有没有信用的人。有些人把美国信用很好的人跟中国信用很差的人去比,居心何在?我们要不要像西方人那样动不动就告,我没有意见,大家自己选择。只是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一向是,打官司不是很必要的话,最好不要动这个脑筋,因为打官司总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如果哪一天法院传我们其中的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无所谓吗?我不相信。
法院传你,你会觉得奇怪:怎么会传我呢?然后就开始忐忑不安,东打听,西打听,会做很多准备。因为基本上自有中华民族的历史以来,我们对司法都是不相信的。造成我们这种民族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误解了亲疏有别。
亲疏有别是儒家的主张,但中国人误解了,用错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法院判别人家的人有罪,我们就说法院真是公平,公正,有眼;可是只要法官判我们自己家里的人有罪,没有一个人认为法官有眼,都觉得法官一定收了红包,腐败,不公正。
所以我有一些法官朋友,我都跟他们讲:你们实在很冤枉,你们再公正,人家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你们,洗都洗不清。律师也是一样,我有很多律师朋友,他们的名片都不太敢印自己是律师。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印呢?他们说如果一起吃饭,然后我们把名片一发出去,大家一看是律师,很多人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