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快乐》第12章


废。他们大部分玩的都是摇滚,来自人民底层的文化,开头总会找不着方向,只靠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来感觉,到最后找着方向开始过正常点的生活,又觉得自己有点不适应了。
和他们在一起时感觉他们语言上略显笨拙。很多时候我们坐在饭桌上,聊的就是他们的音乐他们的器材什么什么的。有时候我是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因为音乐武装的自豪,还是因为真的对一样东西这么的感兴趣。话题的下面透着是一种苍白的空虚,他们对生活的细节不熟悉,对一日三餐不熟悉,对生活没有常识,对人缺乏热情,一切都在亚健康状态。实际上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应该活得非常的充实,否则他的音乐就不会充满思想和激情,而实际上我所认识的那帮人里边,他们的表达具有速度感,而往往内容是空虚单调重复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提高。
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状态,而并非艺术本身,或者说一种伪艺术。所以在一段时间后,总能看到一些人在放弃,留下的人苟延残喘。
很长时间后我碰到K,一个在学校里边玩乐队的人。他具有诗人般的气质,我发现了他的隐忍,他的痛苦。他的痛苦是他已经不习惯向周围人表达,不习惯向周围人解释,甚至漠视人群的存在,然而他的个人才华又是那么的出众,生活上又那么没有起色那么低调。我知道他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可能要出国,到国外寻找一个生活空间,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可我始终觉得他们是狭隘的,所以也有很长时间没有再和他们联系过。他们的狭隘不是来自知识和素质,而是来自思想和感情。我知道他们痛苦,可大部分的痛苦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不是这个学校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只有一小部分,是属于音乐创造者的痛苦,可从艺术上来说,他们的艺术,还带有一些模仿一些虚幻的成分。
有的时候我是真的期待他们能够快乐起来或者开朗起来,可这个是谁也帮不了他们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晓得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或者到底是想得到什么。平常大家在一起说话,明明大家的谈话目的是一致的,可他们就是要跟一些人较劲,我清楚地看见他们在弱势文化下面那一张张急需理解和注视的脸,可他们忘了,我们本是相同的一群,只是彼此选择不同而已,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争论,我们应该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不理解。
在此祝福他们吧。
五、朋友就是讲得来的人
还有几个能讲得来,但交往并不密切的朋友。比如Y,她时时刻刻都显得为我担心,每回我一说起什么事她就会特别关心地问这问那,然后若有所思地说,这不行,那不行的。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习惯把电视剧中的凶险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常常我说,咱们去干这个吧,她就会说不行,然后举出某某受害的例子来,过一会我说那咱们就做那个吧,她又说不行,她又有新的证据证明这事的危险。最后,最安全的就是呆在宿舍里看书聊天,她除了看书和学校里定期的活动,就是和男朋友腻在一起。
而D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大一的下学期,我看见她在给老师写信。信里边提到失学儿童的一些问题,她一付很愁苦的样子。我看了信后说,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你说的那些问题,都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
因为D上次参加了帮助贫困儿童的一次活动,见到了很多没钱上学读书的孩子,她一直感到很困惑很担心,并且想尽自己力量,抽出时间去帮助他们什么的。结果有人说她不切实际。她想不通,为什么她认为美好的举动,会被人否认?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这不是一个失学儿童两个失学儿童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只是多与少的区别。“希望工程”也开展好多年了,有了很大的成就,但这都是属于民间行动。一个国家如果把教育排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是一个国家的悲哀。我们有十亿农民,靠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够的,靠全社会来支持?也是一句空话,谁也没说不支持。这要作为一个国家的理念,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它!你看现在有些县里,发不出工资了,首先扣老师的工资,收不上来提留款,让老师到学生家里去收。教育在有些人的眼里是一块抹布,想用了就用用,不想用了,就扔一边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D说我就是想这么做。我说你会得不偿失,有些地方你根本不了解。
D说难道你了解么?我说,我也不完全了解。但我告诉你,在有些地方不让小孩子读书并不是因为穷,而是观念。封建主义、利己思想都阻碍了小孩子们读书。你捐助多少钱去,没准就被他们爸爸换酒喝了。所以,必须用法律来保证,比如,小孩子不读书,家长坐牢,等等。必须是一种强制性的,还要其他措施都跟上才行,真的不是一腔热血就能换来鲜花满地的事。
还有一个从初中就和我好起来的M,一个特别老实还老是被我抢白欺负的女孩,有时想想我都是好过分啊。
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能够知道你的一些小秘密;犯错的时候能帮着你找理由;暗恋一个人时会帮着你传话;你很抱歉的是你总是麻烦来到时才想起他;相处的时间比恋人还要长。总之,朋友就是和你一条阵线上的人,平时打也好骂也好,关键时候能帮上你一把,提醒你一下。俗话说“不看其人且看其友”,回头看看我的这些朋友,大多都是性情中人,而且里面不乏傻大妞和痴二哥,从而也反衬出我也不是一个精明的人。
我依旧相信感情这回事,感情的认可是做朋友的基本点。不管到什么时候,想起了朋友就想起了那一段历史,那段历史就是人生的一段美丽风景,有些美丽真的不能错过啊!
第二部分第5节 长大想干什么(1)
关于长大想干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我还没能解决。首先,我不确定自己是否长大了,其次,我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
在这个浮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听到的是如何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至于干什么,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回报。父母时代的螺丝钉精神是听不到了。
一、卖肉的理想不被认可
小时候,我一直期待写一个作文题目,叫“我的理想”。之所以期待,是因为我曾经有过一个很不“光彩”的理想,让父母很失望,如果再去纠正有点画蛇添足。所以,最好是由老师出题目,我写出来,父母签字时不经意地看到了,让他们不自觉地高兴一下。
从我们懂事开始,就不断地接受到大人们的提示:长大做什么呀?大人们也会举出许多有成就、有贡献的人物来让我们学习。我们受到各种暗示,知道只有做成这样的人,才是让大人开心的。'小说下载网 。。'
对理想的理解,那时我都把她置于在非常远大的目标上,比如科学家、工程师、医生诸如此类。好玩的是,那个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做这些大“家”,自己到底要怎么做,都像把它当作过家家一样说说而已。比如当医生的,就会拿一枝筷子或其他什么的,在小朋友屁股上打针,长大了才明白,医生是不给人家打针的,只有护士才打针,可见想象和现实是有距离的。至于工程师、科学家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也想象不出来。而现在已经读大学了,就在考虑需要多少年的努力可以供一套房、买一部车(现在成年人见面聊天都是这些东西,似乎拥有了这些才能体现和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这些实际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可是惟独没有了理想。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知道,实现一个理想实在不易,对未来期待得越好,越是觉得人世艰辛人生苦短,不自觉地就开始灰心丧气,也就放弃了许多可以奋斗的机会。
但有一点是挺奇怪的,尽管大人们给我灌输了那么多英雄人物和成功人士的事迹,而我嘴上说的也都是要向他们学习,至于学什么,可是一点概念也没有,还是说说而已。小的时候我的第一个理想说起来并不是那么“高尚”,而且还把我妈气得眼珠子往上翻。
那时候我们买肉还需要票,妈妈常常从抽屉里像宝贝似的拿出一张纸来,上面画满了各种颜色的小猪,妈妈剪下一只小猪,帮助买菜的保姆就给妈妈一块瘦肉。有一次,我看那些小猪好可爱,就想问妈妈要来玩,妈妈不仅不给,还把它锁起来。于是,有一天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长大干什么好了。”
妈妈一听我有理想了,兴趣盎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