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与神话学》第42章


,第327—356页。比较《圣经》的和希腊的时间观念的众多著作,只提及一部Q D即可,J。
Guiton:《柏拉图与圣奥古斯丁的时间和永恒》,巴黎,193。
F。NoAtscher:《古代东方的和旧约的复活观念》,沃茨堡,Q E1926。
J。
Bonsirven:《基督时代的巴勒斯坦犹太教》,Ⅰ,巴黎,l934;Q FJ。
B。Frey:《耶稣时代犹太人观念中的彼岸生活》,1932;Y。Tréemel:《新约中人进入死亡和复活》,载:《圣灵不死》,195。
这也说明了新约中关于“中间状态”的学说的值得注意的欠Q G缺,这种学说在同时代的犹太教中已经表现出来。《先知的信仰》,苏黎士,1950。
“隐藏在它(先知的灾难说Q H法)
之后的替换说法,没有被引入启示(亦即:“如果你们不悔改”)
中,因此,只有圣言才能触及心灵深处,能够触及行为的最外在表现:返回。“(第150页)当然”选择使用“在完全绝对言论中被超过(如《申命记》)
(第299页)。
参见拙著《托马斯与神授能力)
(1954)
,第251—464页。 Q I从《圣经》角度看完全无法理解的还有E。Bruner的在神秘Q K主义与上帝之间的选择《神秘主义与上帝》,1924)
,一如先知的祈祷和神秘主义的祈祷之间的选择(《祈祷》,1918)。
…… 207
今日末世论302
F。J。
Schierse:《应许与踢福的实现》,《慕尼黑神学研究》,Q LⅡ。。Ⅰ,9,195。
在末世论中,拉纳对教义史专著的评论最为肯切:“这些著作Q M的大部分都是反思性的。 它们没有从过去汲取教义学前途的动力。 这些著作指出,适用于今天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神学论集》,Ⅰ,第16页)。
Niederhuber的《Ambrosius的末世论》(1907)是何等枯燥,还有Eger论奥古斯丁的书(193)
;在这里,奥古斯丁的公开的质疑论提出了许多最重要、意义深远的问题!同样,托马斯。 阿奎那天才的、对他那时代有创造性的末世论,见于他的命题评论,但是其整体还没有得到历史的、系统的深入研究。对于据罗马书6的洗礼理论有几条补充(参见D。O。 Q NRouseu:《进入地狱,基督教洗礼的救恩论基础》,巴黎,1952,第273—291页)
,关于末世论圣餐的补充(参见:Pascher:《圣餐,形式与过程》,慕尼黑,l983;O。Cul-man:《原基督教与礼拜》,巴塞尔,l94;M。Schmaus:《末世》,1948,第234页)
;Daniélou:《历史的秘密》)。但是,迄今还缺乏对忏悔和复活关系的研究,缺乏对坚信礼和精神赐予、对标准圣事和末世关系的研究,拉纳提出了关于最后涂油礼以及死亡神学的新见解。
Fr。Meister:《在神人的牺牲中世界趋于完成》,弗莱堡,R D1938。
对经院学而言,依然是超自然的(N。kuAbel:《大阿尔贝拉R E斯关于死后复活的学说》,1952,第279—318页)。
V。Paucel:《尘世的神秘:Ⅰ为肉体辩护,P。Claudel。ⅡR F世界的寓言》,巴黎,1937,1939。
G。Sienerth:《人及其肉体》,1953;《圣言和图像》,1952;R G《感知与圣言》,1956。
拉纳:《世界中的精神》(1939)。
H。André:《论生活的意义。 R H
…… 208
402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信仰根源本体论》和《教会是世界神圣化的胚胎。 生物学观点的秩序构建概貌》,还有H。Conrad—Murtius的著作,在历史领域有F。Her的著作;他认为基督教世界史和教会史的全部魅力是以抽象地、即从躯体、“阴司”
、原物质中得出的、自由浮动的精神为依据的。
p。
claudel:《诗艺,论上帝的存在,对神意的感受》,见《表R I现与先知》,1942。这里还应提出J。
Pinsk:《圣事的世界》,1941,在这里,超自然的具体化问题开始走向末世之物。R。Guardini:《感觉与宗教认识》,1950。
《身体与末世》,195;《死亡与完成》(1938年修订)。
R K同上书,第18页。 R L“因此,超自然的解释必定……包含自然说的完整性,而超R M自然说明的质量特征无须乎等于自然的说明。”'奇+书+网'
参见:Riesenfeld的优秀研究著作:《进入死亡》,1950,该书R N简要展示了神学概貌的多样性。除了已举出的L。Pieper和Daniélou的著作,至少还可提出:S DTh。Haecker:《基督与历史》(1935)
;K。Weis:《论历史上的客西马尼))
(1919)
;P。
Wust:《精神辩证法)
(1928)
;J。
Bernhart:《历史的涵义》(1931)。
…… 209
[瑞士]施密特(Martin
A。Schmidt)
感官沉迷与感性
刁承俊 译
…… 210

方济各的传记作者(切拉诺的)
托马斯谈到方济各时说,他亲眼看到:“有时,当圣灵在他内心深处回响着甜美的曲调时,他便用一首法语歌曲来表达这种曲调。 于是,他的耳朵悄悄感受到的、神灵低语的气息骤然间变成了一首用法语唱出的欢悦的颂歌。 就像我亲眼见到的那样,有时候他还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柴,把它放在左臂上,然后再拿起一把绷上细线的小弓,犹如搭在小提琴上似的,搭在木柴上。紧接着,便一面拉来拉去,一面用法语歌唱上帝。 这些愉快的场面往往都以眼泪告终,而欢悦的颂歌也都转化为对耶稣基督受难的同情。 这时,圣徒便会不断地叹息。 他的悲叹使他不能自己,以至他最终忘记自己手里拿着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以至他出神入迷。”
方济各是怎样看待这些情形的呢?在上文稍后一点,我们找到一个提到欢愉行为之处:“教友们应当避免在他们外部的举止行为中表现出郁郁寡欢的神情,避免显得像一个悲伤
…… 211
感官沉迷与感性702
的伪善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应当证明自己是人,是在上帝的怀抱中感到愉悦、开朗、快乐、可爱,而且其行为举止又都恰如其分的人。“方济各本人在那些”欢悦的颂歌“和”欢悦的场面“中,已经把他在这里溢于言表的要求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我们大概也可以说,”欢悦的场面“
就是欢悦的舞蹈吧。 在这里,我们首先谈到的恰恰就是这些颂歌和场面,正是它们被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方济各既然是一个人,所以对他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有用言词来表达的一切,而且还有在可感觉的描述和体验中所发生的一切。 当方济各在他的遗嘱中再一次总结那些支配他的一生,并使之转向效法耶稣基督的一种新生活时,他从一开始就使用了用来表述生活转向的、传统的基督教词语,即“悔改”。但他同时也写道,自己身上的这种生活转向是以一种纯属私人的、非常明显的方式进行的:“就这样,主赐予了我——方济各教友开始悔改的生命,因为我正处于罪之中,因此我才感到看见痳疯病患者是极其痛苦的事情。 更何况是上帝本人把我引到他们当中去的,所以我也就向他们表示怜悯。”悔改这个词在《福音书》中一再出现,它意味着“改变主意”或者——按照如今常用的说法——“改变想法”。方济各确实改变了想法,当他走向自己在以前连看也不愿意看一眼的痳疯病患者时,他甚至还去照料他们,这里他所谈的就不仅仅是改变想法了。 就这样,他在实际行动中克服了自己对于这些病人的厌恶情绪。 但是,他的悔改不仅仅表现在他对他们的看法上,不仅仅是他对他们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