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第76章


对于老康那伙的背后操作,慈禧自然是不知道的,但这并不能排除她心里有所察觉,做了老大这么多年,官场上权力争夺的把戏应该是逃不过她老人家的眼睛。但是对康氏一伙的顾忌并不是慈禧拒绝的原因,慈禧之所以明确拒绝,来自光绪准备开设的“懋勤殿”跟之前的“制度局”还是有些不同的。
在开设“懋勤殿”之后,将会出现另外一个人。而这人让慈禧感到了深深的恐惧,这是一个连她也搞不定的人,她也十分忌惮的人。
慈禧拒绝的结果让光绪皇帝十分郁闷,他闷闷不乐,十分不安地回到了皇宫,变法以后太后第一次明确驳回了自己的请求,这个打击确实有点大,而更郁闷的是光绪并不知道慈禧为何要坚决拒绝。
第二天,光绪再次来到颐和园请安,这次是真正来请安的,不谈国事,也为昨天顶撞了慈禧表示歉意。而慈禧的态度十分冷淡,看来正是开“懋勤殿”的要求惹恼了她,她的气还没有消。
慈禧也希望她的态度能让光绪打消这个念头。
光绪再一次失望了,而慈禧的态度又让多年惧怕她的光绪感到一阵的惊恐,他有点手足无措。对于推进官制改革,他的决心是坚定的,但光绪很清楚,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这件事又是做不成的,怎样才能让自己既干成这事,又不影响和太后的关系?
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看上去虽然是句空话,因为当我们感觉需要两全其美的时候,一定是在左右为难。但这是唯一的选择。
光绪皇帝失魂落魄地回到了他的皇宫,然后召见了一个人——军机章京杨锐。
光绪把“两全其美”的任务交给了杨锐。没想到杨锐这一次却拒绝帮忙:皇上,这是您的家事,臣不能管。
杨锐说的是实情。按照规矩,“皇帝的家事”臣子是不能过问的,也不能评论,管了就是逆天了。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换来杀头大罪。
而光绪之所以先找杨锐,一是因为杨锐在“四人帮”中办事最稳重,另外,杨锐还有张之洞的背景,这个人是朝中的老人了,跟慈禧的关系又比较好。光绪很清楚,北京城里有什么事,杨锐是会向张之洞报告的,看来光绪是想借这两人之力。
光绪让杨锐大胆地去管,于是他写下了一道密诏交给了杨锐,表明这是皇帝让你管的,万一将来有人说你闲话,你还可以拿来当证据。
密诏写得很长,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我们需要仔细看一下。
光绪首先说明了一下慈禧对他坚决推进官制改革的反对(近来朕仰窥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然后中心意思仍然是表达了既不得罪慈禧,保全自己的权位,又能将官制改革推进到底的渴求(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又不致有拂圣意?),这里的“圣”,指的是“慈圣”,也就是慈禧。
至于如何想出这个办法,光绪要求杨锐与“四人帮”的其他成员妥善商议(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皇帝能够真正信任的人,能够成为他真正帮手的人,大概只有亲自提拔起来的这军机四章京了,深宫寂寞。
光绪虽然写的是“密诏”,但并不认为这是件不能光明正大进行的事,在密诏的最后,他规定“四人帮”们想出良策后应该走正常的程序,而他也会稳妥地来处理这件事情(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特谕)。
看来,在最初的惶恐和不安之后,光绪的心情也平复很多,他“紧急翘盼”的,只是一个好的办法。
杨锐感到事情很重大,在走出皇宫后,他并没有把密诏着急给其他三人看,而是决定自己先认真考虑两天,给光绪一个很好的建议。
两天后,杨锐的建议出来了,他的核心意思是劝导光绪不要着急,尤其不要跟慈禧去急:皇上您遇事要顺从太后的意见,千万不要固执己见;变法应该有轻重缓急,着急不得的;提拔新大臣,撤职旧大臣,不宜太急太多。
杨锐提出的这个建议来自他一贯的主张,他的主张和支持变法的“稳健派”张之洞很相近,认为变法要稳妥地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杨锐和老康的关系比较疏远,老康嘛,大家都是知道的。
在这些大的建议之外,杨锐还提出了一条实质性的建议:现在康有为已经成为了各种矛盾的焦点,大臣们很仇视他,他留在北京对变法不利,皇上您应该让康有为马上离开北京,缓和一下矛盾。杨锐把这一点当做了一条重要的建议,有关史料记载,杨锐甚至认为康有为继续留在北京会使后果变得十分严重(康不得去,祸不得息也!)。
光绪同意了,他比较赞成杨锐提出的办法,也认为必须让康有为马上离开北京,于是令康有为离京的那一道谕旨下了。这是采用“明发圣旨”的方式,公事公办,上谕的颁发是朝廷所有人都知道的。而光绪很了解,只凭这一道谕旨,那个固执的老康恐怕是不足以认识到事情的紧迫性,不会那么快离开北京的,于是,他又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让人从私底下转达他的口谕,去劝说康有为——老康啊老康,如果你知道皇帝只是为了让你早点离开北京,既发上谕又派人私底下劝你,你的工作作风也该改改了吧。
光绪想到的这个人是林旭,因为“四人帮”中,只有林旭才是康有为真正的弟子,跟老康关系最近。于是光绪把林旭找来,给了他一道口谕,要求林旭私下转告给康有为。我们把这道口谕稍微翻译一下:
我命你去(上海)办报,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不是用笔墨能写出来的,你应该速速外出,不得延误。你一片忠爱热肠,我是了解的,现在不重用你,不代表以后不用你,你应该保重身体,争取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对你是有很高的期望的。
这段话令林旭也很动容,他决定马上去劝康师傅离开北京。这时,杨锐已经把那道密诏交给了林旭等其他三人看,但杨锐这个人确实是很稳重,他把密诏的原件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给大家看的是手抄的一份。
此时的老康已经接到那道“明发圣旨”了,但还是没有离开北京。林旭就这样带着光绪的口谕以及看到的密诏的内容去找康师傅。
·四人绝密会议·
听完林旭的讲述后,康有为立即关起门来召开了一次绝密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老康,还有另外四个人,弟弟康广仁,两个弟子梁启超和林旭,以及对康师傅几乎言听计从的谭嗣同。
老康的态度只有一个:围园杀后的计划已经刻不容缓了,必须马上执行!
变法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要不然皇上也不会写密诏了,不仅如此,皇上还可能有危险!变法一失败,大家就会失去一切,现在皇上第二次下旨,他老康又不得不马上离开北京,所以时间很紧迫!
先派谭嗣同去策动袁世凯,只要袁世凯同意带兵围颐和园,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于是根据林旭的口述,大家又抄了几份皇上的密诏,由谭嗣同带着去找袁世凯。
康有为认为,这还不够,最好的办法是让皇帝同意这个计划,明确命令袁世凯。于是谭嗣同开始写密折,这道密折是他准备“死谏”给光绪的:皇上请您在袁世凯进宫请训时,给袁世凯一道朱谕,令袁世凯率领新军诛杀荣禄,然后从天津开进北京,一半围住颐和园,一半保卫皇宫,变法大业可成。“皇上如您不听臣策,臣立即死在您的面前!”
康有为估计,皇上顶多会同意令袁世凯兵围颐和园,杀慈禧是万万不会同意的,所以密折中隐藏了计划中最关键的一项内容:诛杀慈禧。而诛杀荣禄虽然没有在最开始的计划里,但他是必须要杀的,否则袁世凯无法带兵进京。
袁世凯进宫请训的时间是在两天后(9月20日上午),这是朝廷的规矩,新提拔的官员在上任之前,需要到皇宫向皇帝“请训”。只要光绪同意了,他就可以将朱谕当面交给袁世凯。[汶网//。。]
密折虽然写好了,但还不能马上去“死谏”,这样的事情,需要的是“下面的人”先安排好了,才有报告领导的意义,如果连具体办事的人都没有策动,又如何能“策动”皇帝呢?看来,现在的关键就是能否策动袁世凯同意执行密折上的计划!
所有人都在等待夜晚的到来。
·谭嗣同夜访法华寺·
夜晚。袁世凯居住的地方法华寺。老袁还能在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