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师》第356章


战士你戳戳我,我戳戳你,手舞足蹈,简直就像即将出击的突击队员。
随着“哐当”一声,车厢开始缓缓而动,渐渐从山洞驶出。刚走不远,车速突然加快,车厢开始向前倾斜,小桌上的茶缸、军用水壶等相互撞击,叮当乱响。车厢内“哗哗啦啦”的响动,立刻把刚才的欢声笑语冲荡得无影无踪,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震颤搞懵了。
这时,兵团作战科副科长余震急匆匆地跑到杨得志面前,报告说:“糟糕,我们的车厢没有车头了!”
杨得志一惊,急忙扶着靠背,透过车窗向前望去,呀!果然车厢无头!
此时,四节车厢正顺着陡陡的山势,由高向低,风驰电掣般滑去。
“紧急制动!”杨得志高喊。几个人呼啦一下子拥向车厢尽头的制动闸,任凭几个人使出吃奶的劲,仍无济于事。车厢失控了!
车厢沿着大坡度轨道飞速滑去。车外的丘陵、山崖、树木,从车窗边闪电般退去。
车厢里,载乘着的是十九兵团机关的全部人马。这里,是十九兵团的神经中枢!这高速失控的车厢,万一发生意外,其后果不堪设想。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员郑维山三个人的额头上都急出一层细细的汗珠。
政委李志民看了看杨得志和郑维山,焦急地说:“怎么办?”
“跳车,组织跳车!”郑维山急切地说。
“不行,车速太快,危险!”司令员杨得志显得格外镇静。
十几分钟后,车厢驶进定州车站。然而,在车厢的正前方,铁轨上却正停着一辆货车!几乎车厢里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这一危险情况,一个个惊恐得睁圆了眼睛,张大着口。刚才车厢开动时,那两个兴奋得手舞足蹈的小战士,此时已吓傻了眼,大叫一声:“哎哟,俺娘呀!”便抱起了头。
车厢仍以很快的速度抵近货车。此时此刻,三位兵团首长的心一下子提
到了嗓子眼:一旦与货车相撞,必定是车毁人亡!车上的所有人,眼睁睁地望着车厢飞速向货车接近、再接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一个男孩箭一般从月台上跑来,用他那极熟练的动作,迅速地扳开了道岔。男孩这一连贯的动作,竟在一瞬间完成了。
也几乎就在同时,车厢“呼”地一声从男孩身边驰过,沿着男孩扳开的另一条铁轨驶出好远,终于缓缓停了下来。
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人们无法相信这是现实,甚至怀疑自己的眼睛。
片刻,当人们从混沌中清醒过来时,车厢里的人呼喊着跳下车,发疯似地跑向那个男孩。
男孩只有十三四岁的样子,胸前斜背着一支比他矮不了多少的美式冲锋枪,衣衫褴楼,小脸和小手冻得红红的。由于听不懂汉语,面对簇拥而来的人群,小孩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几名机关干部激动得抱过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望着被举在空中的小男孩,几位兵团首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政委李志民让警卫员取来一些吃的东西,塞到男孩手里,哽咽地说:“好孩子,谢谢,谢谢你了……”
一个小时后,车头开了过来,车厢里的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车头挂车厢“哐当”一声的那一瞬间,车头并没有把车厢挂上,反而撞击到车厢,这样,车厢受力后便朝与车头相反的方向顺山势滑跑一颗心终于落地了。不过,大家想到刚才的狼狈相,又不免觉得好笑。
杨得志长嘘了一口气,然后很认真地说:“刚才如果不是小孩相救,我们全机关的同志恐怕现在已经去马克思那里正式报到了!这就等于让敌人不费一枪一弹端了我们兵团的‘老窝’!谢天谢地!谢天谢地!”大家哈哈大笑。
看大家都在兴头上,平时喜欢吟诗作赋的政委李志民张口念道:“想起此事头发懵,无头火车擅自行,出师未捷先遇险,……
一险引得百人惊。副司令员郑维山“咚”地一声把手中的大白搪瓷茶缸用力放在茶几上,爽朗地说道:“我给添两句!”接着念道:“扳道工人好机警,指点列车定州停。”
李志民脱口赞道:“好!”郑维山“嘿嘿”两声,笑道:“管他好不好,反正是大实话!”李志民说:“的确不错!”遂转向杨得志说:“老杨,你也来两句,这首诗就成了。”郑维山也劝道:“甭管干呀湿(诗)的,痛痛快快诌两句吧。”杨得志此时也很兴奋,他缓缓地擦了一把额头的冷汗,若有所思地念出两句:“遇险非险凶化吉,战场协力建奇功。”
随着一阵阵掌声、说笑声,杨得志的思绪禁不住又回到10天前中南海那难忘的一幕……2 月5 日,中南海。满怀对第二番入朝参战部队的殷切希望,周总理在他的办公室专门接见了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
周总理说:“朱总司令从充州回来后,都把你们十九兵团的情况向毛主席汇报过了。我们对你们的工作是满意的。”
周总理笑容可掬,令两位兵团指挥员备感亲切。
总理接着说:“请你们来,就是想见见你们。你们为了保家卫国,即将离开自己的祖国,我在这里为你们送行。”
三人将杯中红红的葡萄酒一饮而尽。接着,周总理对杨得志说:“你们十九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同志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是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拿出去,就叫做‘三杨开台’嘛!”
“三杨开台”是典故“三羊开泰”的谐音,寓意吉祥,具有祝福之意。
引用此典故,寄托着周总理对十九兵团出征旗开得胜的殷殷期望。
总理的话,使两位兵团指挥员激动不已。甚至在以后的许多年里,周总理关于“三杨”的谈话一直令两位指挥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十九兵团朝着预定地域艰难地开进。
朝鲜是一个三面环海,自然风景秀丽,物产矿藏丰富,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家。然而在美国侵略军铁蹄的蹂躏下,到处是断壁残垣,焦土碎瓦;肥沃的田野上,弹坑累累,荒草丛生,甚至车经平壤时,见到的也是一片废墟,看不到一座完整的楼,一棵挺立的树木,如果不是向导的指点,根本不知道那是昔日繁华的首都。眼前的情景与几天前在祖国华北、东北沿途所见生产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部队在行军途中历尽艰难,行军途中,每个战士至少有40公斤的负荷,除自己配带的枪支、子弹、背包、四枚手榴弹外,还要带一周的干粮,两枚迫击炮弹。因为迫击炮连自己带的炮弹远不够一次战役用的。时值严冬,朝鲜多雪,有的地段积雪达一二尺厚,一脚踏下去要好几个同志帮助才能拔出腿来。有的地段雪冰相连坚硬如铁,一步三滑,战士们称之为“玻璃路”。
不少同志拄着树棍还不断地跌跤。没走三五十步,平平的力土鞋底便沾满了厚厚的冰块,像传统戏曲中演员们穿的靴子一样,迈起步来摇摇晃晃的,即使相互搀扶也站不稳。
成群结队穿梭一样的敌机骚扰,使部队不得不夜行晓宿。然而,白天休息却绝对没有可以遮风挡寒的地方。大山沟、大树林常常是部队最好的宿营区,而所谓宿营也只能是伏冰卧雪的同义词。所以不少战士宁愿艰难地行进也不愿宿营。夜间,敌机的照明弹一抛就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简直达到了昼夜不分的程度。好在朝鲜的高山树林可作为自然屏障。部队避开灯光,钻山沟、穿树林,争分夺秒地往前赶。
寒冷的气候是部队在国内从来未遇到过的,即使来自祖国大西北的战士,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雪。真是风如刀,雪如剑,有时候甚至使人感到空气都冻僵了。俗话说:“路远无轻担”,更何况战士负重极大、夜行而又道路十分坎坷呢!他们腿跑肿了,脚上打出了一个连一个的血泡,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有的同志竟累得大口大口地吐血。有的同志走着走着就
靠在石壁上不动了,后边的同志轻轻一椎,就倒在了地上,无论怎样喊也起不来了。他们就这样牺牲了,牺牲在前进的路上……有的当年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同志说,这里除了空气中不缺氧,战士们有较充足的食品,其他一切几乎和当年红军爬雪山时的条件相差无几。而成批敌机不停地骚扰则是长征过雪山时不曾遇到过的。面对这种恶劣环境,我们年轻的志愿军战士继承和发扬了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精神和毅力,咬着牙相互搀扶着坚持向前走,向前走……
2 月20日,部队终于到达临时集结地殷山西南里。
2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