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的精神》第82章


鞘形拿鳌N拿鞯拿恳淮谓剑急厝怀氏殖隽街侄粤⒑拖喾吹那阆颍死嗟难瘸逋坏贾铝宋奘薰忌纳ナВ欢匆驳窨套乓桓龀鞘械牟咨@贰7⑸谡飧龊5旱拿恳淮紊保热缣锖岷退奈灏僮呈康募遄载兀热?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有着大海风起云涌的深度背景,他们呼吸着海洋的呼吸,挑战着海洋的挑战,在肃杀的海风中推进了城市文明的进程。”
时间行进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历史沉淀的精华,在走过生命绝地之后,注定又有新的生命与历史相遇。然而,这个相遇的时机尚在奔赴青岛文化盛宴的旅途中,历史的雾霭逐渐散去,时间也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在等待那些能够进入其中并且呈现光芒的生命。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生命的,它们的沉思倾听,它们的呼吸起伏,它们梦想飞翔的欲望与激情,最终决定了它们对世界说话的方式。青岛拥有大海,也被大海接纳,在时间的链条上,我看到了燃烧于海天之间的蓝色火焰,它使青岛以宿命般的力量承接着海洋的惠予。而演义中的文化告诉我们,青岛已经领有了生命最好的音乐,却还没有实现最好的弹奏。
2008年,青岛作为北京唯一的伙伴城市承办了第29届奥运会的帆船比赛,与北京“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相呼应,青岛提出的“人文青岛”,恰好击中了青岛文化的软肋。如前所述,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深厚,这本该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极好土壤,然而,青岛文化的现状和青岛城市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漫长的文化漂流中,厚重的传统文化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后反而成为阻滞现代人格建树的屏障,而市民气极重的城市氛围,也使得人文精神的呼唤成为海上遥远的回声。这个城市有着过去世俗的文化背负,故步自封的农耕文化和安时顺处的殖民文化困囿着城市行进的脚步,其追星文化、演出文化、节日文化的造势,更是放大了表面富丽堂皇的假象,堆积起一层被大海扬弃的泡沫,凸显的是一个城市瞬间即逝的风光热闹。这的确不是青岛的真相,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置疑青岛文化的内在实质到底是什么?青岛文化“沙漠论”的争执已不是几个人的声音,众声喧哗的背后有着这个城市深藏的创痛,人文氛围的缺失是城市最无奈的伤口。遍览网帖,有一种感受深深地触动着我,因为那也是我内心沉重的块垒:大漠等人的声音虽然宏大,但在青岛却没有众声的回响,反而从那些与青岛不相干的城市传来了遥远的呼应。我相信,他们不是仅仅出于对我个人的评判而参与发言,我已经无关紧要,就像有的网友说的,我只是一个载体,被许多人用来盛放他们思考的结果。他们所关注的,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只有对人类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的尊重与敬意。这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如果把他们集中在一座城市,人文氛围的形成就不再是“光荣的梦想”。
海洋赋予了青岛先天的优越环境,但海洋文化通过人群表现出来的强悍形态并不特别显著。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所有合力的焊接,我此前表述的每一种文化元素,在被单独放大的时候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能量,一旦汇聚在一起,却又奇怪地消解了各自的内力,它们无法形成海啸般的强势,共同席卷传统的惰性和因循的守成,因而也在心理和行动上拒绝着海洋力量的进入。关于青岛城市的文化缺失,我已在网谈中说到了八个方面,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让我惊喜并且给我启发的帖子,萧树、撒哈拉之心、三色云、少而又少、胡侃一刀、上海寂寞哲人、摩纳哥王妃、魔镜等等都在帖子里有过极其深刻的表达,大漠的沉痛尤其令我动容,他完全是以一个生活于斯的知识分子的情怀呼吁着城市的责任与良心,更多的网友呼应了这些声音,甚至在网谈过后,《青岛早报》也以几周的版面继续讨论着青岛文化,这些都昭示了一点:青岛文化确实有它先天不足的贫血症,所幸已经有人努力用自己的声音去传达一种责任,同时也警醒更多的人,为这个城市的文化生长担当走卒的使命。
网友撒哈拉之心表述过这样的意思:沿着海走,是行走,也是栖居。这样的一种漂泊状态,恰好诠释了海洋文化的真义。人类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理想,中国城市的同质化在今天已经是一种常态,青岛要想独赋异禀,给人类提供一个诗意栖居的范本,起决定作用的大概还是人性和人心。的确,城市能够造就文化,文化更能造就城市。对于一个独立思考的城市生命而言,我唯一的期望就是,我们栖息的这座城市能够成为历史的光阴中最结实的文化存在。因为卓越的文化是一个城市最恒久的品牌。

在经过一年的沉寂之后(我相信海底的潜流仍在悄悄运行),由于我的一本书的出版,大漠又一次在网上发帖引发了网友的争论。一本书《藏獒》和一篇文章《现在谁还需要藏獒》,成为另一个更具有挑战意义的“知识分子公共性”话题的源起。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惊讶的感觉。与此同时,我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个城市里,确实有一些因为责任而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声音也许孤独,但却有着最为纯粹的质量。
《藏獒》的出版所呈现的景观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在写作的路上走了很久,以后肯定还要走很远,我似乎找到了一种非常合适的表达方式。其实,《藏獒》的基本精神是我一直坚持和表达的,它们是我灵魂的支撑,也是我写作的支点,只是这次却有些令人惊讶的热闹。大漠在青岛新闻网发帖后,“现在谁还需要藏獒”成了网友们质疑文化现实的中心话语,同时再一次触及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命题。坦率地说,我很感谢网友们的关注和期待,但我也深知,这次的掌声不是给我一个人的,它是大家对一种精神的渴望的结果,我只是先于大家表达出来并且获得了真诚的认可。因此,此后由青岛早报、青岛作家协会、青岛书城发起组织的“《藏獒》作者读者见面会”就有了特别的意义,我把它理解为网帖的延续和现实的对接。随后又有网友继续在大漠的帖子里表达自己对“见面会”的看法,这一次,青岛新闻网作出了快速反应,加了版主说明重新置顶,于是,就有了关于知识分子公共性问题的激烈争论。
我的确没有想到,对一本书的讨论会牵涉出一个全球性的敏感话题,此次网帖的讨论,视角之开阔,语言之犀利,争论之激烈,在一般的评论中还非常少见,尽管参与的人不是很多,但关注的人却迅速攀升,点击率非常高。我再一次品尝了置身其中又置身事外的充当背景的滋味。
知识分子问题已被世界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论述,焦点一般集中在知识分子的含义、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等问题上,其实最基本的核心就是什么是知识分子?美国阿拉伯裔学者萨义德在他的《知识分子论》、英国学者保罗·约翰逊在他的《知识分子》中都对知识分子问题做过最直接尖锐的阐述,国内就我所看到的文章在论及知识分子问题时也有很多人承接了他们的观点。萨义德的知识分子理论一般被人引用的有四种含义,即知识分子为民喉舌,作为公理正义及弱势者、受迫害者的代表,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解;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格、学识与见地。他认为,知识分子才智出众,特立独行,秉持独立判断及道德良知,不攀权附势,不热衷名利,是对权势说真话的人。王岳川在他的《知识分子:思想命运与精神定位》一文中,依据其价值取向而非职业特性把知识分子分为四类,其中一类是人文知识分子,他们关注生命意义、依凭独立不倚的人格精神完成对社会的批判。撒哈拉之心大概也是偏重于萨氏的知识分子定义,并且热烈地推崇萨氏的行藏。而大漠关于知识分子的指向似乎更明确一些,他着重立足于本土,希望脚踏实地地为一个城市担负起力所能及的责任。照我看,这两种态度实际上都建立在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爱痛之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关切和目光,他们才以最大的热情和良心,寄希望于这个城市的知识分子焕发公共意识。
我很赞赏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以及他的知识分子实践,他是一个既有话语同时又付诸实践的典范,应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很难找到几个像萨义德这样的知识分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