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34章


1。三苏:指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2。三曹:指三国魏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均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成就,显赫于世。
3。三曾:指北宋曾巩、曾布、曾肇兄弟。
4。三谢:指南朝宋谢灵运、谢惠连,南朝齐谢脁(字玄晖)。均以山水诗知名。
5。三豪:指北宋欧阳修(字永叔)、石延年(字曼卿)、杜默(字师雄)。宋石介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
6。词坛 三绝:指北宋周邦彦(号清真道人)、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王沂孙(号碧山)。均以工词著称。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词坛三绝也。”
7。词家三李:指唐李白、五代南唐李煜、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清舒梦兰《白香词谱笺》卷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李白,故称‘词家三李’。”
8。词家三绝:指清初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清史稿·顾贞观传》:“贞观,字梁汾,无锡人。康熙十一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工诗,自定集仅五言三十余篇,清微婉笃,上睎韦柳;而世特传其词,与维崧及朱彝尊称‘词家三绝’。”
9。桐城 三祖:指清方苞、刘大櫆、姚鼐。文学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
10。元嘉 三大家:指南朝宋谢灵运、颜延之、鲍照。11。江右三大家:指清袁枚、蒋士铨、赵翼。三人主张诗写“性情”,力戒蹈袭,重视创作,反对规唐模宋,只讲格调和摭采藻绘的风气,因以并称。
12。程朱:指宋程颢、程颐、朱熹。
13。刘元白:指唐刘禹锡(字梦得)、元稹(字微之)、白居易,均以工诗著称。
14。公安三袁:指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
3。四人并称
1。四杰:指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初唐著名诗人。《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2。四大家:指元马致远(号东篱)、郑光祖(字德辉)、关汉卿、白朴(字仁甫)。均著名杂剧作家。
3。宋四家:亦作“词家四宗”,指宋周邦彦(号清真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王沂孙(号碧山)、吴文英(号梦窗)。
4。永嘉四灵:指宋徐照、徐玑、翁卷、赵师季。照字灵晖,玑字灵渊,卷字灵舒,师季字灵秀,均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皆工诗。
5。苏门四学士:宋黄庭坚(字鲁直)、秦观(字少游)、晁补之(字无咎)、张耒(字文潜)。皆以文学游于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兄弟之门。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苏门四学士》:“黄鲁直、秦少游、张文潜、晁无咎称‘苏门四学士’。”
6。吴中四才子:指明徐祯卿、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吴中,当时对吴郡或苏州府的别称。四人均苏州府(治今江苏苏州)人,以诗文书画著称于时,故称。
7。王扬枚马:指西汉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陈延杰注:“王褒、杨雄、枚乘、司马相如,并汉代赋家。”
8。 王孟韦柳:指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均工山水田园诗,诗风清微淡远。清胡凤丹为辑《唐四家诗集》行世,其序云:“王则以清奇胜,柳则以清俊胜,韦则以清拔胜,孟则以清远胜。”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唐人王孟韦柳,皆陶之一体。”
4。五人并称
1。元剧五大家:指元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均著名杂剧作家。
2。 二陆三张:一作“三张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与张载、张协、张亢兄弟。《晋书·张载传》:“(张)亢字秀阳。才藻不逮二昆,亦有属缀,又解音乐伎术。时人谓载、协、亢,陆机、云曰‘二陆三张’。”南朝梁钟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
3。四贤 一不肖:指宋范仲淹(谥文正)、余靖、尹洙、欧阳修、高若讷。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九辑司马光《涑水记闻》。“……‘四贤’,希文、安道、师鲁、永叔也,‘一不肖’,若讷也。”
5。六人并称
六先生:指宋周敦颐(濂溪先生)、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张载(横渠先生)、邵雍(谥康节)、司马光(涑水先生)。
6。七人并称
1。七才子:又称“前七子”,指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是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的七位文学家。
2。后七子:指明李攀龙、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是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年间继“前七子”之后的七位文学家。
3。竹林七贤:指魏晋之际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4。建安七子:指东汉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⒘蹊濉=ò玻合椎勰旰拧F呷送ò材昙洌?96—220),并以文学著称于时,故称。
5。后吴中七子:又称“吴中七家”。指清戈载、沈彦曾、朱绶、陈彬华、吴嘉洤、沈传桂、王嘉禄,均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间“吴派”词人。
7。八人并称
1。明八大家:指明宋濂、刘基、方孝孺、王守仁、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茅坤。八人诗文成就大致相称,所作又均以古文见长,清初张汝瑚辑八人文章为《明八大家集》行世,“八大家”之说遂为文选家、文论家所接受。
2。唐宋八大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8。作品并称
1。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世文学也影响极大,故常以“风骚”并举,分别指代《诗经》和《楚辞》。后代也用“风骚”来泛指文学。
2。九章:为屈原九篇作品的总称。它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这九篇作品非一时之作,是后人辑录时加上“九章”这一名称的。这九篇作品的内容主要反映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及悲剧心情,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浓厚的抒情意味。
3。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
4。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焦仲卿妻》,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两诗分别被选编在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
5。“三吏”和“三别:指唐代杜甫的六首诗。三吏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6。三戒: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则动物寓言都用拟人的手法写成,篇幅短小而故事完整、情节曲折,描写细腻而用语精练。其中对于动物的心理、神态的刻画尤觉生动传神。
7。永州八记: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漫游山水、搜奇探胜的八篇记游体散文,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其中以第三和第四篇写得最精彩、最有名。
8。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9。荆、刘、拜、杀:又称“四大传奇”。指元末南戏《荆钗记》(柯丹邱作)、《刘知远白兔记》(作者不详)、《拜月亭》(施惠作)、《杀狗记》(作者不详)。其中以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的《拜月亭》成就最高。
10。中国小说四大名著: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