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文选》第229章


姹傅闹星嗄旮刹俊?br />
六、党内是不是有大量我们可提拔的中青年干部?必须看到,我们党内有大量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问题是我们没有去提拔,去培养。
七、有人认为“中青年干部缺乏经验”。过去常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当然,中青年干部没有老干部那样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正是一般中青年干部的必然现象。但是我们应该问一问,经验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去,让他们挑担子,只要有三年五载,至多十年的锻炼,他们是一定能够锻炼成才的。
我们应该回顾一下,我们这些老干部还不是二三十岁就已经担负了重要工作?老干部都是经过青年时期的锻炼,才逐渐成为成熟的中年干部、老年干部。才干是锻炼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八、应该看到中青年干部的另一方面,他们有朝气,他们比我们当年被提升为干部时有更多的长处,他们多数有专业知识,不少人有第一流的专门知识。当然,中青年干部有某些缺点,并且不成熟,这些缺点和不成熟正是中青年人常有的现象。
九、我们所要提拔培养的干部,不仅是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人,而且在数量上占多数的应该是四十岁左右的人、四十岁以内的人。让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经过几年以至十来年的锻炼,就可以成为大量提拔高级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
中央组织就要成立青年干部局。这个局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优秀青年,并且是熟悉青年干部情况的。
十、这样大量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固然要靠党的组织部门去做,但主要的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大家动手去做。从基层单位直到中央,都要一齐动手。
为了避免提错人,为了在工作中考察中青年干部,各级党政军民组织都应该自上而下地设立辅助工作机构和辅助人员,如办公室、秘书处、研究室等等,如书记助理、副秘书长、部长助理、帮办等等(军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照办理),上下对口,让中青年干部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给他们接触全面工作的机会,让他们随时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凡属向党委提出的问题或方案,先由上下各级的这些辅助机构中的中青年干部经过研究,提出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办法,提供党委参考。
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些办公室、秘书处、研究室都应该按地区、按部门成立小组一类机构,这些小组由六十岁上下的干部带头,小组成员由五十岁左右、四十岁左右、四十岁以内的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
只有这样用大批真正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在工作岗位上调查情况,研究问题,提出方案,才可以减轻各级党委的工作,而且可以培养出大批中青年干部。
这种上下对口,使用和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的办法,要成为制度。这不仅是为了弥补十年内乱后的需要,而且应该作为长期训练和选择干部的一种制度。
这种办法在中央和省市两级更为重要。
十一、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必然涉及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十年内乱时期把知识分子说成是“臭老九”(注「“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被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这八种人之后,诬蔑为“臭老九”。——第296页。」),这种观点虽然已经受到批判,但是,党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提拔干部的政策远远没有实现。我们应该看到,没有老干部不能实现四化,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也决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现在的情况是,知识分子要求入党,时常被拒之于门外。有些长期要求入党的知识分子,在生前往往不能实现,直到他们做出贡献而死后,才被追认为党员。这种情况必须坚决加以改变。
党应该重新作出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的决定。
中央组织部要成立技术干部局。
十二、老干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应该很珍惜地使用他们,使他们尽到传帮带的职责。这是党的需要,也是老干部的心愿。
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这些老干部退居工作第二、第三线后,在政治待遇上,如看文件、听报告、参加某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必须予以保证;在物质待遇上,如住房、医疗、交通工具等必须予以照顾和优待。这应该是党的一项政策。至于老干部本人,也应该自觉地体谅在执行这项政策中某些方面会遇到的困难。
我们所有退居二线、三线的老干部应该继续胸怀大志,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热心地主动地让出工作岗位,让大批中青年干部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挑起重担,并且随时向这些中青年干部提出建议,给以帮助。
这是老干部对革命事业应尽的责任。
我们的老干部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这是几十年来终身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老干部的心愿,也是革命事业的需要。
*注「这是陈云同志写的一篇文稿,曾印发一九八一年六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十一届六中全会。」
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
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
我们现在的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很严重。差不多每天都有老干部死亡的报告。北京的,外地的,开追悼会,要送花圈,往往一天几起。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现在各部也好,下面机关也好,开会的时候,部长、副部长,正手、副手,坐了一大桌,但真正能做工作的,只有三几个人。这种状况再不能继续。
要提拔年轻干部,这个问题提出来很久了。我念的这个文件(注「即本书《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第292—297页)。——第298页。」)是这样形成的:五月八日,我在杭州休息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实在是大,就写了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意见,回来送了一份给胡耀邦(注「耀邦即胡耀邦,(一九一五年——一九八九),湖南浏阳人。当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298页。」)同志,一份给小平(注「小平即邓小平,一九○四年生,四川广安人。一九七七年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一九八二年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一九八三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后任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年先后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的职务。——第262、283、298、330、351、358、363、379页。」)同志。小平同志说,老干部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得好。所以,接下来,六月八日,我和中央组织部、总政治部一共六七个同志,开了一次座谈会,写了那么个纪要(注「指《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第298页。」)。
现在,我讲一讲关于提拔中青年干部和做好老干部离休退休工作的问题。在这个文件里头意思都有了,再着重地讲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干部青黄不接的状况是客观存在。老干部带病工作的,或者病倒病死的,一天一天增加。在我们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继续不清醒,拖下去,我看许多老干部都要拖死,这对党不利。老干部现在这个年龄,得了重病,说死就死,快得很。有许多同志讲,我身体很好,可以坚持八小时工作。说得好厉害,但是真正坚持八小时工作,坚持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三个礼拜还可以,要再坚持下去就不行了。许多老同志面孔看起来蛮红,胖胖的,但身体里头的机构、零件老化了。我看,现在老干部对于提拔中青年干部还不是很清醒,不是感到很紧迫。如果到倒下来的时候,被迫地提拔一些不理想的人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来,这对我们党是很不利的。我们不应该做这种选择。我们要做另外一种选择,就是立即主动地提拔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党必须这样做。有些老干部,他不讲完全不要中青年干部,但是脑子不那么清醒。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会有争论,会有怀疑。为什么说了那么久,提不上来?总有原因嘛。我看,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