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第377章


衮回信。
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回信,得知农民军果真正逼近山海关,和自己先前的猜测不谋而合。吴三桂处境危险,其救兵如救火的焦急心情跃然纸上。他在信中先是大肆吹捧了清军一番,其后附带了一条抵抗农民军的计谋,让多尔衮直入山海关,首尾夹击,剿灭农民军,再直取京师。看来这不会有假,因此多尔衮把最后的疑惑也消除了。然而,仍使他想不明白的是,吴三桂对归顺清朝的事,为何只字不提?他在心里权衡了下利害关系,觉得自己是考虑过多了,信中表面上无意,但吴三桂内心里已经默认了大清,归顺是迟早的事情。想到这里,他心里顿时释然了。目前最关键的是彻底击败农民军,山海关绝不可以落入农民军的手里。
多尔衮不再犹豫,下令部队急行,从连山开始,才真正意义上地急速前进。
关北的天气无常,昼夜温差极大,白天烈日当头,夜晚则冰冷异常,如同两个世界一般。多尔衮虽然也顾及到了这一点,但和形势相比,多尔衮选择了后者。因此马不停蹄,日夜不停,人马饥渴难耐,顶着被狂风吹起的漫天黄土,踏着漆黑如墨的坑洼不平的路,拼命似的朝目的地赶,到宁远城下时,已经夜深三更。探不清城与城之间的距离,只能看见城中发出微量火光,便寻着光前行过去。有将士提议多尔衮先在宁远城休整一晚再行。多尔衮拒绝道:“此时一刻也耽搁不得,吴三桂在信中估计我们已经到了宁远,可是我们刚到宁远,如再在宁远停歇一晚,农民军肯定会捷足先登抢占山海关。我们必须赶在他们的前头到达山海关。”
清军过宁远而不入,士兵们困乏难耐,眼看到了歇脚的地儿,却绕了过去,心里大都不解,却也没有办法,碍于军令只好拼着劲朝前赶,趁着夜色疾驰。到了二十一日天刚破晓,距山海关仅剩下百里左右。清军将士们忍着饥渴,顾不上歇息,到傍晚,已抵山海关外十五里的地方,多尔衮下令停止前进。至此清军疾行了一昼夜,奔驰了二百里。
在吴三桂两次派遣使者的接引下,清军终于及时到达山海关前,这时已听到关上炮声不止。由于清军及时赶到,解了吴三桂的燃眉之急。从吴三桂的信中和遣使者来请兵的过程来看,吴三桂已经默认了降清的想法。双方都不做白做的“买卖”,多尔衮的意图便是招降吴三桂,夺山海关;而吴三桂则考虑到自身处境,除了降清已经完全没有别的出路了,所以在派遣使者求援后,吴三桂马上做出了降清的举措,命令部下以剃发表明自己降清的决心。
收服吴三桂是皇太极一贯的想法,之前也做过尝试,但是都没能成功。根本的原因不是吴三桂铁了心要与明朝共存亡,而是当时的形势让他还有选择的余地。当多尔衮后来接到吴三桂主动派人送来的“祈兵”信的时候,他知道招降吴三桂的机会来了。但是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吴三桂是“借兵”而不是“归附”。多尔衮根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农民军随时都可能对吴三桂发动进攻,所以他没有接受吴三桂的建议,而是直奔山海关,为的就是在吴三桂陷入绝境的时候“帮上一把。”但他又不急于进军,就是要给农民军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攻吴三桂,好让他在困境中前来归附。多尔衮这种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和对时机的把握能力,不能不说超出常人百倍。
9。 首尾夹击,血战山海关
清军到达山海关近郊时,李自成率农民军早先一日达到,已经和吴军在一片石血战了一天,一片石紧挨着山海关,但仍属关外。吴三桂在这次战斗中没有把精兵强将用上,而是抽调了五六万“乡勇”的兵力抵挡农民军的进攻。其余兵力仍然驻守在关内重要峡口。李自成过于自负,本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吴三桂打败,占领山海关,却没料到吴军的作战能力很强,一时竟然攻不破。但从战斗形势上来看,吴军显然已经有些不支。一片石失守退兵后,吴三桂为了保存实力,便把军队撤回关内,并派人火速向已经近在关前却无动兵举措的多尔衮乞师求援。
多尔衮在准备入关时,又突生猜疑之心,怕吴三桂联合农民军引诱自己入关,给自己设下一个陷阱。他与众贝勒商议后得出结论,再静观其战,窥探动静。这时天已大亮,李自成正在调动兵马,准备攻城。吴三桂更加焦急,无法再等下去,便率领十多名将官、数百精骑一口气奔入清军营地,面见多尔衮。多尔衮的后顾之忧才彻底打消掉,并且让多尔衮欢喜的是,这次绝对是收降吴三桂的绝好时机。双方见面,开门见山,一拍即合。吴三桂随即剃发称臣,并又向多尔衮细述了当前的紧急局势。
吴三桂说道:“农民军目前还不知道清军的到来,把兵力全都集中在攻打关城的前头了,后部力量极其薄弱。我们可采取攻首尾斩其腰的战术,打他个措手不及。”
多尔衮默认点头,可在心里却又多留了一个心眼,他觉得此战非同小可,成败是一个关键。农民军既然不知我军前来,从这里便可寻出战机,先让吴三桂派兵迎战农民军,在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再率重兵前往,一来可打他个措手不及,二来也算是以逸待劳,减少了自己兵力的损失。“将军对战术上的造诣让本王钦佩不已,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两军联手,农民军必败无疑。只不过我清军对山海关地势不熟,一旦动起手来势必会吃这方面的亏,我是这样想的……”多尔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将军既然驻守山海关,对山海关地势一定很熟悉,士兵都擅长在自己统辖的区域作战。所以将军务必先率领所部迎击农民军,我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进来,农民军必定会因此而大败!”
吴三桂心里有些不悦,多尔衮的话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其无非还是在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归顺他了。他极力让自己打头阵,无疑是想坐收渔人之利、收拾残局而已。但形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不按照他说的做,结果将会更惨。吴三桂点了点头说道:“亲王分析的句句在理,那就按照您的部署,我先率所部与农民军打头阵。”
此时,李自成没有半点犹豫,他觉得自己这一战肯定是必胜的。吴军的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是和农民军抗衡简直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等杜绝了吴军这样的后患,自己再即位也不迟,那时候自己就不必再为这些战事而费心了。李自成即便是这样想,但他心中还是在无形中起了一丝波澜,昨天和吴军在一片石首战,吴三桂所率领的辽东兵确实是自己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成与败在这时突然变得重要起来,李自成马上把刚才的轻敌之心转化成谨慎应敌的思想。他认为,如果要把吴三桂的兵力彻底打败,自己恐怕要倾巢出兵。
很快,吴三桂率领吴军五万人率先出战,呐喊着飞驰过河,铁骑在先,步兵在后,采取了前冲后杀的战术。李自成指挥大军已在石河西岸红瓦店一带摆开决战的阵势:北自山、南至海,绵亘二三十里,犹如一字长蛇,面向山海关西大门,显出一举夺关的雄壮态势。李自成站在一片高岗上,战局尽收眼底,他心中暗自为吴军感到担心,以两兵的实力来判断,吴军断然没有半点胜算。不知是不是吴三桂昏头了,不倚仗山海关易守难攻的特点守城,却撇开有利于自己的天然工事,率兵打过来了。
李自成看到吴三桂率兵冲杀过来,马上下达了命令,“长蛇”以快速的趋势逶迤过去,准备把吴军围在其中。
刚一交战,忽然起了一阵大风,飞沙走石,腾起的尘土弥漫在空中,咫尺的距离都难以分辨。吴三桂复仇心切,又有清兵作为后援,勇猛倍增,全然失去了先前作战时的慎敌之意。他一边冲杀,一边鼓励全军奋战:“给我杀!‘流寇’虽有阵势,却是不堪一击,杀!”吴军受到鼓舞,士气大增,不顾一切地直冲农民军右翼,挥刀跃马,冲锋陷阵。
农民军也毫不示弱,奋勇进击,前仆后继,对吴军实行三面合围。吴军向左突击,农民军的号旗指向左,迅速进围;吴军向右突击,农民军的旗号则又指向右,再进围。吴军再冲开……如此反复,吴军冲杀数十次,农民军围开又复合,一时间吴军与农民军竟打了个旗鼓相当。只见两军战鼓擂响,战马嘶鸣,人声呐喊,混作一团。更有如雷的炮火声犹如后奏的战乐,箭如雨下,纷纷射入两军阵中,其中一些攻击性强的“飞丸”甚至散射到城内的庙堂附近。
激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