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大明1592·抗日援朝-第124章


从一些战场细节上统计。明军攻打浮鸥亭、太和江寨等处时歼灭五百;摆赛、杨登山所部又歼灭五百,茅国器进攻时歼灭六百,再加上在江面消灭、随后几天攻城和与朝鲜人俘获的日军,差不多有两千人。注意,这两千人是明军正面消灭的人数。根据随军僧侣日记来判断,在城中活活渴死、饿死、冻毙的日军士兵,也至少有三千人左右。
所以我推测是役日军在岛山之战中的直接伤亡人数,当在四千到五千,损失过半。而残存的另外一半士兵,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可以不计入战力了。也只有这样的窘境,才能迫使加藤清正低下头颅,破天荒地向明军请求和谈。
那么明军的伤亡情况呢?
《象村集卷》里说明军阵亡一千三四百人,伤者数千。《再造藩邦志》里的数字差不多,明军伤亡一千四百人,伤三千余人。当时参与了整个战役的朝鲜接伴使李德悦说,明军损失“或云三千,或云四千”。而明史里记载的数字,却大的多,说是两万。另外还有许多零星的朝鲜和明军报告,所提的数字不超过这个范围。
这些伤亡可以分成四个主要部分:一是茅国器的南兵在二十五日攻城的伤亡,按照朝方记录,大约为七百人;二是正月初四最后攻城中陈愚闻、杨万金部,他们的损失,是在五百人(不过这五百是中枪负伤的人数);三是吴惟忠、祖承训断后被围攻造成的伤亡;四,卢继忠在西江口遭遇的伤亡,两千人几乎全军覆没。
首先可以确定,明史中的“两万”之数,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下子伤亡过半,这仗以后不用打了,杨镐肯定直接掉脑袋。这个数字是出自于丁应泰的诬告,关于这件事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说说。
大明朝廷对于蔚山之战的惨败特别愤怒,很快就派遣了兵科给事中徐观澜前往朝鲜进行查勘,还特别交代,要查验的是“军额存亡”。徐观澜经过调查,回报朝廷称“四营阵亡兵数且近两千”。这是个不完全统计,在朝廷引发了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估少了。但争论来争论去,无法证明他是错的。
朝鲜方面有记录表明,除了先期逃入庆州的明军部队以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大明溃兵三五成群,在附近的村镇里抢掠,局面极度混乱。所以我认为徐观澜的调查数字大体正确,但明军的实际损失比他统计的数字要高一些。
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军将领在蔚山前后的兵力情况。
在蔚山之战后,明军与日军又经历了数起小冲突,然后在万历二十六年的九月,明军再次发动了对日军的进攻。这一次明军是四路进攻,总兵力高达九万。
这九万人里,包括了董一元、刘綎、陈璘等后来的援军和原守明军两部分。朝鲜人对此有一份详细的出兵名单,只要减掉这些后援明军,再减掉那些小冲突中损失的明军,剩下的数字,基本就可以等同于蔚山之战后明军的总数。
这一份名单很长,比较起来很繁琐,这里过程便不赘叙。这些数字在个、十、百的数量级上很难做到特别准确,但在千与万这个量级上不会有大的偏差。总之,比较的结果是,明军数量没有显著减少,前后差额不会超过三千。
再观察参加蔚山之战的部分明军将领在九月份的统兵数字,就会有个直观印象。
吴惟忠四千人、茅国器三千人、李芳春两千人、陈寅三千人、颇贵三千人、解生两千人,总体来说兵力跟蔚山之战前差不多。虽然这里有部分是补充的新兵,但数量不会很多,因为入朝明军都有将领统属,这些将领的分布都是有案可查的,不可能完全补充到老部队里去。
换句话说,这些将领的部队建制尚在,虽有损伤,但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他们都是一直奋战在蔚山一线,因此可以代表明军的平均伤亡比例,不算高,最多百分之十到十五。
作为反证,我们可以再考察一下卢继忠所部的情况。蔚山之战中,他的两千人在西江口遭遇了日军偷袭,毫无准备,部队被打散,他仅以身免。这是整个蔚山之战中明军伤亡最为惨重的部队。
然后到了三月份,邢玠、李如梅返回辽东时,卢继忠也一齐回国了。
邢玠回国,是要去整顿后援;李如梅回国,是因为回辽东办事。为什么卢继忠也被调走了呢?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的所属部队已经成建制地覆灭了。吴、茅等人和卢代表了蔚山之战后明军将领的两种结局:如果你的部队主力尚在,那么朝廷为你补充人马;如果你的部队已经打光了,与其补充新兵,不如换别人上。
因此卢继忠的离开,证明在西江口的战斗中,他的两千人确实是全军覆没——倒不是说这两千人死的一个不剩,但伤亡率肯定突破七成以上。从地图上来看,他所屯驻的西江口与箭滩平行,位于太和江西侧。当日军占领箭滩以后,这支部队的退路实际上已经被堵死了。卢继忠能够把一部分人活着带回来,已经相当不容易。
因此,综合以上的各种证据,我认为明军阵亡人数在两千到两千五之间,伤五千左右。其中卢继忠所部的损失在一千五百到七百,其他损失分布在吴、茅、陈、杨、祖等将领中,多是在岛山攻城中与箭滩阵亡。
一场以明军惨败而告终的战事,何以损失数字却完全颠倒呢?
仔细想想的话,这个数字并不奇怪。整个蔚山之战,日军没有对明军主力形成过威胁,岛山之敌一直被压在城里,援军也只是跟明军的殿后部队打了一场仗,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抢东西上面去,追击了三十里以后便停住了脚步。
当然,战争的胜负,不能仅仅看损失数字来判断。
对明军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他们未能打破日军的防御体系,反而令明军主力崩盘,损失物资极多,一直休整了大半年才再次发起攻击;而对日军来说,却是一场惨胜。为了保住岛山,日军打残了整个第一军团,从此彻底丧失了进攻能力。在这之后,日军再没了一星半点的雄心壮志,只有一个心思,就是赶快撤回日本。
所以,蔚山之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役。
第十八章 前进与后退
蔚山之役,明军丢弃了积聚多年的辎重,狼狈地撤回了庆州,并进一步撤出了庆尚道,轰轰烈烈的五万大军南下之役就此狼狈地失败了。
惊魂未定的杨镐一路后退,一直到确定日军没有尾随追击,这才安定下来,履行他作为一名主帅的职责——防御敌人反攻。
为了安抚朝鲜国王,杨镐退去了汉城。临走之前,他把麻贵派去安东主持前线事务,收拢败军,重新编伍,然后把撤退中建制保存完整的几支部队撒出去,李芳春、牛伯英前往南原,祖承训、茅国器等人驻守星州。
杨镐此举明显是过虑了。日军此时根本没有进取之心,打破了蔚山之围以后,诸将就各自散去,高高兴兴向秀吉表功,没人提反击的事。就连加藤清正,嘴上叫嚣着要报仇,却老老实实留在蔚山加固城防。他先把岛山城修补完毕,又在北面杨镐扎营的山上又修了一座城,还特意修了一条从岛山城内到汲水水井处的甬道——这明显是被蔚山围城战围出了心理阴影。
布防完毕,杨镐开始认真考虑战败善后的事情了。
蔚山之战人员损失倒不大,但是败的太难看了。对于要面子的大明朝廷来说,东西损失事小,面子损失事大。为了给朝廷一个过得去的交代,杨镐把邢玠、麻贵都拉到一条船上来。他们两个也是这次蔚山之战的主要推动人,出了事,三个人谁也脱不了干系。
怎么给朝廷交代呢?很简单,讳败扬胜,把明军最后的崩盘说成回军,把加藤清正在岛山城里的惨状说的再惨点,最后再送几个日本俘虏过去,这事就结了。
有一个关于杨镐的故事广为流传。说杨镐回到汉城以后,要求诸营统计伤亡上报,结果诸军把簿子递上去,杨镐接过来一看,我靠?居然有两万多,这让我怎么跟朝廷说?他大笔一挥,改成了数百人,这才往上报。
这个故事堂而皇之地写进了明史,但是其真实程度十分可疑。
明军一共才四万多人,一下子伤亡过半,旁边还有御史监军盯着。杨镐再手眼通天,也不可能遮的住。
再说了,他如果把两万的伤亡少报成数百,朝廷就会按照四万人的指标给他制定战略目标。拿两万人干四万人的活,杨镐又不是傻子,何必自讨苦吃。
最后一点,如我们在上一章节末尾分析的那样,明军实际伤亡只有两千到两千五百人,这个“两万”的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