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人际》第34章


据《杂宝藏经》
这则寓言出自佛教典籍《杂宝藏经》,释尊借这则故事来比喻人的命运。荒野是迷茫的世界,旅人为众生,疯狂的大象象征无常的暴风雨,井中是人世,树代表人的生命,奇書网井底的毒蛇象征死亡,四条毒蛇是构成身体的四大要素,黑白两色的老鼠代表夜与昼,蜂蜜是快乐,蜜蜂指的是彻悟,而野火则用来比喻疾病和衰老。
故事暗示我们每天都会遭到无常的风雨的侵袭,因迷惘和烦恼而感到痛苦,最后死于疾病和衰老。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悲哀消极地将人生归咎于命运的安排,而束手无策。人的一生是虚幻的,短暂的,不管如何长久,至多也不过能活到七八十岁;在如此短促渺茫的人生中,愈是刻意追求虚无的东西,愈会过得空虚。
日本诗人柴田翔在《我们的日子》一文中写道:“抬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轻飘。恍惚之间,一颗闪烁的星星突然消失了;可是,旁边的星星仍然兀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于是我想,这就是人生吧。好久好久,我都无法摆脱这种伤感。我进而想到,人就像那颗突然消失的星星,生命就在刹那间消失无踪。在即将消失的那一瞬间,一个人到底会想些什么呢?这真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
我们无需像诗人们那般感伤;但是最起码,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要认真反省,对为时不多的将来的日子,更应善加把握,使人生更充实。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处于各种选择之中,而选择就意味着取舍,在占有同时也在放弃,不能什么都想要,也不能什么都争取。
无论我们是选择学校、工作还是家庭,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高校有几百所,而你能选择的不过是其中一所,就是在这一所中,能选择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专业,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现实。
类似的选择,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时时都需要面对,我们所能获取的只是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取舍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分配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在作出抉择后,对我们所选择的,就要积极的努力,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上面,而对其它无关又足以形成干扰的事情,则可以消极对待,不能面面俱到。
古人玩物丧志之说,玩物何以会丧志呢?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本应消极对待、浅尝辄止的事情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以致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发展。
第67节:与被称作“呆子”的人
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位名叫周利盘特的弟子,由于他资质鲁钝,所以时常受到旁人的嘲笑。
周利盘特生性憨直,释尊非常同情关心他。释尊把他叫到跟前,谆谆告诫他道:“要守口如瓶,不要表露自己的意思,不要去做不该做的事,学做一个呆子,如果你确实能记住这一点,就会有所进步。”
周利盘特花了数年的功夫,终于记住了释尊的教导。
于是释尊又对他说:“你花了三年时间学会了这句话,现在我要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人生在世有十恶,即身、口、意三恶。其中身有三恶,即杀生、偷盗、淫乱;口有四恶,即妄语、两舌、恶口、秽语;意有三恶,即贪婪、嗔怒、邪见。这些罪业合起来称为十恶。只要能够不涉十恶,就可以得到彻悟。”
周利盘特遵循师父的教诲,虔心奉行,不久心中的怀疑和困惑就渐渐消失了,终于成为一名大彻大悟的人。
有一天,释尊派周利盘特为五百名女弟子演说佛理。好多弟子心想:“那个呆子竟要来为我们布道,看看他能讲出什么道理。他如果来了,我们一定要好好驳斥他。”
周利盘特终于来了,他说道:“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大脑迟钝,我一生只学会了一句话,可是,我都能自始至终地持行……”
整个道场顿时鸦雀无声。原本有意为难他的人,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有一次,释尊带周利盘特进王宫为国王说法,周利盘特在门口被卫兵拦住了。于是周利盘特只好在门外等候。于是释尊进去向国王说明情况,告诉国王周利盘特是一位觉者。
国王就问:“听说他是呆子,只学会一句话,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大彻大悟呢?”
释尊微微一笑说: “国王,知识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实践。不错,他只懂得我教他的一句话,但是他能透彻明白个中的道理,并且精励持行,所以身、口、意都能保持清净。”
摘自《佛经珍言》
读罢这则故事,让我想起成语“呆若木鸡”和俗语“聪明反被聪明误”。
成语“呆若木鸡”,可能人人会用,但是谈到它的出处,就叫人目瞪口呆。
一日读《庄子》,读到一则小故事,赫然发现里面也有一句成语,等到把故事读完,这才惊觉我们平日可能把成语都用错了。
这个故事是教人怎么养鸡: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逃。
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
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
“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呆气。
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却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呆气难得。
“飞扬跋扈为谁雄”,固然是一种英雄豪情,然而真正的技斗者,是经历了多年的淬炼,最终才说:“差不多可以了。”
动如风,不动如山,动与不动都是力量所在。
骄气、盛气,似乎是斗鸡的基本条件,而呆气,才是可以克敌制胜的内在力量。
“呆若木鸡”这句成语,值得重新想一想。
第68节:与欺辱自己的人
世人对佛陀的尊崇,曾引起一位弟子的嫉妒。有一次,那名弟子竟然当着释尊的面谩骂他。
可是,不管他骂出多么难听的字眼,释尊都沉默不语,不加理会。当他骂累了,释尊就问他: “如果有人想送礼物给对方,对方不肯接受,那么,这份礼物该属于谁呢?”
弟子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应该属于送礼的人哪。”
释尊笑着又问:“对呀,就像现在,你把我骂得一钱不值,但是如果我不肯接受,这些责难又该属于谁呢?”
弟子哑口无言,顿时觉悟到自己是多么无知和浅陋;他马上向释尊道歉,请求谅解,同时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释尊向众弟子们讲述过这段趣事后,进一步说法道:“学道之人如果挨了骂就马上反唇相讥,或存报复之心,那么,就如同向天空吐痰一般,不但不会刺伤别人,反而会溅到自己身上,弄脏自己,使自己受到污染,大家千万牢记。”
据《四十二章经》
2002年间,我受聘于广东科技系统一家公开发行的报社,负责采编策划、统筹及广告经营。报社负责人是与我认识多年的朋友,此前也曾在某策划公司共过事。因此,在待遇福利方面,口头约定给我广告额30%的提成作为报酬。可是工作近半年,为报社创收了数十万的利润,却不见报社兑现对我的承诺,多次催问未果。后辞职,并被报社领导告之:“待遇一事,不能以现金兑现,只能给你广告版面的补偿。”遭我拒绝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