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第375章


洪承畴一考虑,觉得自己刚才确实有些过于冲动了,便接受了将领们的意见。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洪承畴率领明军进攻清军防地,准备突围,因为他们曾经在后部设置了诸多陷阱,现在倒把自己给限制住了,还没进发到清军围困的地点,明军就被自己设置的陷阱损伤了一部分人。洪承畴派人去前方打探清军的状况,探子回报说,清军已经把松山围了个水泄不通,兵力集中在各条下山的道路上,想突破重围冲出去,恐怕很难。
“难也得冲出去,我们现在一下子由主动变成了被动,且不要说援助锦州,就连我们自身都难保了。鲁莽的做法虽是兵家大忌,但站在我们这个角度看的话,也只有这条路可行,起码这样做还有一丝希望。”
洪承畴先派了一部分兵力清扫了先前设置的陷阱,准备在天黑的时候发动所有兵力进行突围。
夜幕降临,山林间显得很萧条,毫无生气,圆月被一团黑云遮掩了一半,只露出了半边,却也洒下了少许的月光。洪承畴率领部队刚行至半山腰的位置,听到了几声马哨声,这是清军相互联络的方式。果然哨声过后,一批清军从半山腰的山后杀了出来,其中以铁骑为先锋,多尔衮提着长刀跨马朝明军狂奔。明军阵势顿时大乱,一下子被截成了几个部分。
其他将帅率领自己的部队朝杏山的方向奔逃,引起了明兵大乱。这时皇太极率领八旗兵力也赶了过来,命令一部分兵力追剿逃往杏山方面的明军,其余的仍旧围剿困在松山没逃出去的明军。总兵吴三桂、白广恩等兵马在溃逃突围的时候,误入了清军设下陷阱的地域。他们觉得自己选对了路,茫茫夜色中几乎没有清军的影子,以为自己已经冲破了清军的围攻。没想到部队刚去了没多远,就进入了清军设置的“危险地带”,触动了机关,横箭乱飞,射死无数明军。土壕陷阱上铺一层土,移了些杂草,仿佛平地一般,底下却竖插了无数把利刃。明军哪里知晓,刚才遭遇一番乱箭,已是混乱成一团,开始溃散,摸着黑朝各个方向奔逃,谁想大部分又踏入了陷阱,被利刃穿了个透心凉。
吴三桂、白广恩眼见这阵势,心里一下也没了主意,心想前方不知还有多少像这样的陷阱,便又率领残军撤回松山,与正在努力突围的洪承畴会合。三人一核算,明军损失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五万,剩下的兵力已经不足万人了。洪承畴眼见突围不成,便和曹变蛟、吴三桂等人,又一起撤回了松山城固守。
皇太极取得松山大捷,消灭了明军援助锦州的主力,但是松山、锦州、杏山三城仍旧被明军占领。在经过一番对比之后,皇太极决定把松山上洪承畴的兵力作为主打目标,然后再各个击破其余两个城。皇太极采取的战术仍旧不变,不去攻坚,而是围困。
从崇德六年九月松山、杏山等城被围困,明军们在城中大都惊慌失措,眼巴巴地守在城中,既不得温饱,也不得消停。清军不时派部队进行骚扰,来消磨明军的斗志,明军很快就抵挡不住了。
直到第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围困松山的豪格、多铎等传来新的情况。明军松山副将夏承德投降,并把自己的儿子夏舒作为人质,约定在二月二十八日为内应,献城给清军。此时松山城内是人多粮少,援兵无望,城中人处于极度的绝望状态,甚至出现了相互残食的惨烈事件。二十八日晚,清军按约定率军攻城,一举拿下了松山城,生擒了洪承畴等将领。
松山一破,锦州城内的情况就更加惨烈,城中粮食早就吃光了,人食人的事件经常发生。祖大寿无计可施,眼看着援军近在眼前却都被清军一一击破,心里那份侥幸也随之消失了,他率领部下打开城门投降了。清军围困锦州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不战而克。
四月二十一日,皇太极命令济尔哈朗率领部队攻打杏山城。不到一日的时间,杏山城沦陷,清军占领杏山。至此,松锦战役最后以清军胜、明军败而宣告结束。此次战役是清朝战役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此战以后明清双方战略相持阶段结束,清廷转向战略进攻,为进关开辟了道路。
失败有时并非一件坏事,清军在乳峰山战败,消除了皇太极对明军的轻敌思想,相反重新谨慎起来。人无完人,即便是强的部队也有弱的一面,这就好比打蛇避免蛇头,攻击蛇尾,即便是再凶猛的蛇也抵挡不了。皇太极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扭转局面反败为胜。
7。 明灭矛盾即出,范文程献策稳政
皇太极在松锦决战大捷后,国力空前强大。而此时的明朝已经变得极度虚弱,再也经受不住清朝强大的八旗兵力的打击了。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里,皇太极突然去世,致使清朝内政处于一种混乱的局面。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之间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经过协商,两人最后都让步了,把皇位让给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皇太极死后的这场皇位之争,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此时多尔衮手握兵权,延续了皇太极至死都没有实现的梦想,准备入关覆灭明廷。
1644年,多尔衮按照皇太极生前所部署的计划,想联合农民军,共同讨伐明朝。他给李自成去了封信,但李自成根本不予理睬,没有做出答复,多尔衮的这个计划落空了。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北京扑来,北京沦陷,明朝覆灭。此时,清廷对明已被义军覆灭还不知晓。多尔衮下令修整军器,储备粮饷、马匹,定于四月初大举进讨“明朝”。四月初四,清军正要出征时,内枢密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全面阐述了进兵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思想。
范文程在上书中说道:“清朝的敌人不再是明朝,因为明朝已经极度虚弱,灭亡是迟早的事。妨碍我们的劲敌是强大的农民军,所以我们争天下是在跟农民军争……”
多尔衮看了范文程的上书,本来征讨明廷的计划有些动摇了。这时明亡的消息恰好传到了沈阳,多尔衮此次进关的本意是征讨明朝,始料不及的是,农民军以百万之众,竟然捷足先登抢先进入了北京城,夺得了统治权。政治新局面的出现,使多尔衮及诸贝勒感到震惊,一时手足无措。面对这场大事变,清朝该怎么办?明朝已亡,不再成为清军的征讨对象,还要不要出兵?如何对待农民政权,如此重大的问题,多尔衮不敢贸然作出决定。
明朝被农民军所灭,对清军而言无疑是一件轰动性的大事。农民军和清军同是征讨明朝的,现在农民军率先得手灭了明朝,攻占了京城,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清军入关的积极性。在有些人看来,现在入关倒有些多此一举了。多尔衮心里明白,如果现在放弃入关的打算,那么先前所做的牺牲也就毫无意义了。他在心里筹划了许久,得出一个结论:入关的意义并非把明朝推翻就大功告成,推翻明朝其实是统一中原的基础。如今明朝被农民军灭了,那么矛头就改变了对象,消灭驻守在京师的农民军政权是当务之急。
于是,他紧急召开会议,商量进关大计。除了诸王贝勒,多尔衮特别邀请了范文程参加。此刻范文程已经到了辽南的盖州养病,他接到多尔衮的旨意,立即返回沈阳,参加会议。
多尔衮坐在前殿脸色阴沉,诸贝勒、亲王及大臣们先后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多尔衮却是一直摇头,他们的意见大多是和农民军讲和,共享天下之类的话。这不仅让多尔衮想到了范文程的上书,虽然当时并不知道明朝已被农民军覆灭,但书中所言已经大致阐述了重要的观点。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就算能跟农民军共持天下,一时没问题,时间长了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范文程刚一到,多尔衮就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说道:“范大学士可算是来了,这次的事情来得太过突然,刚才和诸位商量了好一阵也没得出好的解决方法来。上次你的上书我看过了,书中所言仿佛已经料到会有这种结果会发生。如今真的发生了,不知范学士能否根据现状提出一个计划来。”
范文程说道:“亲王这样抬举老臣,老臣就直言不讳了。明朝被灭,先前我也未曾料到,不过是针对当时的情况稍作分析而已。现在情况有变,但大体思路不要变。明朝灭亡,对我们来讲未必是一件坏事,少了一个敌手,便少了一个负担。现在我们可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对付农民军上。当然我说得是对付,并不是和他们讲和共分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