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第59章


巨大。
黄河流域8000万亩水浇地,如果有一半使用节水技术,一年就可节水36—56亿立方米。在节水措施尚未落实,集约型农业建立之前,一年耗费数百亿元大量调水,不如通过采取具体措施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政府买技术和设施的办法,“补贴”给农业和农民,把西北农业现代化大大推进一步。
八、再说引黄灌溉
有些存在的难题,可以提醒我们这一群迷失的人。宏伟的壮举背后,是否有举步维艰的困窘?
也曾风起云涌,也曾沧海桑田。西北调水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工程目标宏大,超出了自然条件承受能力,并由于初期论证不严谨,使工程建成后效益低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早已正式通水的甘肃省南阳灌溉工程项目区,时过初春,触目依然是满坡旱地,当地村民说,这里吃水依然十分困难。西北干旱省份多个调水工程完成后发现,由于前期论证不严谨、后期地方配套不足、开发模式落后等因素,有的项目屡屡出现工程效益发挥有限、后期调整困难等问题,有的甚至成为财政包袱。
为了让黄河水润泽更多缺水的群众,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在宁夏境内相继建成了一批大中型电力扬黄工程。现在每年提水6亿多立方米,总装机43万千瓦,实际灌溉面积近140万亩。这些工程覆盖区多半属干旱荒漠地带,降雨量只有二三百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
西海固是严重干旱缺水地区。不少地方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数万缺水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扬黄灌区,建设新的家园。首先要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旱地改成了水浇地,主要用来种粮食。这些地方农民浇地主要采取漫灌的方式,种一季庄稼要灌4到7次水,亩均用水量多达六七百立方米以上,单方水产粮还不足1公斤。
此外,引水线路长,引水成本高。泵站、渠口闸门、干渠水量计量,每一顶都要管理人员,平均泵站30多人。增加了运营成本。固海扬黄工程与原先设计规划相去很远,年引水3。25亿立方米,却只灌溉了60万亩农田。1997年盐定环扬黄工程主体工程建成,把黄河水引至盐池、定边、环县一些灌区,提取的黄河水90%以上都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流进了农田,工程每年收取的水费还不够扬水耗电用的电费。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宁夏每年给予扬黄工程的各类补贴资金都在3000万元以上,给地方财政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工程的运行管理十分困难,“一项扬黄工程,一个吞钱的黑洞”。
焦点集中在水价上。
国家对这些工程的投入都是不计成本的。甘肃景泰川电力提水工程农业灌溉用水每立方0。21-0。24元,宁夏固海扬黄工程农业灌溉用水0。1元左右。还有一些调价空间,但有限,如果不改变粮食生产的方式。固海扬黄灌区的农民算了笔用水账和生产账。以最高产的麦套玉米为例,正常年景每亩地需灌水800多立方米,亩均纯收入400~500元。如果每立水价上调到0。25元的话,每亩仅水费就要增加成本200多元,种粮还有多少收益?
美国芝加哥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期货市场,主要依托五大湖周边及伊利诺州产粮区。我从芝加哥驱车前住伊利诺州的首府春田,窗外是一望无际秋天的原野。当地气候与农业生产条件极好,风调雨顺,种粮基本上靠天,不用引水灌溉,即是丰收年景,再加上现代化的规模农业,产粮效益高、成本低。其玉米等大量出口到中国。
在一定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粮食生产的成本始终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几千年来简单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维值得商榷,尤其是当粮食已经成为一种商品时。
国内的粮价受国际市场粮价的影响。已经没有太多上调的空间。
统筹考虑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水资源;打破行业、部门与地区界限,科学管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统筹考虑地表与地下、上游与下游、干流与支流;在黄河全流域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结合生物技术和农业工业化进程,减少农业的用水量;发展节水工业,采用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沿黄城市建立水资源保护管理和现代水务机制。这应该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矛盾,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将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事关长江、黄河这两大江河的根本。不能笼统地说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因为受益和造成的破坏影响不属同一个时空,不在同一个区域,没有可比性。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难以建立投入产出和良性运行的调水机制,将会使国家和西北地区的发展增加长期重负,甚至成为一个财政黑洞。
这已经不是回望了,而是认识的回归,但大声说出来仍需要勇气。自然不属于哪一个年代——青藏高原和长江、黄河源区的气象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原始、脆弱、敏感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是目前世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造成的任何负面影响,最终都将在下游,在今后的十年几十年中才能全部反映出来。
不能没有壮阔的黄河。
那天,我与朋友坐在黄河北岸茶室的一处露台上,喝着茶。眺望着兰州市林立的高楼。滚滚的黄水在眼前流过。盈耳都是大河的水声。我深切地感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黄河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命定。
后望书——9
五十年绝地大移民
从三门峡到丹江口,伟大成就的背后——
流水崩云一般的水库移民走向何方
青海高原的生存极限
经济政治与生态环境成本效益的另一种核算
谁把千百万移民的遭遇与艰辛写成啼血之作?
一、2000万,中国移民史上的黄页
移民,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就很“学术”:人口迁移,系指人类居住地点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
如流水崩云一般,人、家庭、部落、社会,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一伙、那一群,不断有人举家迁移,风尘仆仆地走在漫漫的路上。这种迁移——离开家园的漂流,艰辛的重建,影响着地区仍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着历史。更影响着人——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生存环境、性格和心灵。
不再追溯远古。从涓涓细流,发展到后来的惊涛裂岸似的人口迁移狂潮。中国的移民潮,多起始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从卷帙繁浩的典籍中,在回肠荡气的阅读过程里,我熟知了那片土地。开垦。种麦子水稻高粱玉米。一个经济区,开发得太早,成熟得太早,如果资源耗尽,也就必然凋落。人口稠密,村舍相望,鸡犬相聞,造成土地上人口的超载,就像密植后的不断移殖。
得中原者得中国。这片处于南北要冲的黄天厚土,成了逐鹿者争霸的舞台。水旱灾变、战乱频繁。为避灾荒战乱,人口迁移的狂潮一次又一次呼啸着漫过——在血与火征伐中,在黄河的狂涛怒浪中,汩汩流失的还有中国的文化与血脉。
专家指出:历史上中国人口迁移大的趋势,是以黄河中下游为基点,进行的“离心状运动”过程。像一个个“台风眼”,又像行星冲撞爆炸后四散迸裂的烟云和碎块,在强烈的震撼中,人们含泪逃亡,循着一条条路线,跨越惊人的距离,踪迹到了天之涯、海之角。
青灯下,黄卷哗哗翻过。自然因素,天灾人祸,多数为自发的逃亡——又称之为“流民”;当然,还有流民起义。如晋代的“永嘉丧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靖康之难”。即在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压力下,迫使中原居民南迁,过淮河,渡长江,越五岭,最终导致了中国人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当然,也有政府组织的“政策性移民”——从徭役拓边、移民屯边、迁都徙民,到“移富豪实关中”、“旗京移垦”等。
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见证了明代政策性移民的浩大、悲壮与无情。
这些民谣已经流传了数百年:“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在半个世纪之中,屡迁晋东南的民众于滁县、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政府在洪洞县设置了移民局,大槐树下汇集着四方待迁的移民。
阅读明初大移民史,不能不来山西洪洞县。
在这里,我知道了朱元璋这个皇帝是最了解农村,最懂得农民的,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好手。谁能比有过耕田灌园、逃荒要饭童年,又有农民战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