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第40章


这部电影中涉及了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心中较为敏感的日本话题,有人站出来在网络上反对,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海角七号》好不好,该不该上映?这样的话题成了网上的争论焦点。
最初是台湾知名传记作家王丰在博客中发表了一篇题为《<海角七号>是株大毒草》的文章。他写道:“在我眼里,这种电影是一株大毒草,我坚决不去凑这种‘热闹’!”而我对这种观点无法苟同,我在博客中写道:“如果你问我,《海角七号》跟大毒草有何关联,我恐怕会哑然失笑地告诉你,在我的情感、我的心中,《海角七号》就是《海角七号》。”
《海角七号》到底想要展现怎样的一个台湾,寄托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是大陆网民急切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也非常想知道马英九将会站在什么立场来看待这一部电影。
马英九建议,大陆同胞看电影《海角七号》,应从人性角度来看,因为即使在战争中难免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人性因素,“若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场景、故事都能获得谅解”。
他认为,《海角七号》受到台湾人热烈欢迎,就是因为导演忠实描述台湾社会中浓厚的乡土感情,展现台湾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景及人与人之间始终不渝的真情,未特别戏剧化。他高度推荐这部电影,相信它可以作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的起步。
大陆网民还很关心马英九先生是否有过访问大陆的计划,有没有想过回湖南老家看一看。
对于这个问题,很可惜,马英九先生只笼统地回答,目前还不着急谈这个问题,表示自己还未到过大陆,只去过香港。
当天,这条新闻以“马英九认同‘九二共识’”等论点登上大陆各大门户网站头条显著位置。次日,《人民日报》子报《环球时报》在头版显要位置予以报道,各大都市类报纸基本均配图刊文,强调马英九认同“九二共识”等论点。
另外,关于马英九在两岸交流史上首次回答大陆网友提问,在台湾也获得各界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中,电子媒体包括TVBS、中天、东森等知名电视台,皆以每小时现场联机报道的方式,向台湾民众报道此事。台湾重要报纸:《联合报》、《中国时报》皆在第二天将相关新闻刊登在显著位置,其中《中国时报》刊于头版头条、《联合报》为二版头条,足见此事的确达到两岸交流、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高度。
关注两岸关系的海外媒体也对此事有所报道。例如日本共同社以及香港的《星岛日报》的报道与关切。
过去两岸之间的所谓交流,就是各说各话,两岸的领导人都没有直接面对对方的民众。其实就台湾的政治环境而言,马先生经常需要面对来自民间的直接意见,如果马先生可以面对大陆的民众表达想法,同样的,胡先生如果也可以倾听台湾民众的声音。或许,就如同陈云林先生在台湾一样,刚开始会有很多的误解与冲突,不过这样的动作至少可以表达善意,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沟通,终究可以获得对方的认可与理解。
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两岸的民众太需要这样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了。手机凤凰网向马英九提问页面的点击12月3日达到了一百多万次,充分体现了大陆网友对于能够直接对话马英九先生有着强烈兴趣和积极性。
而在这次的新闻策划中,我认为,我追求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理想。那就是化被动的新闻事件报道者为主动的新闻事件策划者,配合大环境的需求创造对大众真正有用且有意义的新闻。
3 没有那一天的开始,怎会有今天的便利
在《南方周末》2009新年特刊中,凤凰网以2008年12月份独家策划的“问答马英九”事件获得2008年“向传媒致敬之年度国际与港澳台报道”奖。
《南方周末》在其对于凤凰网的致敬理由中说道:交流是理解的前提,这一点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尤显关键。如果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到访台湾时听到的“呛声”让大陆的两岸关系决策层面对面地了解了“台湾民意”,那么,凤凰网则通过“网民提问马英九”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大陆民意”与台湾的两岸关系决策层直接沟通的平台,而这个平台也更具建设性。
几十年来,无论是大陆对台宣传,还是台湾对大陆广播,都是单向的,自说自话。凤凰网友的此次提问得到了马英九的响应,并成为他就任新职后首次直接对大陆发声的一部分。虽说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报道,但是它突破了“单向宣传”的层面,而充分体现了“交流”的要义。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一个媒体应有的承担。
提到《南方周末》,倒有一件小事值得提一提。
2004年第一次到北京驻点采访时,曾有一个中央电视台的年轻朋友拿着《南方周末》的报纸跟我说,这份报纸是每个有思想、有内涵的人都必读的报纸,还建议我,如果想要了解大陆,《南方周末》是我必读的刊物。当时,我就对《南方周末》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说真的,在策划问答马英九这件事之初,其实我没想太多,我只是单纯地感受到,很多大陆朋友对两岸问题的热切,而我觉得身为台湾的领导人,马先生应该要有所感受,这样对他的两岸决策会有相当的帮助,另外,当然就是可以为凤凰网建立影响力的思考啰。事情发展到后来,先是获得台湾媒体的高度重视,后来又可以获得这么一份重要刊物的肯定,对我而言是有些受宠若惊的。
不过从这件事我也深刻感受到两岸新闻工作者的差异。
在社会体制不同的状况下,台湾的新闻工作者首先的思考是:“我还有什么角度没呈现?”因此,穷追猛打,力求不同。同一个新闻事件在台湾各电视台的呈现可说是五花八门,各种角度要切透了,因为人是多元化的,看待一件事情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一个多元化的阅听市场就必须有多元化的内容来支应。所以,就凤凰网友问答马英九的这个策划来说,我的第一念是:如果能把马先生的访谈视频全程放在凤凰网上,这有多酷呀!我并未思考到政治尺度、两岸关系敏感脆弱这些问题,只是觉得这是一次机会,可以做出精彩新闻策划的机会,于是我做了,也因此闯关成功了。
另外,对于大人物,通常台湾的新闻工作者属于“勇者无惧”的状态,我没思考过马英九是否难以接触到,或是否配合,我只觉得当这个舞台搭建得够漂亮、够缜密,就不会有一个名人不愿意上这个舞台。因此,作为一个媒体人首先的要求是自己思考完整、以期达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在我的心里不曾想过的是,大陆网友VS马英九这是多么困难以及虚幻,我想的是,如何让大陆网友可以VS马英九?这中间我还欠缺哪些元素?不自己先设限为难自己,那么创意就可以天马行空,至于如何让创意不变成胡思乱想,就得要配合现实环境来相应调整。
例如,台湾的“中央广播电台”要求希望完整内容至少播一次,因为他们是受到“立法院”监督,如果不完整播怕会引起在野党“立委”质疑。这个情况我是了解的,在知道了台湾方面的底线之后,回头我得看看大陆这边乃至凤凰网的底线。由于全文播出事涉两岸政治敏感,不过我思考的是,两岸的情况已经跟过去的紧张对立大不相同,马先生表现的只是台湾的现状,这是无法改变且已存在的现实,于是这第一次的播出,内容里包括了马先生的“总统”职衔,不过,我们也在尊重的前提下,播出一次之后即予以裁剪,当然这也是为了减轻服务器的负担。
其实先不论是否在政治上达到什么目的,至少我想通过这次的新闻策划,许多大陆朋友也能感受台湾政治人物亲民的风格。犹记得2005年初春,两岸包机直航,当时中央四台进行了整天的直播,当大陆的飞机在台湾的机场着陆时,主持人口气兴奋激昂,可不过五年,如今两岸点对点直飞的包机,天天在两岸上空来来往往,从大陆直达桃园等机场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没有那一天的开始,又怎么会有今天的便利。说到这儿也要谈谈台湾人对大陆的了解。
我的感觉是,台湾毕竟是个面积狭小的地方,加上信息流通快速、容易接受外来讯息,所以对许多事物的认知是与时俱进的。2004年时回台湾,亲朋好友的叮嘱是:“那里很乱,自己要小心哪!”到了2010年6月我回台湾,亲朋好友的说法是:“大陆进步很快,竞争很激烈,你一个女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