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第24章


王志安:我想说的是,要充分估量两岸问题解决的难度,而不是只看到经贸往来这个两岸交流的积极因素。我所强调的是身份认同的变化,实际是两岸交流过程中我们不确定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想转回来,未见得三十年就够,因为在社会学上讲,由一个我群主义发展到一个国族主义,要想再回来,要比当时发展过去那个阶段要困难得多。
宫铃:我觉得,你要知道当两个群体相碰的时候,我为什么刚才说,王老师是典型的大陆人在看台湾问题,因为他只看到这个界面对台湾的影响,有没有想过这个界面对大陆的影响?
主持人:其实两位身处不同的这样一种环境,恐怕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然一样的,这个也是很正常的。
宫铃:王老师讲身份认同这件事情,我绝对同意,因为我自己到了大陆这边来,的确碰到了一些这样的状况。但是你不要忘了,不只是台湾人到大陆去,现在大陆也有很多人去台湾,这样一个相互交融的状况,像是两个做化学实验的未知液体,你把它丢在一起,会产生出什么东西来,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调整。所以当你在看这个数据,它显示的结果,并不是在结果的当天才发生这个结果,它是代表这个结果的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变化。从李登辉的后期乃至陈水扁执政八年,把台湾带到一个比较偏离的状态之下。偏离什么?就是比较偏向“台独”的一个方向。那么等到马英九上台之后,他已经把它稍微矫正一点点,但是说真的,他不可能昨天是这样,今天忽然我一下来就变这样。
按照宫铃的说法,现在的台湾民意虽然正朝着良性的角度发展,但是海峡两岸分隔六十年所造成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的隔阂和迥异,相互之间的不解、难解、误解和曲解,都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稀释和转变。但可喜的是,作为一个穿梭于台海两岸的媒体人,近年来,年轻一代台湾人的想法和态度给了宫铃新的思考,对于两岸的统一事业也有了新的契机。
宫铃:实际上不只是20世纪70年代的小孩或者80年代的小孩,乃至到未来的精英90年代的小孩,在他们的成长过程,所接受到的教育跟状态是不同的,所以他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所以到时候做决定的不是我们,我还曾经有过“我是中国人”的这个时候。但是现在下一代呢,可能就从“我是台湾人”开始。可是从“我是台湾人”开始,他是不是那么强烈地想“我是一个国家”,也许他只有一个很地区性的概念,就像有人说他是北京人,他是哪里人是一样的。有一件事王老师说得没有错,有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不过这几年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在台湾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国家这个概念,不唱“国歌”,不升“国旗”,他就没有那个观念了。有一些台湾的有识之士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说陈水扁他不愿意承认他是“中华民国”的状态,所以他不愿意讲这个事情,他老讲台湾台湾台湾。实际上陈水扁也已经莫名其妙帮了大陆的忙,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说他是台湾人,台湾是一个地区的概念。可能就是乡土,我爱这个岛,还是一个国家观念,其实这个事情是一个“×”——未知数。
我再讲一件事,有很多在1980年前出生的人碰到我就会说,你赞不赞成两岸统一?你赞成统一还是独立?可是80后乃至85后的小朋友,问我都是你喜欢大s还是小s,你喜不喜欢周杰伦,你们认不认识?就是常常问一些台湾那种流行文化,他们不关心政治。到那个时候在这个平台上谈判的,可能是周杰伦跟大陆的什么人也不一定。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两岸在这个概念的一个交融之上,经贸所带领的文化、生活乃至思想的一个交流,它会解决很多的问题。我们现在看,是因为我还曾经是过,是中国人、台湾人这样的一个过程,可能现在又回到中国人的状态。我觉得是因为我还有这个过程,80后90后是没有这个过程,他们只有“我是台湾人”这个概念,他们所认定的,两岸不管是北京的小孩、上海的小孩乃至台北的小孩、高雄的小孩,对不起,我们都听周杰伦的歌,我们都看章子怡的电影。有很多的事情,在你现在看起来说它是个问题,实际上可能在其他的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帮你解决掉这个问题了。当然和平是很重要,但那个时候我们可能现在觉得和平,那你要先承认一个中国,那你要先放弃武力犯台,大家就开始在这个事情上一直碰撞,这个是我们这一代很在意的问题,乃至我们上一代很在意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下一代?
我2004年第一次来大陆驻点,今年是2009年,这个中间,我记得是2005年的时候,两岸春节包机直航,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早连线到晚,那个时候我们所有人看到,大陆第一架航空飞机降落桃园机场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那请问现在每天都在包机直航,你们谁有感觉?这也才几年之内的事情,包括之前你觉得陈菊怎么有可能到北京来,不管她是以什么身份。但这些变化都一点一点地发生,包机直航以后,马上国共两党的主席就握手了,然后一笑泯恩仇,过去不管国共两党怎么战争,今天我们两个握了手。这些变化因为你们一直在大陆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像我就感觉特别大。
我讲一件事,2004年刚来的时候,人民币对台币的汇率是3。8∶1,现在是4。8∶1。小时候我爸妈来这边探亲的时候,他们可能还要带一些小铜板、小零钱上厕所用,或者是说还要带一些日用品,包括什么女生的丝袜等等。现在请问谁到大陆来带这个?可能都是台湾人买一堆东西带回去。所以我要讲,两岸的关系你怎么知道,在未来等到2012年它会如何变化。我大胆地假设到了2012年,假设马英九取得连任的时候,整个环境非常地配合,可能包括台湾,而且两岸人民的交流也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的时候,他觉得他来,水到渠成。
3 我所经历的文化差异
2008年6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先生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两会复谈,揭开两岸交往新页。我特别邀请一位我《联合报》的前辈兼老友,采访两岸新闻长达二十年的记者,来到公司与编辑们讲述20年来两岸交流的风风雨雨。
我们也是采取了一种很轻松的聊天方式,你来我往,因为习惯了事先不准备稿子,因此也就天马行空讲到哪算哪。很快的,我发现现场一位女编辑看起来显得特别的不耐烦,不断地把玩手中的笔,我以为是她对政治问题没有什么兴致,所以也没多想。没想到到了提问时间,她第一个举手:“说真的,我不知道我接下来要讲的话会不会伤害到你们,我觉得坐在这里听你们讲一个多小时很痛苦。当我知道这家网站有台湾人在此工作时,我很震惊,怎么可以让一个台湾人在这里工作呢?如果不是因为你们提到中央警卫队,我甚至要站起来离场。”
当时,我的心情很难过,更感震惊。我没想到会面对这样的状况,我想我只是好心希望通过一个资深记者的角度来看两岸的交流,况且我们只是不断地叙述我们记忆的许多故事而已。我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但我仍然挤出笑容面对她的不舒服与质疑。
另外,2009年8月台湾发生非常严重的台风风灾与土石流,造成小林村三百多人死亡。马英九民意创新低,对此,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邀请我上节目。其实我一直觉得两岸的人对彼此的政治人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而这样的差别就在于彼此对对方的期待不同。大陆朋友认为,“台湾是我们的”,所以他们想当然耳具有批判台湾政冶人物的权力。而台湾人则抱持与大陆相反的看法,而且因为对于大陆的政治人物并不关心,所以,我可以在北京乃至大陆许多城市的街头听到有人痛斥陈水扁如何“数典忘祖”,也会经常被质问“你们台弯人怎么选出个陈水扁来”,但我不大可能在台湾听到有人聚集着讨仑大陆的“两会”,也不会被问及国务院又出台什么新政策。也就是说,在彼此对相互拥有认知不同的状态下,彼此对对方的政治态度大不相同。
然而大陆朋友的种种质问或辱骂,我心里是很不舒服的。这种心态就好像是自己的儿子我打我骂无所谓,但别人要是动手了,那就是要拼命的。曾经有一位大陆网友很不客气地质问我:“你一个台湾人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我的响应是:“你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