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谁》第18章


的事物建立联系吗?假如自我的不足是人的存在所固有的话,那么它不正标志着这样的存在对理解人来说并非终极的、彻底的范畴吗?
人的存在是人进入意义的摇篮,它的珍贵性仍是一切价值的先决条件。然而纯粹存在并不产生善与美。没有向导的、来历不明的存在可能会变得邪恶与粗俗。 只有在完全绝望时才会宣称:人的任务是对世界听之任之。 认为人可以永远做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这是自欺欺人。 做人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nolensvolens)介入、行动和作出反应,就是惊奇和回答。 对人来说,要存在,就要在宇宙舞台上有意无意地扮演一个角色。
存在与生存
一谈到人的存在,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活生生的存在。 生存(living)是一种处境,其内容要比存在(baing)的概念丰
…… 92
人 是 谁96
富得多。“人的存在”这个术语往往使人想到,人不过是一般存在的一种方式,它强调的是存在。 由于一个术语的威力很容易决定我们着手探讨的事物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当我们说到人的存在时,我们试图理解的正是活着的人,。。 。是作为人而生存着的人的存在。人最重要的难题不是存在而是生存。 生存意味着站在十字路口。 自我身上有许多力量与动力。 何去何从?这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碰到的问题。我是谁?
我仅仅是从一大块存在上掉下来的一个碎片吗?
我难道不既是大理石也是凿子吗?我难道不既是存在又是预见吗?我难道不既是存在又产生存在吗?
如果要更确切地表达我们的难题,就要追问:我们应该把生存着的人同什么样的场合联系在一起?。。 。 。本体论的思想与圣经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试图把人的存在与被称为存在本身的超验性联系在一起;而后者由于意识到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人的存在是生存着的存在,因而试图把人同神圣的生存联系在一起,同一种被称作生存着的上帝的超验性联系在一起。这两种态度的基本区别是:第一种态度即本体论的态度,承认存在是终极的,而圣经态度则认为生存是最真实的。 前。。 。 。 。 。 。者力求根据存在来理解生存,后者则力求根据生存来理解存在。根据第二种态度,断定存在本身是终极的,并不能解决人的终极场合的难题,因为这仅仅是对这个难题字面上的解答。 人的主要属性是生命,对人来说,如果被剥夺了生命和
…… 93
07人 是 谁
目的,单纯的无机物事实上是非存在(non-being)。
活着的人面临的两难境地是:终极的超验性是活的还是死的。 如果选择把作为存在的存在当作终极,那么,人作为生存着的存在,其地位就岌岌可危。 如果纯粹的存在是终极的,那么,人就不能把自我同任何生存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他只能把自己与虚无联系起来。 他周围是一片虚空,一切生命都被置之不理,一切价值与思想都失去关联和意义。 面对着作为存在的存在,人“发现自己碰到的是虚无。。(Nothingnes)
,是他的实存的潜在的不可能性“。
人可能发现自己处在两端之间,一端是“被生”
(thrownes)
①,另一端是死亡;因此主张:我从虚无中来,又回到虚无中去。 我的实存从虚无中得到其现实性,注定还会溶解在虚无中。最大的错误是把存在视为理所当然,把存在视为终极的、绝对的超验。 作为存在的存在缺乏明确的含义,是难以理解的,不能包括在任何思想概念之中。 然而,至少从理智上说,我们通过怀疑它,通过诘问“存在怎么可能?”
从而超越存在。可以把存在当作思考的终极主题吗?有“存在”这一事实跟存在的起源问题一样,令人困惑不解。 任何忽视存在的奇迹与奥秘的本体论,都是错误地压抑了头脑中真正的诧异,错误地视存在为理所当然。的确,存在的产生“既不能想,也不能说”。
但是,一件事实不会因为它无法思考和无法表达便不再是事实。 确实,正是本体论的主题即作为存在的存在,。。
①“被生”
,海德格尔的哲学术语,亦译为“被抛入性”
,人被抛掷到世界上。他从何来,又将何去,这对他是隐蔽的。 ——译 注
…… 94
人 是 谁17
“既不能想也不能说”。
承认存在的终极性,是一个预期的理由(petitioprinci-pic)
①,它错把问题当作答案。 最高的、最终极的问题不是存。
在而是存在的奥秘。 为什么毕竟有存在而不是虚无?我们不。。 。 。 。 。可能想象任何存在,除非想象到它不存在的可能性。 我们总是既碰到存在的临在(presence)
,也碰到存在的消失(absence)。这样,我们碰到的是一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终极概念。 两个概念都被存在的奥秘所超越。《圣经》的作者不是从存在出发,而是从对存在的惊奇出发。《圣经》的作者摆脱了本体中心论的困境。 对他来说,存在不是一切。 他不沉湎于已知的事物,他承认有相反的可能。。性存在,即现存事物可能毁灭。 在巴门尼德看来,非存在(not-being)是不可思议的(“虚无是不可能的”)
;在《圣经》的作者看来,虚无,或者存在的结束,并非不可能。 由于认识到存在的偶然性,他永远不会把存在等同于终极的现实。 存在既不是自证的(self-evident)也不是自明的(self-explanato-ry)。存在指向“存在如何是可能的?”这个问题。 在一系列问题中,使存在成为存在的行为,即创造,比存在更重要。 创造不是一个明白易懂的概念。 但是,作为存在的存在概念难道是清晰的吗?创造是个奥秘;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一个抽象。人的头脑在探究存在的来源时,便确已深入到存在的背
①预期理由,是一种逻辑错误,指把本身尚待证明的判断当作证明论题的论据。 ——译 注
…… 95
27人 是 谁
后。 的确,来源的概念蕴含着存在,但同样正确的是,那创造现实的存在被认为是神秘地超越一切可以想象的存在的存在。 因此,本体论探寻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 。 。 。 。 。 beingasbeing)
,而神学探寻的是作为创造的存在(。。 。 。 。 。 。 beingascrea-tion)
,是作为神的活动的存在。 从连续创造的观点来看,没。。 。 。有作为存在的存在,只有连续的实现存在。存在既是事件,也。。 。 。 。 。 。是行动。①
宇宙,即存在本身,不能回答关于宇宙的意义或存在的意义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要求从与存在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存在,从高于宇宙的角度来考察存在。 这个问题指的是对存在的超越;它肯定那超过、高于、凌驾于存在之上的事物。 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离开了逻辑的、可以严格证实的思考这个层面,而进入奥秘的局面。 从逻辑上讲,我们不应该迈出这一步,它超过了正统逻辑的界限。 然而,尽管各种劝告都坚持和证明这个问题是无意义的,但是人类永远不会停止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自身就能确定其有效性。 科学不能使它沉默,逻辑的力量也不能长期压制它。 的确,人如果放弃对意义的焦虑,他就不再成其为人;逻辑实证主义的胜利将是人类的失败。可以举出许多理由来反对寻求意义,但是,正像任何关于呼吸有害的理论不会使人停止呼吸一样,任何认为意义问
①见A。J。
赫舍尔的《论先知》(纽约,1962,第263页)。 ——原 注
…… 96
人 是 谁37
题是与我们无关的看法,都不能消除人对它的关注。
“人是谁”有什么意义?
我们对“人是什么?”这一表述是否恰当提出过怀疑。 但是,难道我们不应该同样批评“什么是人的存在的意义”吗?
这一表述难道不是有意识地将做人的意义归结为物或理念吗?
“什么是……的意义?”这一表述显然不是从物质的范围(realmofthinghod)
产生的,因而从一开始就排除了在物质的范围内寻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