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第56章


的调水区的凌汛虽有差别,但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区,封冻的时间不会很短。
因此,可以肯定,能实际能调水的时间不到半年,平均每天至少要调水1亿立方米,只有相当的流速才能保证足够的流量。几百公里的输水渠道,一百米的高差,很可能还不够。
三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形成高原上数千平方公里的“大湖”——不是“高峡平湖”,而是高原巨泽。从长江上游年调水170亿立方米,必须在雨季把几百亿立方米的水拦蓄起来。因为200多米坝高以下是死库容,不能调,那么这几座水库总库蓄水多少?水面多大?这些大坝湖泊,对青藏高原生态有何影响?需要深入的科学评估。
还提找一个参照的湖泊。
黄河源头地区“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高原浅型湖泊,总蓄水量约150亿立方米,湖面已经超过1100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储水量呈约700亿立方米。初步计算,引黄西线工程建成后,在长江干支流上游修建若干座250~300米高以上的大坝,形成的“高原湖泊”总面积将会超过2500平方公里,与洞庭湖或鄱阳湖的面积相仿。
四是昆仑山地区地壳极不稳定,为地震和地质灾害多发区。调水工程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带内,该地震带为青藏高原地震区强震带,褶皱非常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另外,引水工程需要通过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带,冻融循环系数高,施工难度大,对明渠渡漕等施工质量都有影响。有方案提出,在雅砻江支流上的V型峡谷中,采用爆破山体壅塞河流的方法建筑290米的高坝,省工省钱,埋下几千呢上万吨炸药,一个大爆破,掀掉半边山,形成一个壅塞湖即解决问题。
可壅塞湖一旦溃决,将对下游造成灭顶之灾。即使不溃决,工程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及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足使人不敢轻举妄动。
四、会不会影响三江源独特的大气降水机制?
气象学把降水分为外循环降水和内循环降水。
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远离印度洋,地势高寒,大气储水力甚差,但有总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的高原湿地,其中国家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含可可西里地区)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21%。
湿地又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比较著名的有星宿海、当曲沼泽、扎阿曲沼泽等等。黄河和长江源区一年里仅有几次较强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在雨季形成较为集中的降雨,这些降水大部分被贮存的高原湿地里。由于海拔高、地表植被稀疏,所以日出后地面一经受热便迅速升温,对边界层大气加热率极高。据中科院兰州大气所计算,日升温可达15度,15~25摄氏度正是青藏高原日气温的正常变幅。边界层加热的同时,在大片的湿地激发起活跃的中小尺度对流,低空水汽在上升过程中成云致雨,每10万平方公里的湿地上就有20~50个发展得很好的积雨云,不断进行的“内循环”型降雨,保证了供江河发源的充足水量。
“中华水塔”不是指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如何丰富——年降水只有300多毫米,实际是还是半干旱地区——由于高原湿地独特的气候与降水机制,对流层大气相当湿润,雨季甚至可以达到饱和,内循环使长年雨雪不断,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江河发源。
现在这种循环正在被打断。
三江源区环境恶化,降水量减少,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过度放牧、土地沙化等原因,肯定长江黄河源湿地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
在甘肃玛曲,如今一条百余公里长的黄沙正在草原和黄河间延伸。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的结合部,是著名的黄河九曲之首曲,境内河流纵横,沼泽遍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充地。近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当地人畜活动增多,玛曲县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源头地区近几年由于过度放牧、土地沙化等原因,造成了长江黄河源湿地破坏,导致降水明显减少。自1997年以来,黄河源头干流已多次出现过断流,其中最长的时间已达半年之久。湖面水位下降,黄河源电站建成了,但经常因断流而无水可发电。
气候改变,生态恶化也同样在长江源区继续着,曾经在视野中的雪线年年抬升,许多过去的雪山上已经看不到冰雪的影子,那仅存在雪水之巅的冰盖也正在萎缩。君曲,是长江南源的四大支流之一,河水流量曾在牙曲之上。现在,君曲流域数千平方公里的沼泽草场已经荡然无存,一半的草场已经严重沙化。源头的雪山冰峰上已经见不到皑皑白雪。许多小河小泉已经干涸。地处“中华水塔”,牧人却找不到水源,不得不饮用仅存的零星沼泽地中的积水。
红军长征经过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的松藩草地(南水北调西线雅砻江调水工程需经过这一区域),原来也是降水频繁的高原沼泽湿地,几十年来修建水库等,湿地生态系统已经基本消失,气候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降水也明显减少。
高原湿地是自4000万年前长江黄河诞生以来,水分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循环而达到平衡的反映,在江河发源诸环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平衡一旦破坏,可能产生超出我们想象的严重后果。不仅工程施工本身可能影响山体稳定和破坏生态植被,而且修建高坝将在黄河长江源湿地区域内形成总水面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大湖,其对高原气象和降水机制的影响需要认真评估。
会不会工程建成了,却发现没有多少水可引?
五、降水时空分布:长江黄河上游互补性的缺失
雄伟的巴颜喀拉山,在海拔4千多米的青藏高原并不显得特别高大。青藏高原也应该是一个思想的高原、科学的高原。
也许,大多数中国人一生中很难有机会走近长江源头,走近那些的冰川雪山。但这并不意味着冰川雪山与他们无关。事实上,把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列为同一个生态区,即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表明了其地理地貌、气象环境、降水机理、自然生物等等,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具有同一性。
于是,缺少互补性,是从长江上游往黄河上游调水最大困惑之一。
长江黄河源区雨季和旱季分明,5~10月为多雨阶段,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节。
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的雨季开始时间和降水特征并无差别,同属单峰型降水类型。降雨月份的变化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不存在两个多雨时段,即长江上游降水黄河也降水。三江源区的降水最大月份常常出现在8月份。在雨季中后期,降水也明显多于前期。
而这时,整个长江和黄河流域都已经先后进入雨季,大地笼罩在苍茫的烟雨之中。许多水库都需要事先提闸放水,留出足够的库容。
雨季里,黄河干支流水量几乎同时猛增,大小水库均拦洪蓄水,特别是中游的陕西黄土高原区,常常暴雨成灾,给下游的地上河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抗洪抢险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个季节无需从长江调水。此外,高寒区江河封冻季节长。玛多、沱沱河等长江黄河源区年平均温度为零下4摄氏度。(《中国自然资源丛书·青海卷》)其中长江上游沱沱河全年中低于零下10℃的冷期日数达196天。再如,2000年11月16日,黄河上游宁包头黄河铁路大桥附近黄河首先封冻,至2001年3月24日,宁蒙河段全部开通,历时129天,最大封冻长度约695公里。因此,工程年际实际可以调水时间将会大大减少,南水北调西线按一年中引水10个月规划,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按年有效引水时间近6个月计算,调水170亿立方米,每昼夜平均流量要达到1亿立方米,每秒流量要达到1100多立方米。因此,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渠和隧洞都要有相当大的断面,这将是多么一条壮阔的大河啊!
修一条穿山隧洞、修一条引水渠够不够?要不要并行修建几条?这些都需要比较论证。
还需要科学地研究分析工程的地理与地质问题。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高坝、打通上百公里的涵洞和隧道,可不单纯是水利工程技术上的问题。
在肯定从长江上游调水可以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本身修建的高坝、长江上游流量减少乃至断流,高海拔海地区出现数千平方公里的人工深水湖泊,对高原的气候、湿地生态系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