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第47章


1944年2月18日,汀江,漆黑的深夜。机长洛克斯、副驾驶吴子丹和报务员黄焕元在机舱坐定,在得到塔台确认后,洛克斯开车。
发动机轰鸣声中,C…53从滑行道开始向跑道移动,在飞机滑行中,坐在右座副驾位置上的吴子丹对着“检查单”大声口述,随着副驾的“口令”,机长洛克斯用一只手不断指认各种开关,并大声复述,还未上跑道,只用一分多钟,两个人就把“检查单”准确无误地报出。
C…53在跑道起点停下,机舱里,借着仪表盘反射出绿萤色的一丝光亮,洛克斯和吴子丹相互看了一眼。
两人同时举起大拇指——OK!
洛克斯大推油门,松开刹车,憋足了劲的C…53吼叫着向前窜去。50、80、100、120……吴子丹大声报告滑行速度,决断速度刚过,洛克斯轻轻带杆,滑跑中的C…53强烈振动逐渐消失——前轮已经离开地面。
离地大概有十米多高,吴子丹把收放起落架的把柄推到“收”的位置,正要按照机长的口令收起落架,忽地,C…53巨大的轰鸣声仿佛消失了,还没等机上三个人回过味来,只感觉身子往上飘,接着就是“砰”的一声巨响,C…53重重地摔落在地面上。
那两个人是怎么从机舱里出来的,吴子丹不知道,他只记得自己是从机舱里、通过破碎的舷窗玻璃,“飞”出来。不知道躺在地上有多长时间,直到他隐约地听到纷乱的脚步声和救护车的尖叫声奔向这里来。吴子丹努力想坐起来,当他的手按在地上时,感觉到满地都是“水”,他的脑袋“轰”的一声,一下子膨胀起来,是汽油,飞机油箱里的油!
飞机满载又是刚刚起飞,油箱里的油几乎未用,只要有一点火星,这里马上是熊熊燃烧的火海。
想到这里,从机舱里“飞”出来的吴子丹,似乎没有感到任何伤痛,他“腾”地站起来,迅速把机长洛克斯和报务员黄焕元拉扯出来。此时,救护的人马也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洛克斯、吴子丹和黄焕元抬上车。
万幸,破碎后的飞机竟然没有起火燃烧。
三个人虽然都侥幸生还,除黄焕元有点外伤外,另外两个人都摔断了骨头。
光是养伤就用了三个月。
出院后,机长洛克斯飞返美国继续治疗,吴子丹出院后,就回加尔各答总公司机航组报到。
见到吴子丹,机航主任夏普问:“还飞不飞?”
吴子丹:“飞。”
“OK!”
正为飞行人手不够而发愁的夏普高兴得一挑拇指,马上排定航班,吴子丹拎起飞行图囊,跟着机长就走。2002年10月2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赠送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先生的一尊半身雕塑的仪式,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科利奇站乔治·布什图书馆举行,而这半身雕像,就是中国航空公司美籍机长,53号机飞行员吉米·福克斯。
吴子丹就是53号C…53失事见证人之一。
1943年3月11日,昆明巫家坝机场,已经在昆明至汀江间飞过一个来回的“中航”53号C…53又一次在跑道上抬起机头,飞机升空改平后,向着它今天最后一次飞行的目的地——汀江机场飞去。担当本次飞行的机长是25岁的美国人福克斯(J。K。Fox),副驾驶和报务员都是中国人,分别是谭宣和王国梁。
三个年龄加在一起都没有超过七十岁的“孩子”,此时根本不知道,这次飞行,不仅是53号机的最后一个航次,也是他们人生最后的句号。
跟随在53号机身后的,是另一架“中航”48号C…53飞机,机长古蒂亚,副驾驶正是吴子丹。
据古蒂亚和吴子丹后来回忆,那天起飞后,天气是好的,53号和48号一直是相伴而行,在古蒂亚和吴子丹眼中,前面的53号在蓝天中,如同一只美丽的大鸟一样,这样的场景在驼峰航线上实在是难得一见。看着看着,古蒂亚还来了兴致,他让吴子丹把杆,他自己抄起随身携带的相机随手拍下了53号飞行中的照片。然而,让古蒂亚没想到的是,这张照片留下的却是53号最后的飞行。仅仅只过两分钟,应该是在高黎贡山脉上空,前面一公里左右的53号突然像块石头一样往下掉。
还没等后面的人反应过来,53号已经坠落。
古蒂亚和吴子丹都惊呆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气不坏,也没有日本人的零式机,怎么53号连一点求救信号都没有发出就摔了!
后面的48号停止继续前行,盘旋起来。
古蒂亚和吴子丹的心抽紧成一团,他们在53号坠毁的上空,一圈圈地盘旋。此时,他们多希望能看见战友从摔破的机舱里面走出来,不;哪怕是爬出来也行啊,那多少可以证明,他们还没有死亡,等待着营救……
48号在那里飞了一圈又一圈,足足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下面53号飞机残骸静静地躺在山腰中,没有一点儿生命的迹象。机长古蒂亚还想再盘旋下去,副驾驶吴子丹指指天际边马上压过来的浓云——要变天了。
前面还有艰难的“驼峰”等待穿越。48号对着地面的53号,最后一次摇摆机翼,恋恋不舍地走开了。
高黎贡山,气候变化无常,刚才还响晴的天突然就下起了鹅毛大雪,劲风夹带着雪片,不一会儿,纷纷扬扬的雪花把53号包裹得严严实实,福克斯和他的中国同伴们,就长眠在这雪山深涧之中……
仅仅只过了两天,吴子丹再次经过这里。这次,他的机长是陆铭逵。飞行中,吴子丹告诉陆铭逵53号失事的位置,虽然在途中为了躲避日本人而绕了弯路,但陆铭逵还是当即决定,到53号机这里来“看一看”。
距离吴子丹估算的53号失事现场还有将近70公里时,陆铭逵开始减速,并降低C…47飞行高度。
离53号坠落位置越近,吴子丹越是心跳得厉害,他是多么希望当自己的飞机来到失事的53号上空时,能看到下面有人招手、蹦跳、呼救的情景。
“近了,对,应该就是这里!”副座上的吴子丹把航图平摊在双腿之间,用肯定的语气告诉他的机长。
副驾的“指点”让机长陆铭逵一头雾水,他点点头,示意吴子丹往外看。
此时,吴子丹的心都快蹦了出来,他慢慢把视线瞥向舷窗外:机舱外,金色的阳光照射到白雪皑皑的雪峰上,直刺人眼。视线所及范围内,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哪里有什么“53”号的影子。
报务员也站了起来,三个人一同搜索53号。
机舱内,无人说话,只有发动机的“嗡嗡”声。
“被雪淹埋了……”吴子丹轻轻说,不知是告诉自己的机长还是说给自己听。一直站在身后的报务员把手搭在副驾肩上,轻轻说:“咱们走吧……”
吴子丹没有应声,陆铭逵使劲咬着嘴唇。
不知是愤怒还是悲伤,机长陆铭逵在53号上空盘旋一周后,不顾满载的飞机摇摆机翼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他不仅摇摆机翼,还大幅度倾斜机身,向同伴、战友告别。
白雪之下,掩盖的是同伴的血肉之躯,注定要把灵魂留在这冰山雪峰之间的,是▲飞越驼峰后的C…47落地后冲出跑道。
前天还在一起说笑的同伴,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他们就这样匆忙去了,而老天吝啬得连一掬黄土都不曾带给他们,就这样,任凭狂风、骤雨,暴雪对他们肆意侵袭……
趁着C…47机身倾斜之际,吴子丹解下白色飞行围巾,拉开舷窗扔了出去。
湛蓝的天,冰雪映照下,一条洁白的丝绸围巾在空中,慢慢飘落着……
53号C…53失事,是“中航”在飞越“驼峰”所有失事飞机中,是惟一被同伴亲眼目睹并及时测定方位的一架,53号坠毁的位置很快被通报给“中航”所有飞越驼峰航线的飞行员。
很快,那段时间,几乎大家每次飞越“驼峰”,只要条件允许,都尽量把航线往这边“靠”一下,希望奇迹能够出现,看到同伴从残破的机舱里钻出来,大声叫喊——伙计,我在这里!
没有奇迹。
古蒂亚在53号坠毁一周后,也来到53号上空,他看到的是冰雪消融后,53号一只机翼拦腰插入一棵大树中,他知道,已经没戏了。
老人们都说,53号就是进入了“空气袋”。
采访吴子丹的遗孀刘芳老人时,刘芳说,吴子丹一直没有忘记那架在丛林密境、被冰雪掩埋了几十年的53号C…53,更没有忘记美国机长福克斯和自己的同胞谭宣、王国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加入美国“驼峰”协会后,他就致力于进山找寻,无奈,由于很多方面的因素,这件事情就这么一直拖下来,直到在十五年前,老人突然故去,这事儿才耽搁下来。
要不是1997年,原“中航”另一位飞行员汉克斯和一群热血且有朝气、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人上去搜寻,也许53号会和那些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