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24章


【点评】
福建莆田林家,先前有位老妇人乐善好施,常常做粉团施舍给别人,有求必应,毫不厌倦。有一个仙人化作道长,考验其是否真心行善,于是每天早晨索要六七个粉团,老妇人也天天给他,三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于是仙人知道老妇人行善是出于诚心。“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对人的细致考察,心诚与否是对一个人的品格作出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圯桥进履”讲的是黄石公考验张良的故事。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因刺杀秦始皇失败,而隐姓埋名,改名为张良。一天,张良来到沂水河圯桥,碰到一个老翁。老翁有意将脚上的鞋子坠落桥下,让张良替他捡回,并替他穿上,而张良一一顺从,并不介意。老翁又要张良五天后来此相见,而当张良到时,老翁已在桥上等候多时了。对于张良的迟到,老翁深为不满,再次让他五天后来此相见。如此再三,张良吸取教训,晚上不再睡觉,早早来到桥上等候。于是得到老翁的赞许,并将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时所著的兵书《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得此兵书以后,用心苦读,后来辅佐刘邦灭秦亡楚,成就汉室帝业。诸葛亮也是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感动,乃为其出谋划策,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仙人知道这位老妇人是真心行善,于是就对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怎么报答你呢?你家屋后有块地,把祖先葬在那里,你的子孙做官的人数就有一升芝麻那么多。
她的儿子就依照仙人指示的地点将先人安葬,第一代后人中就有九人中进士,后来世代得高官显贵者众多。福建流传“无林不开榜”的民谣。
※※※
※※※
冯琢庵太史之父①,为邑庠生②,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③,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④。”及生琢庵,遂名琦。
【注释】
①冯琢庵:冯琦(1558—1603),字琢庵,万历年间进士。
②庠(xiáng)生:明清两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别称。“庠”为古代学校名称,《三礼义宗》:“有虞氏之学为庠。”西周将“庠”学归于乡学,遂成为地方学校之名。后世又称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庠,故府、州、县学生员通称庠生。明清时,童生入学称“在庠”,即指有了秀才的身份。
③扪(mén):摸,抚摸。《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韩琦:北宋大臣,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自号赣叟。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进枢密直学士。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四人。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登用。他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朝廷倚以为重,时称“韩范”,有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两年后,因范仲淹罢政,韩琦自请外出,知扬州等。嘉祐年间(1056—1063),复入为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神宗即位后,出判相州(今河南安阳)、大名府等地。王安石变法,他屡次上疏反对。封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卒。著有《安阳集》。
【译文】
冯琢庵先生的父亲在当秀才的时候,有一年深冬早晨起来上学,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一摸,身体都已经半僵了,便解开自己的绵裘给他穿上,并把他搀扶回自己家里救醒。后来便梦见有神仙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而且是出于诚心,我就派韩琦来当你的儿子。”等到生了琢庵先生,便取名为冯琦。
【点评】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县学作为秀才的时候,勤奋好学,闻鸡起舞,时节虽是寒冬,仍要早起去县学。由此也可看出,寒窗苦读的艰辛。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苦学故事俯拾即是: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范仲淹断齑划粥,勤学奋进的坚毅精神时时激励着后人。
在此寒冬的早晨,冯琢庵太史的父亲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卧在雪中,用手摸一下,感觉此人已冻僵了,于是就脱掉自己的衣服给他披上,并把他扶到家中,将其救醒。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后来就梦见神仙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诚心,我就派北宋文武全才的韩琦作为你的儿子。于是等到生有琢庵时,便取名“琦”。
※※※
※※※
台州应尚书①,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②。明夜当缢死于此③,吾得代矣。”公潜卖田④,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⑤,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注释】
①应尚书:应大猷,字邦升,号谷庵,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②翁姑:公公和婆婆。
③缢(yì)死:俗称“吊死”。以绳索或其他条状物套在颈项部,用自身体重的下坠力拉紧套在颈项部的绳索引起窒息而死亡。
④潜:秘密地,偷偷地。
⑤类:相似,相像。
【译文】
台州的应大猷尚书,年轻时曾在山中学习。夜里往往有鬼聚集起来大叫,很是吓人,但应先生却并不害怕。有一天晚上听到鬼说:“某人的妻子因为丈夫出门时间很久了不回来,公公与婆婆便逼着她嫁人。明天晚上她会在这里上吊而死,我终于可以被人替代而再入轮回了。”应先生便私下把家里的田地卖了,得到四两银子,便伪造了那位丈夫的家信,把银子寄给他家。公公婆婆看到信后,因为笔迹不同,所以有些怀疑。但又觉得:“书信可能有假,但银子一定不假,想来我儿子一定还活在世上。”于是便不再逼儿媳妇改嫁了。后来那位丈夫回了家,夫妻二人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
【点评】
浙江台州的一位应尚书,壮年的时候在山中读书。当时的教育机构,如书院,多设立于环境清幽的山林名胜之地,远离车马的喧嚣。山中晚上常有群鬼叫啸,非常吓人,但应尚书并不害怕。有天晚上他听到有鬼说:“某个妇女因为丈夫久出未归,公婆便逼她改嫁,但她不从,明晚将在这里上吊而死。我终于找到替身了。”从后面赠银一事可以看出,这位妇人的丈夫应当是外出谋求生计。而由于古时通讯不便,一走便音讯杳然,生死未卜,公婆只好让儿媳改嫁。古代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无权作出选择。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因为被丈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便发誓不再嫁人。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自尽了,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贰。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宣扬忠妇烈女、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少妇女受此风气的浸染,选择以死来捍卫自己贞烈的声誉。应尚书得悉这一情况后,回去悄悄变卖了田产,得到四两银子,又伪造了其丈夫的家书,把银子寄到妇人家里。那家人的父母见了书信,发现笔迹不符,所以心生疑虑。但转而一想:书信可以有假,银子却不会有假,想来儿子应该安然无恙。于是这个妇女也就没有再被逼改嫁。后来这家人的儿子回来了,夫妻得以重续旧好。俗语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况且还能救人一命,何乐而不为?
※※※
※※※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①;遇有横逆②,辄反躬自责③,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注释】
①委曲:曲从,曲意求全,殷勤周到。梁知微《入朝别张燕公》:“别离他乡酒,委曲故人情。”尹鹗《秋夜月》:“语丁宁,情委曲,论心正切。”
②横逆:强暴无理。《孟子·离娄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也就是说,假如有人对我蛮横无理,君子一定会反躬自省,是否自己没有以礼待人。
③躬:自身。《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指自己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