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是穷人》第26章


穷人的最初十年
穷人要想变成富人,最大的困难是最初几年。
对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如果第一个一百万花费了十年时间,那么从一百万到一千万,也许只需要五年,再从一千万到一亿,只要三年就够了,说不定更短。这是因为你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启动的资金,就像汽车已经跑起来,速度已经加上去,只需轻轻点住油门,车就会前进如飞。
最开头的五年可能是最艰苦的日子,接下来越来越有乐趣,而且越来越容易了。你开头可能要有很大的付出。你的代价是你做的事情并不是一个最安稳的事情,没有保障,你会有很多失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很好的人,让你整个人生和所处的圈子发生变化。
富人成功以后最爱回忆的总是最初那段日子,想起打地铺,身上松垮的肌肉就会马上收紧;想起洗脸盆装的回锅肉,至今还口水流连。因为那是最艰难的,但也是最值得骄傲的。之所以在那样的日子还没有退却,除了没有退路外,是因为其中充满乐趣。
乐趣是人生最大的动力,只有对财富充满渴望,而且在创业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的人,才有可能走完艰难的路,获得最后的成功。
富人成功以后最爱回忆的总是最初那段日子,因为那是最艰难的,但也是最值得骄傲的。
穷人缺少自信
说起资本家,穷人就联想到那些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人,心中天然有种抵触。实际上,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当资本家,资本市场是向每一个人开放的。
关于资本的故事,每个人都听了不少,股市上有很多经典故事,比如某个美国老太太,买了一百股可口可乐,压了几十年,成了千万富翁;某位中国老太太,捂了十年深发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级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头笨脑,颤颤巍巍,居然一弯腰就捡了个金娃娃,一不小心金娃娃又长成了金罗汉。
这恐怕都是穷人的潜意识,人再穷也难免有美好愿望,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民间故事,让放牛的董永撞到一个七仙女,让打渔的老头捡到一颗夜明珠。
穷人创造的这些发财故事,都带有一种偶然性,可遇不可求,穷人讲这些故事,听这些故事,也就是过把嘴瘾,过把耳瘾而已。
从理论上讲,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的投资都是成功的,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却很难具有推广价值。两个老太凭着什么能够坚持捂股?不是理性的分析,也不是坚定的信心,而是什么都不懂,要么就是压在箱底忘在脑后了。还是运气的因素!
穷人把很多事情都归于运气,因为只有运气是最好的借口,可以为自己的穷开脱,“运气不好”是所有失败者的疗伤良药。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的,反复失败,自信就会慢慢流失,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很难有俯瞰的眼光和轩昂的气度,穷人内心其实是缺乏自信的。
没有自信就不可能从容。要么疑虑重重,总以为每个人都要抢你的钱,难免把口袋捂得绑紧;要么憋着一肚子气,随时准备着,对每一个富人高吼“你算老几!”,冲动起来,就把有限的钱财扫射出去,只要能够保卫自己那夸张的尊严。
这样的心态,别说投资,就是日常理财都很难做好!
任何投资说到底都是一种赌博,赌的就是将来的收益会大于现在的投入。
穷人穷怕了,他每天都在为柴米油盐操心,他周围也都是穷人,很多已经习惯了在每一个细节上算计,卖菜的小贩要短他的秤,游荡的小偷要瞄准他的钱包,他每天都在挨宰,都在和别人一起唉声叹气,他已经习惯了怀疑一切,你让他怎样去相信十年以后的美好情景,去对他的投资充满信心?
投资是件风险极大的事,钱一投出就由不得自己。穷人是个弱势群体,从来就没有把握过局势,很多时候连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用说影响别人。穷人是被动的,对于一个经受了太多骗局,承受了太多苦痛,而又对自己的未来难于控制的人来说,你要让他去投资,确实很难。
穷人投资,缺的不仅仅是钱,而是信心,是行动的勇气。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的,反复失败,自信就会慢慢流失,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很难有俯瞰的眼光和轩昂的气度,穷人内心其实是缺乏自信的。
穷人的细节功夫
对于很多人来说,到大公司要学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做业务,而是如何打电话。尽管很多人自认为是会打电话的,但实际上他们仅仅只是能把要说的话说出来而已,至于措词和语气,甚至音色上的讲究,就从来没有花过心思了,所以给人的感觉不够专业。
穷人和富人究竟有多大差别?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一件事这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节反映着本质。
比如礼貌,穷人或者出于见识的局限,或者出于环境的熏陶,在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常常暴露出一种粗糙。为了掩饰这种粗糙,他们就说服自己,并且试图让别人也相信,真本事才是打天下的利器。
然而什么是真本事呢?有的人不动声色就可以让对方心服口服,有的人说破嘴皮,反而让人疑虑更多。其实,在文明社会,文明本身就是极好的武器,征服人心的同时,也就把握了机会。
一个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思想、性格、修养、阅历、乃至德性,都可以在与人接触的一瞬间暴露无遗。真正得体的言行是不可能伪装出来的,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以及他驾御人际关系的能力,自然会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
假如一个恃才傲物的职员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他只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不会溜须拍马,那就太片面了,老板固然不会喜欢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可能看出了你的价值和造化,不过如此。
同样,如果你第一次去办营业执照,就和办证的人吵得不可开交,也可以肯定,你办的那个小店永远只能是个小店,做大很难。
穷人在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常常暴露出一种粗糙。
思想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个什么狗屁逻辑!诸葛亮是无价之宝,臭皮匠遍街都是,两者岂在一个量级!且不说千千万万个臭皮匠顶不了一个诸葛亮,就是世世代代的臭皮匠也是无法和诸葛亮相比的。
思想和智慧,不是能用数量来衡量的。即使在古代,一个秀才如果落难,实在走投无路了,让他担水种地打猪草,尽管腰酸背痛,还是能很快适应。但如果一个粗人突然得到意外提拔,让他到翰林院舞文弄墨,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人的智慧高于一切,知识经济从来就有存在的土壤。
只不过当人们的日常用品,更多地是由手来生产时,手的价值被广泛认同(必须承认的是,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对于一个饥民来说,半个臭皮匠就远远超过一个诸葛亮了),思想和智慧只被当作无形的精神财富,而没有具体的量化形式。
只有当工业文明发展到成熟阶段,机器代替了手,商品的丰富使制造环节以外产生了很多获取利润的空间,头脑的经济价值才被更多人认识。
这正是信息时代产生的前提。信息是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相结合的产物,当信息作为一种产业出现在人类社会时,思想和智慧也就找到了物化的途径。
以前总说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思想不仅是精神财富,还是可以物质化的有形的财富,很多时候是可以喊价出售的。一个思想可能催生出一个产业,也可能让一种经营活动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穷人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不是有限的那一点点存款,也不是身强力壮,而是大脑。
穷人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不是有限的那一点点存款,也不是身强力壮,而是大脑。
跑步进入中产阶级
有人说,5年后中国会出现一个中产阶级。用词虽然有点夸张,但趋势确实如此。
解放后,中国就没有什么中产阶级了,有的只是无产阶级,如果被视为有产,你就惨了。如果非要有这么一个中等收入阶层,那就是工人阶级。工人收入稳定,没有失业危险,粮食定量供给,医疗退休都有保障,那时候能够进厂当工人,真的是心满意足了。
现在不同了,失业、下岗,这些城市中最令人焦虑的问题,都落在工人阶级身上。尽管他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