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第48章


斐傻亩窆?br />
第三章 德国,错了就是错了
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以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参战和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两颗原子弹为标志性的事件,在每年8月15日,这个当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日子,日本国内虽然有来自民间的正义力量组织了一些反思纪念活动,但是从来没有形成日本国内自发的政府主导的大规模二战反思纪念活动。
而在2010年8月15日,一些右翼分子身穿二战日本皇军军装,公然在靖国神社招摇过市,而在德国,类似的公开纳粹早已被宣布为非法。与德国在每年4月25日的表现相比,日本在每年的8月15日,他的表现,是不是有意无意的遗忘了什么?
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庭,开始对包括赫尔曼·戈林、鲁道夫·赫斯等在内的22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高层战犯进行审判。最终,戈林等12人被判处绞刑,7人被判处无期和有期徒刑,3人宣告无罪。
如今,65年过去,这个对德国人来说独具意义的纽伦堡国际法庭在2010年11月一改过去的有限开放制,实行对公众的永久开放。
事实上,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德国的普通民众也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这与二战的另一个战败国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68年11月7日,在大庭广众之下,著名的反纳粹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给了原纳粹党员与高级官员、前西德总理库特·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并且对他说,二战结束仅20年,一位原纳粹党员居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简直是德国的耻辱。
这“一记耳光”开启了德国国内清算“历史遗留问题”的浪潮。一年以后,库特·基辛格黯然下台,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成为总理。
勃兰特成为联邦德国总理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访问波兰,众目睽睽之下跪在了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这样做的人下跪”。这著名的一跪为勃兰特赢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也为德国赢得了举世的尊重。整个70年代,世界舆论对德国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
无疑,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省是相对彻底的,虽然这个反省的过程也在持续的博弈之中,但是,今天的德国人对于过去那段晦暗的历史并不是三缄其口,禁止谈论。相反,在公众层面,对于纳粹和希特勒的历史的健康讨论是非常公开、透明的。
在2007年的德国电影《拜见希特勒》中,电影的结尾有一段十几分钟的真实采访,受访对象是今天的德国年轻人,访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知道谁是阿道夫·希特勒吗?”年轻人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人回答说是演员、运动员,也有人模模糊糊回答说是个政客,还有人坦白地说不知道。能正确说出希特勒身份的人还不到整个采访人数的一半。电影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表达了忧虑:对于历史的不断“重温”,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堂必不可少的功课。
为了让德国的年轻一代牢记历史,2010年10月15日,一个名为《希特勒与德国人》的大型展览在德国历史博物馆举行。这是德国打破自1945年以来的禁忌,首次举行与希特勒有关的展览。德国从未举办任何与希特勒有关的展览,因为德国法律规定任何同情美化纳粹、否认纳粹罪行、宣扬种族歧视为犯罪行为。
根据1994年9月联邦议院通过的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德国不仅禁止使用纳粹的各种标志、口号和敬礼仪式,而且禁止使用任何具有纳粹象征的标记符号、标语和徽章,希特勒的头像作为纳粹的最主要象征,更是严禁使用。而对同情纳粹、对犹太人进行诽谤、攻击和恶意伤害者,或宣扬种族歧视、否认希特勒第三帝国大屠杀犯罪行为者,可依法判处3至5年徒刑。正是由于过去的德国勇敢地承担了历史责任,才使得今天“纳粹”这个词没有成为困扰德国的一个词汇。
但日本却有些不一样,到今天为止仍然含含糊糊,吞吞吐吐,不肯向当初侵略过的国家和人民正式书面道歉,甚至都不愿意提战败投降这个词,而是选择了一个中性的词语“终战”。
这对二战时的难兄难弟,战前高度一致,战后却反差巨大,引起了许多文化研究者对日本和德国的思考。为什么日本对于强加给他人的战争始终坚持自己的态度拒绝认错呢?
然而这就是现实,二战战败后的德国和日本曾经处在类似的位置上,它们都一度被同盟国占领,接受了对战争罪行的审判。但是,与德国不同的是,由于害怕亚洲各国复仇,日本紧紧抱住了美国的大腿,由于冷战,美国对日本表现得又如此“大度”,不计前嫌,由于美国对日本的支持,日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惩罚,因此负罪感并不强。战后日本成长起来的几代人,都是在这种气氛下受的教育。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人民都很难理解,如岸信介之流,曾经是东条英机的副手,是甲级战犯,亲自参加过日本对华侵略决策和太平洋战争的阴谋,却奇迹般在二战后继续当选为首相,昔日的仇美派,一夜之间又变成了亲美分子,而日本人却习以为常。要是在德国,像岸信介这样的战犯,能够少坐几年牢就该祷告了。而二战刚一结束,中国即陷入内战。当时的国民党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一系列所谓“以德报怨”政策,包括放弃赔偿要求、赦免战犯等,甚至启用一些日本战犯如冈村宁次之流充当马前卒。
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先是脱亚入欧,后又与英美同盟国诸强反目,战败后接着实行脱亚入美,与美利坚的战车绑在一起,成为美国控制亚洲的前哨。日本民族至今以欧美人自居,身份不明,迟疑不定,定位不清,也是造成日本人对战争心态的主要原因。日本看似外表强大,其实内心恐惧脆弱,大概因为日本时刻都怕被别人吞并了,所以日本人在外表上装得很刻苦,很强大,但这改变不了日本内心的不安,日本的文化里就没有了是非曲直的道德观念,只有众所周知的野心。这个民族在过于苛求自己的同时,也深深地束缚了自己,他们外表谦恭的点头下,掩藏着一颗脆弱敏感的心。要解除日本人内心中的困惑,日本政府需要改弦更张,重返亚洲大家庭,同时又要祛除对美国的依赖感,与亚洲人民平等相处。
《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4月18日报道称,中日在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据统计,80%的日本人对中国很有好感。而在2010年8月,日本非营利性组织“言论NPO”和《中国日报》社公布了在两国分别实施的联合舆论调查结果,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日本人达到72。0%。99%的日本人没有和中国人说过话,更没有中国朋友,可是为什么将近72%的人会讨厌中国呢?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也知道这个问题当前很难在日本找出答案。
提起日本,在中国不论男女老少肚子里都有话,为什么呢?中日两个国家渊源太深了,我们无法选择邻居,就像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一样。离得也太近了,同时恩怨也太多了。要说渊源深,从日本民族一出世,中日便开始交往。现在日本的文字,官方文字当中,还保留着许多汉字,这个在世界上别的国家极其少见。另外,日本反过来对中国也有影响,比如现在中国使用的词汇,近五成都是从日本词汇里传过来的。走在日本的街上一看,中华文化历历在目。
假设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发展形势易地而处,中国没有经过那么多折腾,走那么多弯路,在各方面都强于日本,如果今天是日本需要中国的技术而不是相反,可以断言,日本朝野对中国的态度必有所不同。当然这是假设,如何以自强、自重、理性、自爱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却是甲午战争以来摆在国人面前的老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中日两国确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传统,和平的前提是双方互相尊重,而尊重的前提则是消除怨恨和隔阂。对比德国,日本应当反省!
第十卷 日本人的几件事
第一章 精致
日本人加藤嘉一写了一本《中国,我误解你了吗》,从生活中的各处小细节出发,阐述他对中国的意见。说起来,在一些小事上,中国人确实不如日本人,例如你接下来会看到的方方面面。但是,中国人有一点和日本人明显不同:我们更看重大事,比如大屠杀、靖国神社、慰安妇等等,这些大事解决了,小事上我们向邻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