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6小时》第51章


天安门广场夜晚的光线很弱,虽然广场已安装了三排24盏普通灯,围墙的几个门洞也装
上了吊灯和弯灯,甚至还有探照灯,但十几万人一练,队形很快就乱了套,人与人乱挤
在一起,谁也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呼喊声此起彼伏,各单位的领队急得不知所措。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见到这种局面,有些发愁。
发愁自然解决不了问题,而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聂荣臻对负责组织群众游行的肖松说:“这样太乱了,不行,还要另想办法才行。”
语气没有任何回缓的余地。
肖松是个工作十分热情卖力的干部,在这次演练前想了许多办法,可结果乱成一团
糟,大出意外,心里压力很大。他感到图纸上设计的队形确实有点纸上谈兵,拿到实际
中行不通,必须另谋出路。
还是群众出智慧,有人给他想了个主意:用石灰浆规划场地,编上号码,确定哪支
队伍站在哪一号砖上,如同戏院的座位一样,按号入座。
这主意果然管用。
从此,天安门广场的方砖都编上了号码。如果统计开国大典中的第一,这显然也算
一项。
毕竟参加游行的队伍达到30万人,光靠简单的方砖编号还不行,还必须有到位的组
织指挥。为此,肖松又在广场上设立了8个分指挥站。即:3个学生分指挥站,3个工人分
指挥站,1个市民分指挥站及学生、机关、工人联合分指挥站。
为了便于联络指挥,各站都有电话通向总指挥部。
大会总指挥部设在天安门前面的东侧。
在天安门西侧专门设有学生、机关、工人联合分指挥部。
整个会场的指挥系统十分严密。
参加游行的各单位还推选出领队一人,副领队若干人。领队和副领队的左臂上都带
着红色的袖章。
领队还要填一张简单的表格。写上单位名称,参加大会的人数和领队本人的姓名。
这样一旦出现组织上的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负责人,解决起来也比较便利。
在进入会场时,领队必须把表格交给人口指挥站。
这样一统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达到30万。
当时,许多外国报道对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说法不一,有说30万的,也有说40万、
50万的。实际上,30万人的统计是比较准确的。不仅如此,这个数字在开国大典前就基
本确定下来了。群众游行组织负责人肖松,一开始就对参加大游行的人数有过考虑。当
时北京只有200多万人口,把30万人汇聚到天安门广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参加开国
大典的通知下发后,报名参加游行的格外踊跃,大出肖松意外。结果不得不做出一些限
定,大致维持不超过30万人的数字。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长安大街均没有今天这样开阔,一般估计能容纳20万人,
最多30万人。
为了保证这30万人在广场上能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总指挥部特别制定了一份《入
场须知》。内容大致有:不化妆、不组织秧歌队。队伍迅速向会场行进,队伍入场后,
要听从指挥;由纠察员或联络员领队入场,到达指定地点后,即整理队伍,严守程序,
不得任意离队。自行车不得入场;各单位自备干粮和饮水;除规定携带武器者外,其他
人一律不得携带武器;如有临时事件发生,应保持镇定。纠察员负责维持秩序,听候指
挥部处理;注意卫生,不得在会场随地大小便……《入场须知》共有15条,规定具体,
要求严格,确实考虑得十分细致周到。
然而,百密一疏。
北平第一任市委书记彭真在考虑开国大典上群众游行问题时,就发现了一个漏洞。
那是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上的休息厅里正在召开一个有各方代表参加的会议,
讨论参加庆典的各单位人数、成几路队形入场等问题,也研究了入场须知。
会议快结束时,细心的彭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后,在
西三座门那里散了摊子,怎么处理?”
其他人谁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想到通过天安门后群众中存在的松懈心理或留
恋心理。
大家一听彭真的话,真的感到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前面的人把路堵死了,后面的
人走不动,都拥挤在天安门前,岂不把整个开国大典弄得乱套了吗?
一时间,大家有些手足无措。
好在只要提出了问题,就能研究解决办法。可怕的是事先想不到,临时出乱子。
见大家发愣,彭真打了个手势说:“我看应该这么办,在东西两侧三座门要分别派
人把守。特别是西三座门,要派责任心强的人。队伍一出西三座门,就要督促他们跑步
疏散。”
西三座门确实是个瓶颈,只有向西、向北两条路,路又比较狭窄,一旦堵塞,前拥
后挤,疏通比较困难。只有减少人群在路口的停留时间,才能保证人群的正常疏散。
显然,彭真提出的办法是惟一可行的办法。
按照分工,这个任务交给了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唐延杰立即委派作训处
副处长王文治带一个参谋去执行这个任务。
开国大典那天,果然发生了彭真所预料的情况。多亏事先有准备,不然游行队伍滞
塞于天安门城楼之下,后果不可想象。
2.首次亮相的新中国工人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在整个中华民族
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对于有500年历史的天安门来说,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
这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是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日。
这一天,北平正式改为北京,告别古老的岁月,成为新的人民共和国首都。
这一天,北京城内外30万各界群众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迎接中华民族一个最辉煌时
刻的到来。
这一天,必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上,站满了工人队伍、农民队伍、学生队伍、机关干部队伍和其
他各界代表。
工人的队伍人数最多,穿着也比较整齐。他们像军人一样是排着队伍来到广场的。
在工人队伍中,有一支队伍是长辛店铁路工人。
长辛店工人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邓中夏等人就来到长辛店,开展
工人运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工人中来。1923年2月7日,长辛店工人参加了京汉
铁路大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虽然失败了,但革命的种子留传下来,长辛店工人中有了进步的共
产党组织,有了坚持不懈的革命斗争,终于在1948年底迎来了北平的光明与解放。
1948年12月14日,是长辛店铁路工人永生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受尽磨难的工人
彻底脱离苦难、开始当家做主人。
这一天的清晨,太阳从永定河的对岸升起,耀眼的曙光照亮了长辛店。人们开门一
看,街头巷尾站满了穿着黄绿色军装、戴着军帽的解放军战士。战士们一声声“大叔”、
“大婶”地打招呼,工人及其家属个个喜笑颜开,奔走相告:毛主席的队伍来了!
第二天早晨,工厂照例地响起了汽笛,工人们喜气洋洋地上了班。军事接管组的干
部对工人们说:“二七大罢工时,共产党就在这里领导,现在又回来了,从今天起大家
解放了!”
孙茂林、左士竣杭宝华、孙宝玉等“二七”老工人们亲热地围着接管组的同志,像
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高兴地互相问候、谈笑。高起、陈境等一些地下党员看到接管工厂
的还有自己的老上级,更是兴奋异常。
老党员杨宝嵩竟然找到了22年前领导过自己的肖明同志,激动得热泪直流,连话都
说不出来了。
工厂刚刚开始恢复生产,接管工作组就提前发了解放后的第一次工资,那是黄灿灿
的小米,还有乌金发亮的煤,小米一次发了三四百斤。
这是自日寇侵华8年、国民党反动统治3年多以来,工人们全家老小头一次有了这样
多的粮食,尝到了“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幸福滋味。
工人白庆华为了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特意买了一张毛泽东的大画像贴在正
屋当中的墙上,还配上了对联:人民解放太平年,民主政策乐安然,横批是:努力生产。
这幅对联是请当时厂里最有文化的秀才写的。对联可以说是全厂工人心声的真实写
照。
中国的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