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第36章


地在书价上给我打了折扣,并负责打包邮寄。大包的书顺利地寄往四川那座
渴望知识和文化的大山里。
书寄走了,满足了小郭老师和孩子们的愿望,我的心并没有因此而轻松。
那一整天什么事也没做,我一遍遍地问自己,就像我下决心的那样,每学期
都给这个小学寄书,中国这么大,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每年都有数
以百万计的儿童因为贫困而失学,相比之下,小郭老师他们这些乡村教师的
力量是多么弱小啊!冰心老人早就在《我请求》一文中讲了日本战后之所以
能够成为经济大国,就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教育是只母鸡”这个真理。
而我们的许多地区,什么时候能对教育重视起来,尽管村村都写着“再苦不
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真正具体落实的又能有多少呢?我常常
收到各地乡村教师的来信,有的是反映他们的工资仅仅是一斗米或一袋面,
也有的反映他们因为没有工资而断炊,竟落到靠学生从家里给他们带饭的窘
迫地步。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们悠久的古老文明是享誉
全世界的。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蒙学到私塾,历史已经告诉了全世界,中
国人历来是崇尚教育尊师重教的。今天怎么了,现代人怎么了?我们哪个人
没有老师的帮助能长大成人?我们哪个人的作业本上没有老师批改过的红笔
墨?我们这些做过小鸡的人不都是固为吸收了母鸡的营养而欢快地生活在这
个世界上吗?即使是那些掌管老师工资的分发者,不也是因为得到过老师的
教育,他才有能力担当这个重任吗?为什么把老师遗忘了呢?
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的那位乡村老师,他常年就吃着一坛子秋天腌好
的萝卜,他说:“每顿饭里有点盐味就够了,菜要是油水多了,太下饭,粮
食就不够吃了,这样挺好,省下点钱给孩子们买几本课本。”
云南的一位乡村教师说,我没有更大的抱负,只希望村里的孩子有一个
基本的生存能力,长大了出门坐火车不至于不认得站名,得病了不至于找不
着医院。
我想这样的话谁听了都会忍不住心酸落泪,都是人,都是父母生养,吃
五谷杂粮长大的,命运真不公平啊。
我满怀着对乡村教师的尊敬给小郭老师写了一封回信,我也做出了庄重
的承诺:日后我会不断地给他们三盘小学寄书,如果孩子们能够爱护好这些
书籍的话,多年以后,说不定能成立个小小的图书馆,到那时我一定去看看。
小郭老师很快给我回信了,她告诉我,孩子们看到书的兴奋情景是难以用语
言描写的。我也回信告诉她,我读了她的信后,心中也充满了难以用语言形
容的快乐,大概是分享了孩子们的快乐。
寒假,想到大山沟的孩子们又要度过那个难熬的冬天,我就又给那小小
的图书馆寄走了一批书。不知为什么,书寄走了,很长时间并没有收到小郭
老师的来信,我心中一直担心她迟早会有一天离开三盘小学,因为在第一封
信里她曾告诉我,她仅是一名代课老师,而且她曾经见过大山以外的世界,
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她,一个年轻人,一辈子待在山沟里?我的心情复杂极了,
既希望三盘小学有小郭老师这样的如同母亲的人教育他们,又希望小郭老师
离开那里,有一个比乡村代课老师更好的出路。那些日子我既盼着小郭老师
给我来信,又希望别收到她的信。我相信三盘小学还会有别的老师来教孩子,
我盼望我寄去的那些书籍能替小郭老师帮帮可怜的孩子们。
我是个受过许多老师教育的人,我曾经有一个理想,就是去学校里教书
当老师。如今这种理想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实现了,所以对老师的这份感激之
情就一直深埋在心里,无论走到哪儿,只要对方说他(她)的职业是老师,
我的情感上就又多了一份敬意;无论哪个朋友,只要向我介绍他的老师,我
就如同见了自己的老师一样,油然而生一种亲切,一份热情。在我看来,天
下的所有老师,无论是乡村教师,还是大学教授,他们身上都蕴含着一种可
贵的精神。那就是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
我曾在“文化视点”的第十期里介绍过宋祖英的老师们,给我印象最深
刻的是她的音乐启蒙老师。那位老师个子小小的,样子长得很奇特,你如果
在北京的街头上遇到他,肯定以为他是来这里打工的农民。当我们导演刘铁
民从距离北京几千公里的湘西大山里找到他的时候,他说他好像在做梦,他
不相信还有人记得他。当年他教宋祖英唱歌的时候,宋祖英只有六七岁。后
来宋祖英出名了,上电视了,他在县里开会时和别人说,宋祖英曾是他教过
的学生,大家听了都不相信,说他吹牛,从此他再也不提这件事了。
那位老师几十年都在大山里教孩子们音乐,他有生之年去的最远的地方
就是县城,这一次到首都北京,他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
导演为了拍出真实感人的场面,特地把宋祖英所有的老师都请来了,而
没有告诉她本人,录相的前一天夜里我和那位音乐老师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边的运动裤)
老师:(很不好意思地笑了)嗯。
倪:这套西装多少钱?
老师:一百八十块。
倪:你一月工资多少?
老师:一百多块吧,有时也发不上一百块。
倪:见自己的学生,其实不用这么破费,干嘛非买这么好的西装?
老师:我想,来北京嘛,这里都是宋祖英的同事,我穿太破了,给她丢脸,让人家笑话
她,怎么还有这么穷的老师。。
我半天说不出话来,这分明是一颗母亲般宽厚仁慈的心,只有父母才会
事事替孩子着想,穿的好一点是为给孩子争脸,老师如父母啊。
那一晚我同老师聊了很多,他手里的烟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手不停地颤
抖。他告诉我,其实,他在山里教孩子音乐一点儿也不觉得苦,有时一天要
翻几个山坡去几个年级上课。他并不指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宋祖英那样的歌
唱家,他只觉得大山里的孩子太寂寞太可怜了,他们大部分是一辈子也走不
出大山的。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既然命运已经把他们安排在贫瘠荒凉的大
山里,人们会唱歌,生活就会变得轻松一些,世界就会开阔一些。当年宋祖
英在山里的时候还没去过县城就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就知道北京有个
毛主席,这不就是教育为她打开通向新天地的大门,音乐带她走向希望之路
吗?
我很吃惊,我所认识的这些乡村教师竟是那么相像,他们的理想,他们
的追求,也是那么一样。我相信我们能够相遇,因为我们心灵相通。
老师们质朴的话语显示了他们博大的胸怀,我的灵魂又一次受到净化。
我的内心涌动出一种愿望,我愿意为中国的乡村教师竭尽我的全力!
太行断想
太行断想
——太行山。
——自题
生长在海边的我,却格外向往山。大山小山有名山无名山我奇%^书*(网!&*收集整理都喜欢,只
要有起伏,有绵亘,有透迤,有蜿蜒。山给予我的是一种力量的气势,一份
依托的情感,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信任。
遗憾的是我见过的山不多,掐指细算三三两两,所以山在我心中的那种
神秘感就越来越重了。
我曾去过山西的太行山,就算你驱车绕山十天,也只能算是走了一段山
脚而已。但就是在太行山的山脚,我亲临的那一幕,让我揪心至今,我不想
指责谁,我更不想怨恨太行山,但无疑太行山之行破坏了山在我心中的美好,
打碎了我这个海姑娘的梦。
1983年我随长春电影制片厂去山西采撷《流泪的红蜡烛》影片的外景,
导演之所以要带上演员,是为了让我们充分地体验生活。我非常珍惜这个机
会,一路上我兴致勃勃,睁大了双眼尽收着太行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石一丘。
距离是一种美,或许想象的远比现实更美,太行山在我头脑中的全部印
象就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歌中唱的那样: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
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那高山望上一望,
你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