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22章


【示例平台】
1。五音六律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
2。俗乐
《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经首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4。六幺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相关链接】
1。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2。桑林
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庖丁解牛》: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3。无射
本指古代十二首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阳春白雪
《阳雪》、《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5。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下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6。乐师
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十一、古注
【要点点击】
(一)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二)注:本义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例如:《水经注》、《礼记注》。
(三)笺:指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
(四)疏、正义: 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文,还对前人注释作注释。
(五)诠: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示例平台】
1。笺
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2。疏,正义
例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史记》有唐张守节正义。
【相关链接】
1。义疏古书的注释体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2。义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具体形式有: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用反义词加否定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用不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定”;用指出事物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为之芋。”
十二、其他
(一)节日
【要点点击】
桃符: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吃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
踏青:初春时,芳草始生,杨柳泛绿,至郊外野游,谓之踏青。踏青的日期,因地而异。或二月初二,或三月上旬,或清明前后。
社日: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以祈谷,秋以谢神。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春社: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寒食:自古山西太原、雁门一带,从冬至起有断火一百五日之俗(也有断火一月者),在此期间,民间只吃冷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被焚死之事。至于东汉时,周举、曹操明令禁止,乃改为三日。魏晋以后,“寒食”遍及于各地,指清明前一日、二日或三日,因不举火,故又称“禁烟节”,并与清明日衔接。民间在此期间有食汤粥、折柳插门、上墓、斗鸡、打球、打秋千、拔河等习俗和活动。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三月初,阳历的四月五日、四日或六日,寒食后的第一天。唐时开始重视此节,因与寒食相联系。宫中于此日赐榆柳之火给近臣,民间也“改火”。此外又有拔河、斗鸡、打秋千等活动,试新茶、上坟、食汤粥等习俗。自宋以后,民间更于这天插柳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
浴佛节: 民间宗教节日。在农历四月初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诞辰。寺院至此日以香汤浴佛,并煮乌米饭,施与信众,民间有放生活动,店铺中亦作乌米糕,居民皆买归供佛。起于元朝,后世沿之。
药王生日: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民间于此日祭祀药王。药王指春秋时大医学家扁鹊,民受其惠,除了其家乡啵赝猓鞯囟嘤辛⒚盱胨摹?br />
端午: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也称“端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起源很早,大致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吃粽子等风俗。
挂钟馗:传说唐玄宗因病昼卧。梦一大鬼破帽蓝色、角带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称终南进士钟馗,应举不第,触阶而死。玄宗梦觉而疾愈,命画家吴道子画其像。唐宋时挂钟馗像多在岁首,其后则改在端午。
七夕:也称“乞巧节”、“女儿节”,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自东汉以来,即传说牛郎与织女二星于此夕在天河相会,民间有“乞愿”、晒衣等活动。至南朝,又有穿针乞巧之俗,从此成为妇女的一个节日。
悬艾: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众药之俗。艾,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
【示例平台】
人日:正月初七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花朝: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例如:“春江花朝秋月夜。”《琵琶行》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端午: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终伏(末伏),总称“三伏”。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扬州慢》:“淳熙丙甲至日予过维扬。”
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相关链接】
守岁:旧时民间于除夕之夜,一家团坐,饮酒笑乐,通夜不眠,称为“守岁”,源于晋以前,一直沿袭至今。
扫尘:旧时至农历十二月,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清除干净。
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相传乃释迦牟尼成道日。宋代至此日,各僧寺俱以果、菜、米等煮粥馈送信徒,称为“腊八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