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6章


刘备提着督邮走到一棵大树下,解下自己身上的绶带,将督邮的脖子和树干绑在一起,然后拿起皮鞭和木棍一阵乱打,直把个督邮打得是皮开肉绽,哀声连连。
刘备打了一阵,又要了刀子,估计是起了杀人灭口的心思,督邮赶紧求饶:“刘大哥,我这也是公事公办,你看在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妻小的分上,就高抬贵手,饶了小的一条贱命吧!”
好在刘备虽是黑社会大哥,但还是讲道理的。
他打了一阵子,气也就消了大半,见督邮求得可怜,于是将刀子收起来,取出自己的官印往督邮脖子上一挂,拍拍他的脸蛋儿,说了声“保重”,便上马与众兄弟扬长而去。
以上便是“鞭督邮”的历史记载。
当然,为了便于阅读,笔者略微添油加醋一番,不过大致过程并无差池。
说起来这位督邮大人也真是可怜,他原本只是公事公办,依理回避,谁知遇到刘备这个狠角色,差点连性命也给丢了。历史上他不但没有留下名字,过了一千五百年,在《三国演义》中还被写成是个贪赃枉法之徒,被张飞暴打一顿伸张正义,人之不幸莫过于此。
再说刘备。“玄德会”一票人马奔离了安喜县好一阵子才停下,但问题跟着也就来了:天下之大,何处才是我等容身之地呢?
这鞭督邮虽然很爽,但可不是小罪,不是说罚几个钱或是做几个月义工就可以了事,多半还要切去身上某个部位才行。
看来眼下中山国是待不下去了,回涿郡似乎也冒险了一点,可是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
这时突然有人提议:去洛阳。
“洛阳有很多大人物,凭咱们兄弟的本事,一定可以在那里混出个名堂来,洛阳还有很多富人,不做官做部曲(门客、打手)也能活得很滋润,再说洛阳还有很多女人……”
有女人那还说什么?于是,刘备一干人等便离了安喜县境,欢天喜地地朝着首都洛阳的方向一路狂奔。
然而他们不知道,更大的风暴在前方正等着他们。
再次上任
这里需要说明,刘备离开安喜之后究竟去了哪些地方,史料上记载得并不清楚,笔者试着将几个相冲突的线索结合在一起,拼凑成以下的故事。
刘备到洛阳时大约是中平五年到六年之间(即公元188年到189年),当时是汉灵帝统治的最后一年,洛阳城铜驼大街上仍是摩肩擦踵、人潮如织,但高墙深院的皇宫大内,权力斗争却已如满张之弓,一场血雨腥风,蓄势待发。
当今皇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保持着东汉百年来外戚与宦官斗争的优良传统,誓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
中平六年年初,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即位,何皇后升级成为何太后,何进也就水涨船高,他几次想要杀尽宦官,都被自己的妹妹挡下,于是决定采取比较强硬的做法:征召驻外的军队如西凉董卓、并州丁原等进逼洛阳,以军事压力逼何太后妥协。同时何进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也派出很多将官外出征募士兵,如派王匡、鲍信前往青徐二州,派张辽去河北,还派毋丘毅去丹阳。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何进的这一做法是极其愚蠢的,尤其是召驻外军队进逼洛阳,直接导致了本已衰微不堪的汉帝国走向灭亡。
何进在政治上无疑是短视的,不过就他本人而言,大概当时的情势十分危急,迫使他不得不走出这样一步臭棋以自保。
有关何进与宦官集团的血腥斗争,后面还会谈到。这里只说刘备。
我们不知道刘备一行是如何与何进拉上关系的,不过既然何进要招兵买马,对外地来的民兵势力自然欢迎,于是刘备便成为何进集团的成员(当然是等级最低的跟班),并加入毋丘毅丹阳募兵团的行列。
不过,这趟募兵之旅并不平静。
公元184年年底,黄巾之乱大致平定后,仍有黄巾信徒四处割据,至公元188年年底,青州与徐州更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数十万黄巾军对东方州郡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
毋丘毅、刘备一行人向东来到徐州下邳时,正好遇上黄巾部队攻击。
刘备与黄巾军也算是老相识了,没什么客气的,二话不说光膀子就上,一干兄弟左冲右突,立下一些功劳。
官军将领们倒也不是全无良心,录下刘备的战功,上报给朝廷。有何进力挺,这回派令来得快了许多,刘备被任命为下密丞。
所谓“下密丞”,就是下密县的县丞,副县长一级的官员。这项任命虽然看起来是一种嘉奖,不过实质上是好是坏还真的很难说。
下密县位于青州北海国内,大概相当于今天山东潍坊,也就是山东北侧靠渤海的地区。在当时,这一带正是青徐两州境内黄巾军势力最盛的“重灾区”,官员非死即逃,因此刘备被丢到这个鬼地方,也不知道是朝廷有意借助他的实力对付黄巾军,还是这里实在是没人愿意来,只好派给这位没啥背景的小朋友。
比起之前的安喜县公安局长,下密县副县长一职可能要高出半级,但也差不了多少。不过,刘备在下邳作战时的收获,倒不见得是一官半职所能比的,他可能透过这个机会先后认识了两位重量级人物。先认识的是陶谦,后认识的是孔融。
先说陶谦。
此人是扬州丹阳人,个性狂傲,年轻时多任文官,到老来开始转任武职,曾跟随皇甫嵩、张温等共同讨伐西凉的边章、韩遂之乱,颇立了些战功。
公元188年青徐黄巾之乱再起,朝廷便命陶谦为徐州刺史,负责平乱,当刘备在下邳一带与黄巾军力战时,或许恰巧与前来平乱的陶谦有数面之缘。当时陶谦已是五十来岁的老将,见着年轻武勇的刘备,自然印象深刻。这便为日后的“让徐州”埋下了伏笔。
至于孔融,这哥们儿的名气可就大了去了。他七岁时一次让梨的举动,几乎成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杆性事件。
话说董卓乱政期间,孔融因为得罪了这位大军阀,被下派到青州任北海国相,有机会成为下密丞刘备的顶头上司,这层关系可能是之后刘备救北海的原因之一。
以上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就在刘备担任下密丞,力战黄巾军时,洛阳城内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局。
讨董联盟
宦官“十常侍”暗杀了大将军何进,结果招来袁绍、袁术等人的激烈报复,他们率领禁军入宫,几乎将宦官集团连根拔起。几个侥幸逃生的宦官头子挟持着皇帝、太后逃出洛阳,最后因为走投无路而自杀,留下小皇帝刘辩落入西凉统兵将领董卓的手里。
这样一来,董卓一手把持着皇帝,一手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西凉兵团,很快就成为洛阳城中的新一轮执政者,控制了整个汉帝国的神经中枢。
综合史书上对董卓的记载,我们很容易便能拼凑出董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简单来说,董卓是这样一种矛盾综合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残忍、暴虐,同时还带有暴发户式的炫耀,以及小商贩式的狡狯。
他一方面喜欢作政治秀,搞出些政通人和的样子;一方面又无法克制炫耀权力的欲望和凶残暴力的本性,结果导致了他施政混乱。
他为求和谐,大量任用反对派为地方军镇,如袁绍任渤海太守、韩馥任冀州牧、刘岱任兖州刺史等。但同时,他又做了不少授人以柄的坏事,例如放纵士兵奸淫掳掠、废皇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即之后的汉献帝),以及毒杀何太后等。
结果便是,那些受董卓大恩的“白眼狼”们纷纷骂他是国贼,并以“恩公”派任的资源起兵勤王,形成初平元年正月的“十三路关东军讨董联盟”。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十三路诸侯里当然不包括刘备这种小角色,不过刘备是否参加了这次“倒董”行动,倒是有待搞清。
《三国志·先主传》并无这样的记载,但王粲所作《英雄记》则清楚记载了刘备“起军从讨董卓”。
这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刘备加入了由当时青州刺史焦和所率领的青州部队,这位焦刺史不顾州内黄巾为患,硬要出兵洛阳,结果导致青州黄巾一发不可收拾,而他本身实力也太过不济,连列在十三路诸侯内的资格都没有。
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以民兵身份响应讨董行动,他或许觉得当下密丞这种鸟官一辈子也没啥前途,而参加讨董联军反而有较多机会扩展人脉、展示才能,因此便带着人马直奔洛阳。这也可能是刘备从下密丞“去官”的原因。
不过,不管以何种形式参与讨董行动,都只能证明刘备当时和一众方镇大员相比,充其量也就是个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