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第82章


瞧兰劭蒲Ъ业奈ㄒ槐曜肌?蒲вΩ梦死喾瘢皇俏恍〈檎迫ㄕ叻瘛?br />
“作为科学家,我曾有过千载难逢的良机。在我的时代,天文学普及到了街头广场……但我却把我的知识拱手交给当权者,听任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决定用或不用或滥用。……我背叛了我的职业。一个人做出我做过的这种事情,是不能见容于科学家的行列的。”

自由和责任总是互为前提,而且这两个概念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哲学家们早就将自由的反面定义(“摆脱……
而自由“)与正面定义(”为了……而自由“)加以区别。前一种情况是指人想要摆脱束缚着人的生命活动的外部框框和限制。对这种意义上的自由的需要,看来是一切生物都在某种程度上普遍具有的。第二种定义是人所专有的。它依靠旨在实现生活目标和原则的自觉的社会道德积极性,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原则,个人感到自己本人是有责任的。这些目标和原则不是使个人与别人分开,而是使个人与别人联结在一起。列昂尼德。马丁诺夫用诗句形象化地表现了这一点:
①《布莱希特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下册,129—130页。
…… 395
093自 我 论
我明白了,做一个自由的人意味着什么。
我弄清了这种难以弄清的感情,世界上最属于个人的感情之一。
你知道吗,什么是做一个自由的人?
那就是,对一切都要负责任!

能力、勇气和本领
……不仅音乐应该成为超级音乐以便有某种意义,而且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超越自己以便成为自己。人,人的活动,应该包括无限这个因素,它会使现象具有明确性和特性。
帕斯捷尔纳克
我们已经分析过,人是如何认识、表现、描述、控制自己的,自我观念在他的实际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他的现实的和想象的自主性的尺度如何。但是,个人将何种意义纳入自己“真正的”
(与“表演的”和“表面的”不同)
“自我”这个概念呢?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完成和自我现实化意味着什么呢?
这方面的经验统计材料是十分矛盾的。一些人描述自己“真正的自我”时,把社会角色身分和社团身分放在第一位,
①马丁诺夫,。
:《新作集》,莫斯科,1962,第5页。
P
…… 396
自 我 论193
另一些人则把冲动感受放在第一位;对于一些人来说,自我实现的主要标志是具体活动中的成就,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心理的私向性、人际关系的温暖;一些人认为自身存在“真实性”
的证明在于这种存在的恒定性,另一些人则认为在于自己的自我改变能力。
但是,不论各人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背后的“自我性”
的社会文化和文明范式如何变化,它们总是价值论的标准,并且诉诸某种个人之上的或超越个人的标准。
“成为自己”
或者“发现自己”
的说法指的与其说是认识和弄清个体身上自来就有的某种“给定性”
,不如说是自我完成即实现他所选择的本质和生活道路。当然,不认识和不接受自己的心理生理个体性,不适应自己的神经活动特性和其它特性,个人就不能成功地和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积极有效的个体活动方式。
寻找自己通常是从确定自己的特点开始的。
“遇见一个人就问问自己,此人象谁。只有相信了这个人身上的本质的东西不是他同别人的相似,而是他和大家的不同,你才会开始有兴趣认识他,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理解他,”
①普里什文写道。
但是,个体迟早会发现,他认为属于自己并从中看到了自己“自我”的本质的一切,不仅使他与别人相区别,而且使他同他们相联系。我的身体是大自然赋予我的,我的生活感受取决于外部影响。我的社会地位和财产之所以是我的,只是因为别人承认这一点。
而我的精神创造的产品,一旦客观化了,便获得了独立于我的性质。
①普里什文,M。
:《毋忘我》:莫斯科,1969,第145页。
…… 397
293自 我 论
无数的“自我观念”都企图成为“自我性”的反映,“自我性”因而没有肯定的定义。它同时意味着活动的主体、过程和结果,它们不能互相脱离开来描述,也不能脱离个体所属的社会圈子描述。
“成为个人”
的要求产生于个体发展的一定阶段并集中表现为“我是谁?”的问题。这是一种要求自我揭示、超越目前存在的界限并使自己扎根于其他人中间的强烈愿望,它是任何一种创造性行动所固有的,不论对象性活动还是人际交往、交流。无怪乎“个人”这个概念在哲学著作中与自由和创造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来听听,人们是如何描述自己人生的“真正顶点”的。
“爱情的高潮和创作的顶点我看是一回事:这是一个永恒的幻觉——一个伟大的誓愿即将实现,一封火热的书信即将出现在你面前”
①。这些话是意大利电影导演费德里科。
费里尼说的。
圣埃克苏佩利也认为人生的本质在于内在的无限性和创造的运动性:“当帕斯特屏住呼吸,俯身于显微镜上时,他的内心生活充实到了极点。正是在观察时,帕斯特完全地成为一个人。这时他勇往直前。这时他分秒必争。这时他本人虽然一动也没有动,但他却是在阔步前进,这时在他面前展开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塞尚默默地在自己的画稿面前发呆,但也过着极其宝贵的内心生活。正是在他沉默着、凝视着、思考着的时候,他变成了完全的人。这时他的画布对他来说变
①《文学报》(苏联)
,1982年3月17日。
…… 398
自 我 论393
得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创造活动消除着个人与物质、个别与普遍、自由与必然、发现自己与自我献身之间的对立,人的真正使命正是在于这种创造的活动。
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贤哲一致认为:“真正的存在”
不可能是自私的,它要求生活与自然规律、社会智慧和普遍智慧的规律协调一致(不论对这些规律的解释有多么多种多样)。企图固守自己渺小的经验“自我”的人,必然感到孤独和一事无成。泰戈尔把人通过“无自”达到自我认识,比作雏鸟诞生时打破保护着它不受外部世界侵害、但同时不让它出生的蛋壳。
“两次诞生”
的鸟的神话形象象征着人的两次诞生——肉体的和精神的,人会发现,他不应该与世隔绝,他应该寻求与世界的创造性统一和融合②。在另一处泰戈尔又把人的“自我”比作一盏灯,它只有燃烧灯油,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灯油便是它存在的基础③。
一个人不论以什么为他的使命,这种使命总是需要热衷,需要努力尽量做到可能的甚至不可能的事。推动人和人类的不单纯是生存需要,而是对永无终止的自我实现和自我确定的追求。所以自我意识的最重要参数是将现有的“自我”与应该的和希望的“自我”作比较。
①《圣埃克苏佩利文集》,第345页。
②参见泰戈尔:《生命的创作(萨塔纳)
》,莫斯科,1917,第39—40页。
③同上,第98—100页。
…… 399
493自 我 论
但是,正因为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限的,所以这种需要不能归结为某些具体的局部因素。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倾向于主要根据“对象性”成功来评价自己和别人。但是,这里马上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活动、亦即解决既定具体任务的结果,可能与社会承认不一致。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不少关于真正的成就与虚假的成就的争论,将当之无愧的、通过老老实实的劳动得到的成功与廉价的、外表的、偶然或不正当地得到的成功相对立。但是外部标志(奖励、称号等等)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一个学者作出了重大科学实现,但不能使它得到应用,他应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由成功地完成任务得到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只会加深在社会上不成功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