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药谷》第691章


第二天上午,蔡强亲自驾着一辆大马车,车厢里放有用竹笼子装着的两只十来斤重猪仔,还有两大袋子嫩滑的米皮糠和两三捆嫩绿的薯苗。
知青们看见,可高兴啦!七手八脚地抬着竹笼子,抱起两只小猪放到猪栏里,王小霞带着女知青,在蔡强的指导下,把薯苖用菜刀切碎,放进锅里煮熟,加上嫩滑的米糠,然后装进木桶里,提到猪栏旁边,用勺子舀到瓷盆上,让猪仔吸食。
两只小猪仔望着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畏畏缩缩的不敢上前,过了许久,看见大家没有动手的意思,这才试试探探地走到盆子旁边,小心地食起饲料来。
蔡强说道:“刚开始时小猪会认生,过一段时间便好了,你们按刚才的方法喂养,隔几天,我便送一次饲料过来,一直到夏天收割为止!”
这段时间,知青们都是食用国家分配给他们的大米,每人每月三十斤,一直到夏收时才停止供应,所以这段时间是没有米糠的,全靠生产队里提供。
“多谢队长的关照!”曹剑说道。
王小霞看见猪仔长得那么可爱,说道:“我真希望这两只猪仔有个好名字,叫起来响亮,大方,而且不落俗套!”
“我提议,叫安安,乐乐,表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意思!”张少强说道。
王小霞反对道:“咱们上山下乡,从大城市来到这穷山村,就是要战天斗地,改变穷山恶水,不是来享受的,安安乐乐,没有一点奋斗精神,叫起来也不响亮!”
“两只小猪,一只黑,一只白,干脆就叫小黑,小白,长到中猪时叫中黑,中白,长成大猪时就叫大黑,大白得了!”吴文豪提议道。
王道:“还是学习委员有学问,给小猪取的名字,既好叫,又形象!”
“我先回去啦!趁着大家心情好,今天晚上带着生产队干部,提着汽灯过来,和大家到河里去照鱼,饮酒唱歌娱乐,很快便要进入春插大忙,要等春耕结束后,才有时间玩了!”蔡强说道。
年轻人喜欢热闹,喜欢精神享受,物质享受还是其次,只是山区地方,连电都没有,别说是看电视,就是电影,也难得看一场,下来十几天了,才到桃花街看过一次,还是县电影队下乡巡回放映呢!
现在大家听得队长说,晚上生产队干部们都过来,饮酒唱歌,高兴极了,早早就煮好了晚饭,用完后干脆坐在凳子上聊天,等待着干部们提着汽灯过来。
天刚入黑,干部们就赶了过来,照鱼是前奏,好戏还在后头呢?今天晚上,他们要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一齐上,来个皆大欢喜。
从稻香谷流出来的河水,离知青点很近,不但清徹,而且养份高,河里的鱼虾,一向都是又肥又大,但是近几年,捕鱼者竟然使用了电鱼机,大小鱼虾一齐死,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使鱼类到了灭绝的边缘,现在在河里面游的,也只是一些小鱼,幸好稻香谷他们进不去,也有一些好动的鱼类,从上游漂下来,这才有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张大彪提着汽灯,带着艾亮和几个知青,每人手中拿着一个网式捕鱼工具,直向谷口的河边走去。
蔡强对蔡文秀说道:“也好!等他们捞到鱼回来后,我和你负责处理,给知青们制作出美味的饮酒食品!”
大约一个钟后,张大彪一行人便回来了,而且是满载而归,捞了一大胶桶河鱼,虽然不大,却也上得酒桌。
知青们看见,十分高兴,大家七手八脚地帮着清理鱼肚,蔡文秀把鱼用盐腌了一会儿,蔡强将半桶茶籽油倒进铁锅里,烧起柴火,等油滚烫后,便把鱼倒进锅里去炸。
过了一会儿,便闻得一阵阵的香味,从厨房里飘了出来,这乡土风味,知青们那里尝过?直馋得口水直流,有几个知青还挪好了桌子,摆好了凳子,从里面取出米酒,等搞好了菜肴,便开始大饮一场。
这时,艾波调好了二胡,吴文豪挍好了小提琴,张劲也试好了竹箫,三个人等知青们上台唱歌时,给他们来个伴奏。
知青点的月光,是明媚的,知青点的夜色,是美丽的,知青点的年轻人,激情满怀地迎接下乡后,第一个春耕的到来。
年轻人总有自己的理想,就让他们接照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吧?
第953章知青点〈九〉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知青们面对的,可是春插大忙了。
有六个男知青是犁耙手,其他的男知青负责挑秧,女知青和谷中派过来支援春插的妇女们,负责插秧工作。
那时候还没有推广拔秧方法,铲秧就成了技术活,铲得厚了,一担秧没有十多坯,却有一百多斤,重得压死人,铲得薄了,连秧苗的根也断了,不能成活,铲得秧坯长,左手托不住,铲得秧坯短,没有几条秧苗,影响插秧进度。
开始时,艾亮带着谷中的几个铲秧高手过来示范,刘刚,曹剑,张少强,吴文豪等六个知青负责耙田,李可源,赵向明,何国良等十个男知青,只能负责挑秧工作了。
在知青中,算何国良年纪最小,人也长得单薄,一担上百斤重的秧苗,他就是挑不起来,艾亮看见,忙说道:“你先弯腰,用右手抓住扁担,用左手撑着左膝盖,用力向上顶,就能把秧担挑起来,等挺直了腰杆,便可以向前走了!”
他照着艾亮的吩咐去做,果然站了起来,摇摇摆摆地向前走,但是,走在田埂上却是如履薄冰,不但路小,而且上面沾着泥浆,滑溜溜的,一不小心,整个人连秧担都掉在地上,两筐秧苗陷在泥浆里,怎么也挑不起来了。
刘刚这时放了牛,因为不能把田耙得太多了,一天插不完秧,第二天又要重新犁耙,费工费时费力气,而且耕牛又受不了,得不偿失啊!
他看见何国良跌得浑身都是泥浆,连衣服也湿透了,关心地说道:“你赶快回去冲个热水澡,把脏衣服也换洗了,春暖还寒,容易感冒!”
“班长!我真是无用,连挑担秧,也是跌跌撞撞的,废物一个!”何国良愧疚地说道。
刘刚鼓励道:“国良!不要气馁,小小挫折,等于激励,坚持不懈地煅炼自己,也就过来了!”
“多谢班长,等换好了衣服,我还会过来的!”何国良说道。
刘刚赞道:“你是好样的,我也相信你行!”
他也是个很坚强的年轻人,在城里,父亲是街道办事处主任,母亲是街办皮鞋厂工人,在计划经济时期,产品销售是按订货单生产的,虽然是集体小企业,还是有一定的销路。
在他家的对门,也住着一家三口人,夫妻俩和他的母亲同一间厂子,女儿叫汪敏,比他小两岁,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开始,两人就是同班同学,学习成绩一向优秀。
两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大到缝纫机,小到油盐酱醋,差不多都是共用,有人在家里打一声招呼,没有人在家时先借后还,好得就象是一家人那样。
平时,汪敏经常把作业本带到刘刚的家里做,因为他家的厅堂大,敞亮,白天不用开灯,晚上也可以两个人同用一盏日光灯,能省电费。
两个年轻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难题,相互了解,情趣相同,特别是后来,慢慢地便有了感情,两家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默认了这门亲事,只是还没有说开,却是心照不宣了。
考上高中后,刘刚和汪敏还是同级同班,出双入对,引得多少同学羡慕不已,两人的心中,也是明镜高照,等高中毕业之后,便确定恋爱关系。
毕业之后,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汪敏的母亲由于身体不好,搞了病退,她顶替母亲进入鞋厂,当了工人。
而刘刚的父母,却为这事起了争执,母亲说道:“我跟厂长说好了,现在厂里招合同工,咱刘刚进厂做三两年,我便申请退休,让刘刚接班,这样和江敏同一间厂,等工作稳定后,就可以为两人举办婚礼了!”
“厂长如果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能让咱俩的儿子进厂吗?我可不想走这个后门,落人口实,我的意思,是让刘刚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煅炼煅炼,等你退休了,再回来顶你的班!”
刘刚的父亲说道。
俗话说:儿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心肝宝贝啊!
刘刚的母亲一听,可不干了,反对道:“儿子是咱家的一根独苗,你就舍得让他在穷山沟里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