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强者更强》第17章


醋龅奈侍狻T诓蝗范ㄐ院芨叩哪谕獠刻跫淖酆献饔孟拢降资遣皇窃诔拍勘昵敖敖穆肪妒遣皇呛鲜誓兀空飧鍪焙蚓托枰刂啤R簿褪切枰眉苹谋曜祭春饬慷哉障质档男卸蹋⑾制罴笆本勒K裕苹枰刂疲刂莆苹峁┝擞辛Φ谋Vぃ挥锌刂疲苹突崧淇眨豢刂埔怖氩豢苹苹刂铺峁┝擞行У谋曜迹挥屑苹刂凭突崦つ俊?br />
2控制的范围就是权力的范围
控制代表着评价和要求。在管理上,再科学客观的评价和要求也是以管理者主观意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也是管理领域的控制和其他领域控制的一个巨大差别。这种主观性就意味着权力。倘若没有权力,那么意见就不能被服从,要求就变成了建议,控制也就变成了参谋。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传统的制度权力引起的控制正在被新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引起的控制所代替。在引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事实。
3控制是应变的手段
大千世界,一切尽在变化之中。所不同的是,有些变化不会引起大的后果,可以忽略,有些变化则会产生重大影响,必须予以重视。控制就是要关注在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对其做出评估,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行动。一方面,要调整行动本身,利用有利、消除不利;另一方面,要审查计划和目标的可行性,随时做出更正。
4控制是面向行动的
控制是用既定的标准作为衡量手段,去评估实际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做出回应。即使是事前的控制也是建立在即将开始的行动基础上的。所以,没有执行就没有控制。
管理者实施控制有三个直接的驱动因素:一是对目标的渴望。在前进的道路上到底做得怎么样了,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以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需要随时做出评估,实施改进,这些都驱使管理者进行控制。二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动荡不稳的各种因素,从组织外到组织内,从物到人,尽管提前作了第七讲控制必要的计划和安排,但是到底能不能实现目标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计划本身也往往存在问题,可能计划的前提或过程、预测的基础或结论都有偏差,这样就必须在执行过程中对计划做调整,这增强了控制的价值。三是承担责任引发的压力。无论授权与否,管理者毫无疑问地承担着实施计划的责任。一旦失败,就要承担后果。责任的压力促使管理者更积极地关注实施,使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当中,因为任何人都不甘心把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上。控制的行为有时候是保守的,有时候是激进的,有时候在维持,有时候又在推动改变。一切理性行为背后的原因都在于上述三点。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那些非理性的因素。有时候控制仅仅被作为一种权力的标志。管理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地位而进行着控制,这是很危险的。以控制本身作为目的和手段的控制行为,将给管理者自己以及整个组织带来灾难性的不良的后果。
从上述控制的目的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管理职能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首先,控制有助于组织保持正确的战略方向。正确的方向是组织的根本。一旦方向确定了,它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贯彻,经过时间的检验方向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些都要依靠控制来发现并且依靠控制来解决。“控制”一词最初起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操舵术”。这个词的本意很形象地说明了控制就像是在大海里航行,要不断把握船舵、进行自我调整,以确保正确的航向。
其次,控制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控制要解决的不单纯是做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做的问题。正确的事情以高效的方法来做是难得的,不正确的事情以高效的方法来做是危险的。控制就是要把效能与效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做出评价,尽最大可能改善组织的业绩。
再次,控制增加了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组织的内外部环境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宏观环境因素绝大多数是组织自身无法控制的;中观的产业环境有些因素可以影响,有些因素可以控制,也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组织内部绝大多数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实施控制职能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识别这些因素,并且决定自身行动的过程。在超出预料、超出接受程度的变化面前,首先要看变化背后的因素是可控因素、是可影响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根据这个判断,确定新的行动方向和路径。这样就能够保证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但是控制也有其局限性,能控制一切的能力并不能确保真正控制一切。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尽管可以采取强大的控制措施,干预组织内的一切过程,但是惟一控制不住的是人心中的不满。“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控制下属要他执行我们的要求,但是却不能控制他们认同我们的观念。所以,控制还需要和其他的手段联合起来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个手段就是领导,领导职能是面向动机、面向人的积极性的,正好弥补了控制的弱点。
控制(2)
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为三类。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因此,这种控制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进行仔细和反复预测,把预测和预期目标相比较,并促进计划的修订,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为了保证经营过程的顺利进行,管理人员必须在经营开始以前就检查企业是否已经或能够筹措到在质和量上符合计划要求的各类经营资源。如果预先检查的结果是资源的数量和(或)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那么就必须修改企业的活动计划和目标,改变企业产品加工的方式或内容。事先预测的另一个内容是检查已经或将能筹措到的经营资源经过加工转换后是否符合需要。如果预测的结果符合企业需要,那么企业活动就可以按原定的程序进行,如果不符合,则需要改变企业经营的运行过程及其投入。
2同期控制
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主管人员愈早知道业务活动与计划的不一致,就可以愈快地采取纠偏措施,可以在发生重大问题之前及时纠正。
对下属的工作进行同期监督,其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指导下属的工作,培养下属的能力,这是每一个管理者的重要职责。现场监督,可以使上级有机会当面解释工作的要领和技巧,纠正下属错误的作业方法与过程,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二是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通过同期检查,可以使管理者随时发现下属在活动中与计划要求相偏离的现象,从而可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避免已经产生的问题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3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由于这种控制是在经营过程结束以后进行的,因此,不论其分析如何中肯,结论如何正确,都已无法改变已经存在的事实。结果控制的主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反馈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根据确定控制标准的方法不同,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下列几类:
1程序控制
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严格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进行动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例如,计划编制程序、统计报告程序、信息传递程序等都必须严格按事前规定的时间进行活动,以保证整个系统行动的统一。
2跟踪控制
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固定,有一个先行的量,依据这个先行的量来确定跟踪的量。如在企业纳税控制中,产品的销售额就是先行量,税金就是跟随量,控制标准就是各个税种的税率。这是一种动态的跟踪控制。国家通过制定各种税种和税率,就可有效地控制国家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的分配关系。
3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