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命运》第93章


10。
C。博纳福:《M。福柯的新兴哲学》,载《艺术与闲暇》,1966年5月25日,第8页。
1。
P。布尔迪厄:《哲学家M。福柯之死:知识的快感》,载《世界根》,1984年6月27日。
12。
P。
L。布朗:《认识论和方法:阿尔都塞、福柯、德里达》,载《文化释义学》,1975年第2期,第147—163页。
13。
G。康吉汉:《论常态与变态》,M。福柯为英译本写
…… 428
附录一 参考书目 383
导言,研究现代科学史。波士顿,1978年。
《意识形态与合理性》,巴黎,1977年。
《科学史与哲学的研究》,第5版,巴黎,1983年。
14。
D。卡罗尔:《考古学的主体或者认识型的统治权》,载《现代语言笔记》1978年,总第93期,第695—722页。
15。
E。卡西欧:《人性的逻辑》,由C。
S。豪译,耶鲁大学出版社,1961年。
16。
J。切里:《20世纪思想:从柏格森到列维—斯特劳斯》,纽约,1975年。
17。
M。卡曾斯和A。赫斯安:《M。福柯》。
伦敦,1984年。
18。
R。德布雷:《法国知识分子的权力》。
巴黎,1979年。
19。
G。德勒泽:《新的档案保管员》。巴黎,1972年。
《新的地图绘制者》,载《解放报》1984年6月26日,第7页。
《福柯》,巴黎,1986年。
20。
J。德里达:《我思与癫狂史》,载《形而上学和道德杂志》,1963年总第68期,第460—494《书写与差异》,巴黎,1967年。
21。
H。
L。德赖弗斯和P。拉比诺:《M。福柯:超越结构主义和释义学》,布赖顿,1982年。
《哈贝马斯和福柯:人类时代是什么?
》,载《批评》,1986年总第52期,第857—872页。
2。
F。埃尔德斯:《反思之水:人类的基本关切》,伦敦,1974年。
23。
B。
C。弗林:《M。福柯与比较文明研究》,载《哲
…… 429
48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学和社会批评与文化释义学之五》,1978年第2期,第145—158页。
24。
C。戈登:《主体的诞生》,载《激进哲学》1977年,第17期,第15—25页。
25。
J—C。盖登:《M。福柯:权力的知识与知识的权力》,载《医学史简报》,1977年,总第51期,第245—27页。
26。
J。哈贝马斯:《现代性对后现代性》,载《新德国批判》,1981年总第22期,第3—14页。
《神话与启蒙的缠绕:重读〈启蒙辩证法〉》,载《新德国批判》1982年总第26期,第13—30页。《交往行为理论》卷一《理性与社会的合理性》,T。麦卡锡译,波士顿,1984年。
《以理性批判为名的人文科学揭密:福柯》,载《争论》1986年总第41期,第70—92页。
27。
D。霍伊:《福柯之后》,载《伦敦书评》,1984年10月1日,第7—9页。
28。
D。雅尼考:《合理性、统治与权力。福柯受到哈贝马斯的批判》,1988年1月,巴黎。
29。
A。克里盖尔:《哲学家M。福柯之死。苦难与容誉》,《费加罗报》1984年6月26日。
30。
C。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I,巴黎,1964年。
《神话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巴黎,1964年。
31。
P。梅杰—波采尔《M。福柯的西方文化考古学。面向一种新的历史科学》,布赖顿,1983年。
32。
A。梅吉尔:《福柯、结构主义和历史的目标》,载
…… 430
附录一 参考书目 583
《现代史杂志》1979年第3期,第451—503页。
3。
J。
G。默奎瓦:《福柯》,伦敦,1985年。
34。
M。默里斯和P。巴顿:《M。福柯,权力,真理,策略》,悉尼,1979年。
35。
K。
P。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伦敦,1957年。
36。
J。雷切曼:《M。福柯:哲学的自由》,纽约,1985年。
37。
R。罗蒂:《超越尼采和马克思》,《伦敦书评》,1981年2月19日,第5—6页。
《所有这一切为了什么?
》《伦敦书评》,1984年5月17日,第3—4页。
《社会科学方法与社会希望》,《批评》,1986年总第52期,第873—897页。
《道德同一性与私人自律》,1988年,呈交巴黎国际福柯哲学会议。
38。
J—P。萨特:《境遇七》,巴黎,1965年。
《萨特答复》,《弧》,1966年总第30期,第87—96页。
39。
A。谢里登:《M。福柯:真理意志》,伦敦,1981年。
40。
B。斯马特:《福柯、马克思主义和批评》,伦敦,1983年。
41。
P。维尼:《最后的福柯与他的伦理学》,《批评》,1986年总第52期,第93—941页。
42。
G。格廷:《M。福柯的科学理性考古学》,CUP,1989年。
43。
H。
V。怀特:《破译福柯:来自地下的报告》,载《历史和理论》,1973年第1期,第23—54页。
4。
I。赖特:《知识分子的自杀》,《时代高级教育增刊》,
…… 431
68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1986年10月24日,第16页。
45。
R。沃思诺等:《文化分析:P。
L。伯杰、M。道格拉斯、M。福柯和J。哈贝马斯的著作》,伦敦,1984年。
46。
D。埃里邦:《福柯》,由弗拉马里翁出版,1989年。
三、其他著述
1。
C。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伦敦,1971年。
2。
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奥斯瓦尔德译,纽约,1962年。
3。
E。勒夫特:《尼采的“上帝之死”的来源及其海德格尔对它的理解》,载《观念史杂志》,1984年4—6月第14卷,第2期,第263—276页。
4。
F。
M。科恩福特:《柏拉图的知识理论》,剑桥,1935年。
5。
B。乔伊特:《柏拉图的对话》五卷,第四版,牛津,1953年。
6。
C。达尔文:《物种起源》,伦敦,1964年。
7。
S。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纽约,1961年。
8。
R。笛卡尔:《笛卡尔的哲学著述》,由E。
S。霍尔丹和G。
R。
T。罗斯译,剑桥大学出版社,1954年。
9。
P。费耶阿本德:《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经验主义者——恳求宽容认识论问题,载《科学哲学读物》,由B。|Qī…shū…ωǎng|布罗迪编,1970年,第319—342页。
10。
T。
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芝加哥,1970年。
《必要的张力》,芝加哥,1977年。
…… 432
附录一 参考书目 783
1。
N。乔姆斯基:《笛卡尔语言学:理性主义思想史上的一章》,纽约,1966年。
12。
M。海德格尔:《在与时间》,J。麦奎里和E。鲁滨逊译,纽约,1962年。
《致人道主义的信》,载由D。
F。克雷编的海德格尔的《基本著述》,纽约,1977年,第189—242页。
《追问技术与其他论文》,由C。利文斯顿译,纽约,197年。
13。
E。胡塞尔:《笛卡尔沉思》,由D。凯恩斯译,海牙,1960年。
14。
I。康德:《纯粹理性批判》,N。
K。史密斯译,纽约,1965年。
15。
M。霍克海默和T。阿多诺:《启蒙辩证法》,J。卡明译,伦敦,1973年。
16。
C。列维—斯特劳斯:《野蛮人的心灵》,伦敦,196年。
17。
M。梅洛—庞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