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第71章


然而,尽管高层达成共识,在随后的几年里收购之事却很难推进。
便是在形势胶着的情形下,裴学德请动叶莺出山。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叶莺的超乎寻常的外交斡旋能力以及独特的女性魅力,让柯达战略得以实现。柯达购并案涉及六个省市、十个城市、四大部委(国家计委、化工部、轻工部和国家外经贸部),叶莺穿行中间,翩跹上下,巧手解结,用短短一年时间就让购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1998年3月23日,裴学德在罗切斯特柯达总部宣布,柯达以十亿美元收购中国胶卷全行业的协议定局。这就是著名的改变了中国胶卷业历史的“98协议”。
在相继消化了六家胶卷企业之后,柯达一直没有能够吃下中国最大的胶卷企业保定乐凯,这也成为1998年之后,叶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在把六家陷入绝境的胶卷企业卖出之后,中国政界和学界对于是否把“最后之硕果”乐凯也交给柯达,存在巨大的分歧,而乐凯公司对被并购当然心有不甘,更为微妙的是,已经被逼到墙角的日本富士也抓紧与乐凯谈判。当时形势下叶莺几乎每月都赶到保定,与乐凯方面谈判有关事宜。2003年夏天,媒体突然曝光,乐凯与富士的秘密合资谈判已经进入最后时刻,惟一剩下的细节是富士提出的控股条件还未被有关方面认可。叶莺当机立断,放弃之前坚持的全资收购条件,提出参股新案,同时,她斡旋于罗切斯特、北京和保定各地,紧密磋商。最终,眼看已经板上钉钉的富士方案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2003年10月,柯达与乐凯火线签约,以总值一亿美元的现金、设备和技术,换取乐凯20%的股份,至此,中国胶卷工业的七家企业全数与柯达合资。叶莺笑称,“我们用一颗棋子扭转了整个战局”。
正是由于叶莺的运作之功,在全球市场上,被富士打得晕头转向的“黄色巨人”终于在中国找回了尊严。1997年,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70%,到2001年,柯达的份额反超至67%。到2005年前后,柯达每年六十亿美元的全球采购,有六分之一来自中国,95%以上的柯达数码相机在中国生产。叶莺还把全国九千二百多家彩冲店中的两千家改造成为数码影像店,打造了一张无比庞大的数码彩扩网络,把中国市场变成了柯达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而在她到来之前,中国是柯达的第十七大市场。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对数码技术不够敏感以及战略上的一再迟疑,柯达在全球市场步步败退,2002年,全球数码相机首度超过传统相机,而柯达却仍然坚持传统的胶卷市场。2004年柯达亏损一亿一千三百万美元,2005年亏损七亿九千九百万美元,2006年亏损三亿四千六百万美元,2007年,柯达为业务重组又花了六亿美元。2005年,一直对叶莺十分倚重的邓凯达因战略失措而离开柯达,有人甚至指责说,正是因为投入巨资收购中国的胶卷企业,并对此寄予了过大的期望,影响了柯达全球业务的转型。如果此论成立,那么,战功显赫的叶莺竟成“罪人”。
2007年底,柯达宣布退出乐凯,随着柯达的退出,一场历时十年之久的全行业购并战略宣告失利。十年间,具有超级商业才能的叶莺投注全部心血,在中国市场打赢了每一场战斗,可是同时,柯达却失去了整个战役。
◆加盟柯达
时间停在1997年的早春,没有人能够断定,大谈判的进行离朱铬基和裴学德1994年共识的初衷是近了,还是远了。
已长达三年的谈判是一个寻求答案的过程。朱铬基希望看到这个答案能够水落石出,但民族主义的风暴把这一切冲刷得面目模糊;裴学德希望柯达抓住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但这个国家形势的变化有些不可捉摸,而老对手富士和阿克发已经出手阻击,罗切斯特的反对声音也高了好几个分贝,谁来帮助柯达把握大谈判的最后进程?
“Ying,你过来吧,这里有一个激动人心的项目!”裴学德热切召唤叶莺加人大谈判。
当时,身材娇小、装扮人时的叶莺刚刚被美国政府从台湾调到北京,成为美国驻京外交官的第一位女性,担任仅次于驻华大使的公使衔商务参赞。那个时候,正是中美关系的低潮,李登辉刚从美国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后返回台湾。中国人被激怒了,对美国人给李登辉这个表演的机会十分生气,大使馆死气沉沉,商务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叶很清楚,这个时候派她到北京的苦心。一个职业外交官的梦想就这样几近完成,谁都知道来到中国政治心脏北京开始外交生涯的意味。
叶莺是一个很“性感”的女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漂漂亮亮,绝不肯素面示人。在离台赴京前,台湾盛名已久的《天下》杂志,一改自己厚重的政经风格,相当细腻地描写了这位活跃于政坛的女人:身穿膝上七公分短裙、脚踩三寸高跟鞋……突出的眉骨和眼尾往上翘的一双大眼,让她笑起来,显得分外神采飞扬……《天下》形容她“翩翩周旋于两岸三地”。叶莺果然带着这些神采,翩翩而来。
一个性感的女外交官加入了大谈判,这本身就很有噱头。但裴学德急切召唤叶莺加盟的原因,显然不在这里,主要是因为叶莺的独特经历,以及由此造就的她对中国事务不寻常的理解和把握。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叶莺的人生。
叶莺生在北京,却在台湾长大,母亲在她两个月时便去世,她由一生戎马的父亲一手带大。
但这个家庭有些不同的是,他们是清朝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不像今天风靡一时的清官戏中在两岸三地间飞来飞去的小燕子、公主格格那样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叶的家族早就在中国历史裹挟的风浪中颠簸。
正如当时许多对中国前途充满关切的年轻人那样,父亲信仰了当时在中国极富有号召力的“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众所周知,后来国共内战爆发,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败退台湾。父亲和襁褓中的叶莺分别辗转去到台湾。父亲没有再娶,将心血倾注在自己的独生女身上。
作为掌上明珠,叶莺却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和教育。
叶家这位大小姐就这样长成。父辈的命运不能不在叶莺心里留下印痕,但她笃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男孩和女孩”。她心中的女孩,最初梦想的是那翩翩起舞的芭蕾,但芭蕾梦最终还是埋在了心底。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时,叶莺开始在新闻界展示自己的才能,当时她曾独家专访到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叶莺投身于美国外交界,开始职业外交官的梦想。
当时,中国还陷于十年内乱,美国外交官政策集中在印度支那,对大陆“隔岸观火”。叶莺作为美国外交官在缅甸初试身手,与各色各样的外交官打交道,看惯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在外交舞台上的种种表现,朝鲜的外交官与韩国外交官大打出手,北越的外交官与美国外交官握手后赶快用手帕擦手……这对于外交新手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场。随后,叶莺被派驻香港,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大陆新的大变局:“四人帮”下台,中国从“十年内乱”中走出。
1978年,叶莺离开美国政府,进入新加坡《海峡时报》集团工作,时逢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推行双语运动,叶莺与《海峡时报》有一个合作,就是把中国历史故事用最简单、最白的话写出来。李光耀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如果只是通晓自己的母语,新加坡就无法生存。只懂得英语的后果则是倒退,我们会丧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失去那分内心的自信——是这种自信,让我们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
在参与这样富有远见的事情后,叶莺回到了美国,加盟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或许是一个命运最大的安排,她遇上了当时最大的新闻:邓小平访美。
1979年,叶莺作为NBC的女记者代表美国三大电视网出色完成邓小平访问美国的报道任务,她此后的生命轨迹就在冥冥中只与一个主题有关了——中国。
那的确是一个值得让人永久回味的年代: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
这些镜头通过卫星都传回了中国大陆。刚刚从动乱中回过神的中国人,新奇地看着这些感叹不已。叶莺亲身经历了这样非凡的时刻。在最光辉的晚上,叶莺出现在面向亿万中国人转播邓小平访美的卫星转播镜头中,在半个小时的现场转播中,独担大任。如果以当时的收视率衡量,一个电视从业者已经足可以“封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