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文选》第236章


组和常年互助组。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先后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使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广大农村得到普遍发展,。九五五年七月,毛泽东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随即出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的浪潮。一九五六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第15、324页。」)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注「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等形式,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在企业中占有相当股权,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企业利润资方所得大体占四分之一,其他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样就使企业具有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确定把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一九五五年底至一九五六年初,全国范围内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形成迅猛发展的浪潮。到一九五六年底,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1、324页。」)建设了我国自己的工业基础。但是,那时在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能够经过试验,摸索出一套更为合理、更为完善的办法。粉碎“四人帮”以后,农业生产上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收到了明显效果。现在,工商业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各种责任制的试验。我相信,这些试验也是一定可以逐步取得成功的。
但是,应该看到,现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同志也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他们和我们这些七十岁以上的人相比,年龄间隔不大。就是说,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年龄距离太近了。因此,要抓紧选拔五十岁上下、特别是四十岁上下的优秀干部,趁我们还在的时候,把第三梯队也建立起来。一些同志和好心的国际人士不是担心我们这些人不在以后,跟随“四人帮”的那些“三种人”(注「“三种人”指在“文化大革命”中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第325、330页。」)会翻天吗?只要有了第二梯队,并且有了第三梯队,他们就翻不了天这是党和国家的大计。老同志要自觉地、认真地、正确地选拔接班人,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培养他们,主动地给他们让位,“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上一程”。像我们党这样做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还没有过。我们每个同志都应该在去见马克思之前,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出发,继续努力办好这件事。这件事办不好,我们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
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
(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
辽沈战役(注「辽沈战役是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同国民党军进行的具有战略决战意义的一个大战役。十月十五日,攻克锦州,迫使长春守敌一部起义,其余全部投降。十一月二日,再克沈阳、营口。至此,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整个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四十七万人。——第326页。」)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加上当时人民解放军在其他各个战场上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为整个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编一本回忆这个战役的书是必要的,这对于纪念那些牺牲了的同志,对于教育下一代,都很有意义。
但是,编这样一本书,不仅应该使大家知道辽沈战役胜利的经过,而且应该使大家知道这个胜利是怎么来的。在抗日战争结束前,我们党在东北的力量与全国其他各个根据地相比最弱。然而不到三年,却在那里打响并且打胜了解放战争的第一个大战役。所以能够出现这么大的变化,绝不只是和战役的参加者,和战役的组织、指挥以及具体战斗有关,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由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注「关东军是当时日本驻扎在中国东北境内的侵略军。一九○五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继承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利益。此后,日本就在南满驻军,并在旅顺口设立关东军司令部。一九三一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进一步侵占东北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号称百万,是日本陆军最精税的主力和战略总预备队。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打垮了关东军。——第286、326页。」)。这为我们的大部队能抢在国民党前面迅速进入这个地区,为改善我们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那时,苏联党对我们的力量估计不足,并有雅尔塔协定(注「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的简称,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秘密签订。主要内容是,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为: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恢复一九○五年日俄战争后俄国丧失的权益,将千岛群岛归于苏联。苏联在会上表示要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友好同盟协定。——第326页。」)的约束,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的。东北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这对于我们在和国民党作战中的后勤补给和伤病员的运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其次,是由于全国各个根据地的支援。为了支援东北,先后调进去了山东军区的主力,新四军(注「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力之一。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7页。」)的第三师,陕甘宁三五九旅、抗大(注「抗大即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前身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大学。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在陕北瓦窑堡(今陕西省子长县的一个镇)创办,初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一九三七年初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迁延安。先后共办八期,并在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十二所分校。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总校迁东北,改建为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其他解放区以抗大分校为基础,先后建立了军政大学或军政干校。——第327页。」)、炮校等部队的一部分,以及冀东、冀中、晋绥、冀鲁豫军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部队,共十多万人。另外,还派进去了一百个团架子的部队干部和二万左右的党政干部,其中包括二十个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这些力量再加上抗联(注「抗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日,东北主要抗日武装联合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随后陆续组成。最盛时期发展到十一个军,约三四万人。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斗争。但终因敌众我寡,在对敌斗争中遭到重大损失。为了保存实力,一九四○年后大部转移到苏联境内。一九四五年八月,在苏军对日作战中,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同年十月三十日,东北抗日联军同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一九四六年初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27页。」)原有的力量,为我党我军在东北的发展奠定了十分雄厚的基础。为了迅速歼灭东北的敌人,东北局(注「东北局即中共中央东北局,开始称东北中央局,是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成立,一九五四年四月撤销。六十年代又重新设立,后又撤销。——第327页。」)曾向中央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