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28章


嵌苑饨ǜ俪B桌淼娜鲜逗屯菩校馐橇⑸淼母尽!扒罾怼倍螅偌右猿暇醋ㄒ坏某质亍⒑簿褪恰熬泳础惫し颍秸呓岷希ハ啻俳晌硌Ъ胰鲜逗托扪幕就揪丁?br />
③行持:施用。
【译文】
以上共计十条,所行之事或有不同,但都可归于行善。如果更细地来分说,那么行善也有真的和假的;有直的和曲的;有阴有阳;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半的也有满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易的:这些都应该深入分辨。行善事却不追究事物的情理,那么自以为自己在修行,却不知道有可能在作孽,这样的话就会枉费苦心,徒劳无益。
【点评】
以上所说的十则故事,虽然所做的事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都是存善心。如果再精细说的话,那么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对的,有错的;有偏的,有正的;有半的,有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其中不同要仔细地深加辨别。事物都有一体两面。《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也就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推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认为自己在行善事,哪知反而却是造孽。白白浪费了一片苦心,并没有任何好处。对于人们所行善事,要详细剖析,全面看待所作所为。通过对于各个方面的深入考察,也就能彰显出什么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正的善行。
※※※
※※※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①,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②。”
中峰云:“凡情未涤③,正眼未开④,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中峰令试言。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⑤,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⑥。”
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⑦,袭迹者假⑧。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注释】
①中峰和尚:元代高僧明本,浙江钱塘人。俗姓孙,字中峰,号幻住道人。元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②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黄宗羲《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③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
④正眼:正知、正见的眼睛。能够认知正确的见解,也就是远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
⑤詈(lì):骂,责骂。《战国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齐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⑥廉洁:语出战国晚期屈原的《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指洁己存耻的道德心理情感和清正自约、不贪财货、不贪禄位的行为。
⑦根心:发自内心,自觉自愿。
⑧袭迹:注重形迹,沿袭他人的行径,谓取法。《韩非子·孤愤》:“今袭迹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译文】
什么是真假呢?从前有几位儒生,拜谒中峰和尚,问他说:“佛家说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追随身体一样灵验。现在有一个人很好,但他的子孙却不兴旺;有一个人很坏,但他的家族却十分兴盛:佛家的说法看来是没有根据的。”
中峰和尚说:“凡人的情感没有涤荡干净,能认清事物本质的正眼没有打开,就会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也是常有的事。不去埋怨自己把是非颠倒,却反而埋怨上天的报应有错误吗?”
众人都说:“你说的善恶怎么会相反呢?”
中峰和尚让他们试着举例来说明。
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尊敬、礼遇别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一个人说:“贪图财物去拿本非自己的东西是恶,清廉有操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众人都详细地说了各种情状,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这样。大家便请他解释一下。中峰和尚告诉大家说:“对别人有益,那就是善;对自己有益,那就是恶。如果能有益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对自己有益,那么尊敬、礼遇别人也是恶。所以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他人那就是为公,为公的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为私,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发自内心的也是真的,沿袭他人的就是假。还有不求任何回报而行善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
【点评】
什么叫做真善、伪善?从前,有几个读书人,参见中峰和尚并质询佛教的善恶报应之理。佛家讲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十分快捷灵验。这也是与佛教的因果说相联系的。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之理。佛教讲因果,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所谓世间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谓出世间因果,即“灭”和“道”二谛。灭(涅)是果,道是因。佛教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断除烦恼;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槃(灭)正果。因果报应是佛家的重要学说,一般所说的“报应”,只是偏指做恶事得恶果而言。
这几个读书人从看到的社会现实出发,对佛教的善恶报应理论予以诘难。他们举例说,现在有某人行善,他的子孙并不兴旺。某人是做恶的,但他的家庭事业却很发达。由此他们认为佛家善恶报应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而佛教的善恶报应之说,是与佛教的三世说相匹配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佛教认为,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可见人们现在所受的祸福,是以前世的善恶为因的;而现在的善恶,又会成为后世的因。
中峰和尚不直接为“善恶报应”的理论作辩解,而是论述何为真善、伪善。中峰和尚说:“一般人的世俗情见没有洗涤清净,因此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的眼睛,常常有将真善视为恶,将真恶视为善的情况发生。不怪自己是非颠倒,却反过来埋怨上天的报应有了差错。”佛典认为,人们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就有颠倒妄见。也正应了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大家迷惑不解,进而问道:“善恶怎么会被弄反呢?”
中峰和尚就让他们试着举几个例子。
一个人说道:“骂人打人是恶,敬爱人、礼敬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未必都是这样。”
一个人说道:“不择手段地贪爱钱财是恶,操守清白是善。”
中峰和尚说:“未必都是这样。”
大家纷纷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但中峰和尚都认为未必如此。
所以众人就向中峰和尚请教。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是善;做有益于自己的事,是恶。”春秋末年,剑客要离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被派去刺杀在卫国避难的公子庆忌。要离为了取得庆忌的信任,行前请吴王杀掉自己妻儿,断己右手,然后假装出逃卫国。到了卫国后,又在庆忌面前大骂吴王,又向庆忌假献破吴之策,与庆忌结为好友。后乘庆忌不备,将其刺死。不知对于剑客要离为了别人,而杀妻断手又要作何评价?
只要对别人有益,即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周瑜打黄盖”,为了获得整个战局的胜利,这也可以说是善了。当时曹操率兵八十万,攻打东吴。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东吴大将黄盖向主帅周瑜献计,愿受皮肉之苦以往曹营诈降,然后伺机实施火攻,击退曹军。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