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43章


第68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谁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一句俗语,可是,如果要问这句话里的宰相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可能知道答案的人就不多了。
咱们先不说这位宰相是谁,先说一说另一句有名的古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看到这句话,相信不少人脑子里会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吕端是何方神圣啊?竟然有资格和大名鼎鼎的诸葛丞相相提并论,共领风骚!吕端诚然不如诸葛亮名气响,但也是一代名相,而且他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中的那位宰相。
宰相肚里能撑船
名相吕端因遭奸臣陷害被削去官职,但他二话没说便和书童离开京城踏上了返回故乡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区)的路程,因为无官一身轻的他要急着回去参加弟弟的婚礼。
赶到吕端老家参加婚宴的官员和商人们一见吕相爷回来了,一个个来了劲头,又是大礼参拜,又是重上厚礼,吕端见此情景哭笑不得,只好当众言明真相:“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为民了!”话一出口,戏剧性的画面出现了,那些官员商人们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视,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礼品不告而别、扬长而去了。
正在这个时候,皇上派御史来下旨了,那御史骑马直到吕端家门口,下马便大声喊道:“吕端接旨!”吕端急率全家老小跪在地上,洗耳恭听,只听那御史宣旨道:“吕端回朝复任宰相,钦此!”方才散去的那些官员商人见吕端又官复原职了,只好拉下脸皮,大着胆子回来重新送礼贺喜。他们一个个面红耳赤,支吾其词,丑态百出。
在这些势利眼当中,自然少不了安次县那位七品芝麻官。他坐着轿子走而复返,跪在吕端面前磕头如捣蒜似地赔礼请罪,甚至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吕端的书童非常生气,上前揪住知县说:“大胆狗官,竟敢戏弄我家相爷,摘去你的乌纱帽!”书童这句话吓坏了知县,他双手捂紧头上的乌纱帽,浑身筛糠般颤抖不停。吕端这时才上前拉住书童道:“不要这样!”书童余怒未消地说:“相爷,像他这样的势利眼不能饶恕!”
“既然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们就不必惩罚他了。”吕端的话让知县更加内疚,无地自容,忙说:“相爷,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哪!您兄弟的喜事咱们重新操办,我给新娘抬轿子。”
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传开了,一直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而且还会继续传下去。
大事面前不糊涂
虽然根据《宋史》记载,吕端年轻时“姿仪瑰秀”,是个帅哥,但他从地方官任上辗转来到中央陪王伴驾时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所以,他受到宋太宗的青睐应该和相貌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凭借他“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善与人交,轻财好施”的性格和“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的为政风格。
早在吕蒙正任宰相时,太宗皇帝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但当他与别人商量此事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给出的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对吕端已经做过长期体察的宋太宗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而是立即回应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太宗征询别人的意见只是表示一下姿态而已,他心里早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
吕端是在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由参知政事升任宰相的,当时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因此太宗很后悔自己没有及早给吕端施展才华的机会,“犹恨任用之晚”。吕端任宰相后,果然没有辜负皇帝的一片信任,办事持重稳当,公道廉洁,深得朝里朝外各方面的好评。
其后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太宗对吕端做出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一千百年来为人传诵的著名论断。
吕端担任宰相之后不久,保安军(北宋时的一个地方军事机构)在战斗中逮住了正在反宋的西夏王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在保安军北门外将其斩首示众,以此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吕端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为了说服太宗,吕端先用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欲杀刘邦之父最终失算的故事相劝,而后他说:“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征求他的主意,他说:“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听了吕端这种深谋远虑的想法,非常满意,并且感慨说:“微卿,几误我事。”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她最后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念在宋朝皇帝善待他奶奶的情份上,就归顺了宋朝。
吕端在这件事上的正确决断不仅避免了宋夏之间的一场战争,而且带来了两国间一段时期的和平共处,可谓救民水火,善莫大焉。
吕端还成功处理过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宋真宗继位的问题。
宋太宗在世的时候,就安排了后事,立赵恒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执掌大宋天下。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他身边的内侍王继恩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就联络另外几个大臣预谋另立太子,让对他们有利的人继承皇位,皇后在他们的劝说下乱了分寸,不知如何是好。
太宗驾崩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宫商讨太子即位之事,吕端觉察到可能会发生意外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他的府中严加看管,坚决不准出去,然后自己急奔朝廷。
吕端见到皇后,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能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么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皇后听了吕端的话,终于拿定主意让太子登基即了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正是由于吕端的清醒判断和当机立断,太宗身后可能爆发的一场宫廷动乱才顺利地得以消弭,从而保证了大宋王朝这艘艨艟巨舰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难不倒的吕相爷
吕端为官不贪不占,两袖清风,也不与贪官污吏们来往,深受百姓爱戴,因此,那些贪腐小人便屡屡想方设法算计他。
春日的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宋太宗在御花园大摆酒筵宴请群臣。大家兴致正浓时,奸臣王继恩趁机在太宗面前捉弄吕端,想给他难堪,便说:“圣上,为助今日酒兴,何不出几个题叫吕相爷答来?”
太宗一听,倒也合乎他的圣意,便对吕端道:“朕来问你,当今何处酒好?”
“杏花村酒最好。”吕端脱口而出。
太宗又问:“何以见得呢?”
吕端笑答:“有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时酒价每升多少银两呢?”太宗如此一问,众人都为吕端捏着一把汗,唯恐吕相爷答不上来,王继恩却不由大喜,心中暗想:这回看吕端怎么答对。
吕端依旧是那么从容、轻松、坦然,他看了一下众人,然后不慌不忙地向太宗沉吟道:“这酒价嘛——”
王继恩以为难住了吕端,接过话茬说:“吕相爷因何不往下说了呢?”
吕端看了王继恩一眼,笑着说:“唐时酒价每升三百钱。”
王继恩听后又觉有缝可钻,趁机说道:“启禀圣上,吕端他分明在欺骗圣上,相隔一百多年的酒价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太宗问道:“吕爱卿你且说来。”
吕端很自信地说:“唐时酒价每升三百钱,绝无差错,臣记得杜甫有诗:‘速来相见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太宗大喜道:“杜甫诗真可称为一代史书也!吕爱卿,你呀,一代奇才呀!”于是举杯与吕端畅饮,众人也纷纷向吕端敬酒,都说:“真是难不倒的吕相爷呀!”
第69章 范仲淹走进《水浒》之谜
《水浒传》第一回(有的版本称为楔子)中,北宋仁宗嘉佑三年,京都汴梁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建议大赦天下,免除税赋,仁宗准奏,可惜并未奏效,相反瘟疫却越来越厉害。这时→文·冇·人·冇·书·冇·屋←,参知政事范仲淹出班启奏:“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便立即派人奔赴江西信州龙虎山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