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起》第43章


却又是让人摇头无语,难道他真的如此不堪,非也,非也。
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在隐韬纳晦,让人对其产生轻视忽略,然后侍机而伺,以谋大业。
如果跟袁绍的锋芒毕露相比,他则是老谋深算,藏锋隐芒,将袁绍比成一把宝刀的话,他则是一柄古剑,其貌不扬,平平无奇的古剑,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利害之处,藏之可以出其不意,杀人于无形。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才会甘心隐藏在袁绍的光芒之下,故敖无虚从相识至今,都没有发现身旁还有这么一颗璀璨的辰星,不愧为曹操,藏得太深了,深得以至于让人忽略了他。
敖无虚顿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激动之情难以掩饰,乖乖,两大三国风云人物就在自己面前,而且还颇为赏识自己,要与自己结交,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猛的掐了自己一把,让自己冷静了下来,拱手道:
“袁公子四世三公,才华卓绝,曹议郎家世显赫,当世人杰,敖某虽一介草民,亦久闻大名,只是未曾得见,今见尊容,果名不虚传,惶恐之极,不知二位大人身份,多有冒犯,还请见谅。”
任你是当世人杰,有人拍拍马屁当然是很舒服的,袁绍是笑开了花,而曹操则是过谦不敢相比,两者一较,高下立分。
别人都自报家门了,自己这点小家底还用得着藏嘛,自然是全部公开告之众人,如此一来反而会引得其好感。
“无虚,你我三人一见如故,不如就以字号相称,不必太过拘谨。”
袁绍现正是隐居于洛阳,结党招纳侠义正直人士,以抗阉宦外戚一众,对于敖无虚这等有魄力有主见且颇具实力的还未发展起来的潜力人物正是他所想要结识的,说起话来也尽是拉拢之意。
人家都说到这份上来了,还一口一个袁公子、曹议郎;就显得见外了,敖无虚也就就势亲热地叫起了本初兄,孟德兄,亲热得不得了,叫得袁绍是心花怒放,而曹操则是不多言语,默默地看着敖无虚,似乎在观察什么。
几个人说着说着便又说到正处上来了,关于敖无虚举荐孝廉的大事,几人也是很看重,毕竟这是为官的第一大事,走好了这第一步,有了好名声,以后将官路平坦,顺风顺水,扶摇直上。
“本来今日便可拜见陛下,上议此事的,但由于家父等正与陛下商议大事,因此实在不宜接见,只能待得明日早朝再去晋见吧!”
“无妨,某正愁无所准备便匆匆面圣,如此一来正好,我欲拜访中常侍吕强大人,不知本初兄等可否引见一番。”
第六十一章 宦者之分
Ps:今天不定会有两更,可能提前将星期日的也更了,因为周末没时间上传,看赶不赶得出了,抱歉!
—————————————————————————————————————————————————
袁绍听了微微有点动容,但一想到敖无虚那见多识广的经历,便释然了,况且中常侍吕大人威望甚高,敖无虚知道有这号人物也不足为奇。
于是便主动提出自己与吕大人还颇有点交情,可以代为引见,敖无虚听了不禁大喜,幸好结识了这位四世三公,家景渊源的袁公子,自己这躺洛阳之行将会顺畅不少。
诸多不便之事也可畅通无阻的进行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敖无虚不自觉地想起了N年前流行的一首歌曲,其中有两句是这么唱的: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众人无语!!!)
自己这躺前来洛阳,除了举荐孝廉之外,还肩负着一个重大的家族任务,那就是结交各种大人物,寻求靠山庇护,或者找到自己家族的最终归属,但是,上古荆氏泱泱大族就只拥有这种想法吗,难道不想自立门户而靠附庸别人而存活吗?
说到吕强;一向自视甚高的袁绍也不禁恭敬了起来,这位吕强吕公公,名头很大,据说吕强字汉盛,河南成皋人也。少以宦者为小黄门,再迁中常侍,为人清忠奉公,一位不多见的好宦官,堪为宦者一类人中的模范。
曾上疏陈事曰:臣闻诸侯上象四七,下裂王土,高祖重约非功臣不侯,所以重天爵明劝戒也。伏闻中常侍曹节、王甫、张让等,及侍中许相,并为列侯。节等宦官佑薄,品卑人贱,谗谄媚主,佞邪徼宠,放毒人物,疾妒忠良,有赵高之祸,未被轘裂之诛,掩朝廷之明,成私树之党。而陛下不悟,妄授茅土,开国承家,小人是用。又并及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受国重恩,不念尔祖,述修厥德,而交结邪党,下比群佞。陛下或其琐才,特蒙恩泽。又授位乖越,贤才不升,素餐私幸,必加荣擢。阴阳乖刺,稼穑荒蔬,人用不康,罔不由兹。臣诚知封事已行,言之无逮,所以冒死干触陈愚忠者,实愿陛下损改既谬,从此一止。
袁绍等人诵读了一段关于吕强的奏书,口中道来是铿锵掷地,大有一种呼之欲出,为之迎合地冲动,众人听完俱是热血沸腾,满腔的不愤,宦党弄权,败坏朝政,毁我朝纲,乱我法纪,其行可诏天,其罪可诛。
而宦党中常侍等所制造的党锢之祸更是罪大恶极,因此像袁绍类的党人,对于这种该死的阉宦之士不是更应该深恶痛及嘛,为何会如此恭敬地推崇这位公公,而且还十分的恭敬,甚至两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简单(不要乱想)。
但是从袁绍刚才所诵读出来的奏文来看,还真的是一位非同一般宦官的好公公,从词句间,可以看得出他对曹节、王甫、张让之流是深深的鄙视憎恶的,同时很有忠君爱国为民之心,如果真如袁绍等所说,表面上来看他的确是位好公公,而且荆越也对其大为赞赏,难道这个吕强真如他们所说的清忠奉公?
跟众人打着个哈哈,停顿了一会,抽空上了互联网百搜看了看,哇,关于这位吕公公的光荣事迹还挺多:
灵帝时,例封宦者,以强为都乡侯。强辞让恳恻,固不敢当,帝乃听之。
多次上书肃清宫廷之敝,以正朝纪,打击张让、赵忠逆党一流,不畏强势,曾甘冒灭顶之灾为段颍、蔡邕等忠臣之士推托说词,有奏章为证:今群臣皆以邕为戒,上畏不测之难,下惧剑客之害,臣知朝廷不复得闻忠言矣。故太尉段,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历事二主,勋烈独昭。
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帝问强所宜施行。强欲先诛左右贪浊者,大赦党人,料简刺史、二千石能否。帝纳之,乃先赦党人。于是诸常侍人人求退,又各自征还宗亲子弟在州郡者。中常侍赵忠、夏恽等遂共构强,云“与党人共议朝廷,数读《霍光传》。强兄弟所在并皆贪秽”。帝不悦,使中黄门持兵召强。强闻帝召,怒曰:“吾死,乱起矣。丈夫欲尽忠国家,岂能对狱吏乎!”遂自杀。忠、恽复谮曰:“强见召未知所问,而就处草自屏,有奸明审。”遂收捕宗亲,没入财产焉。
如此看来,这位吕公公还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宦官,就算死也要与奸佞之士抗争到底。
要是能人人如此,那何来党锢之祸和十常侍之流,这是人的欲望所至,一切都是贪婪惹的祸。
除了吕强,还有几位也是不可不说的几位宦者中的异类。
时,宦者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祐等五人称为清忠,皆在里巷,不争威权。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弟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赵祐博学多览,著作校书,诸儒称之。又小黄门甘陵吴伉,善为风角,博达有奉公称。知不得用,常托病还寺舍,从容养志云。
不查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东汉时期为人正直的宦者还真不是一般的多,且一个个都颇有才气,不说别的,光是那是上陈的奏章都能看得出,一个个文笔颇深,有当作家的气质(又胡扯),不像那些宦臣逆党,一个个献媚之士,只会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巴结拍马,极尽逢迎恭维之为,没一个真正本事,都是靠一张嘴,一副笑得满是肉的脸爬上来的。
尽管如此,也不至于让袁绍、曹操这等大人物为之极力推崇,敖无虚估计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其德高望重,且曾经救过一代文学大家——蔡邕蔡中郎和威震朝野的东汉显爵——段颍段太尉,蔡邕可是曹操十分敬重的一位文学家、书法家,而段颍则是战功显赫,威震四方,连一代鬼才的贾诩贾文和都曾假借其名,冒充其外甥而逃过一劫。
而且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