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哈佛》第37章


臣疲忻癜旄咝?300余所,在校生100万人,其学校数量超过了公办高校。这些民办高校基本上国家没有投资,而且有70余所获得了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证书资格。江西省是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势头较好的省份之一。截止2002年底,全省兴办各类民办学校4150所,在校生36。2万余人,其中高等学校45所,在校生8。7万人。民办高等教育正撑起全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积极地填补了江西民办高校学历教育的空白,有力地壮大了高等教育事业。但同时还必须看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仍然过于偏低,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远远不相适应,因此,大力发展民办高职教育势在必行,已有的民办高职院校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民办高职教育能够扩大高等教育的外延,为更多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时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需求。我国的民办高校兴办之初,着重于高等职业技术和理论培训,学生毕业后不发文凭,而是向市场自谋职业或由学校采取双向选择式的推荐就业。以后随着自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相当多的民办高校主动承担了自学考试辅导的任务。这无疑对于在自学成才路上坎坷奔波的广大青年是一个福音。现在民办高校所举办的“全日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班级,只是自学考试辅导的延伸。这两种形式,使通过自学考试拿到高等教育文凭的人数大大增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收入问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其中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是最重要的一环,而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无疑会大有作为。另外还要看到,我国职工的素质还比较低。有数字表明,我国职工队伍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1/26,美国的1/25。目前我国产品的市场合格率平均只有70%,不良新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如果我们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里流行的一句话非常具有说服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不一定是直接过问培训,但重视培训的企业家一定有战略眼光。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更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求生存、谋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吸纳力量。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说来人口基数大,底子薄,设施差,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6%(1995年发展中国家为4%),国家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入高等教育。因此,我国在2001年,各类高等院校共招新生388。5万人,毛入学率在11。5%左右,仍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陡然崛起,并且迅速发展壮大,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吸纳力量。国际比较表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注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功能)1996年达1471所,占高校总数的41%;在校生653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0。9%,其中新生占全部入学者的50%。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正在努力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在这“大众化”与“普及化”之间的一个时段内,高等职业教育必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拥有更加广阔的运作空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庞大的人口“包袱”变成人才资源。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包袱”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在困扰着自中央至基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至2002年,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我们一方面在惊叹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奇迹,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为庞大而低教育水平的人口基数而发愁。在这庞大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只是发达国家的1/7,所以,把人口“包袱”转变为天下第一的人才资源,既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要求,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使命,高职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历史责任。
目前企业的人才结构十分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已成断档。因此,我国已经存在这样一种怪圈: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大量的高技能岗位又找不到人干。有关调查显示,电力行业目前45岁以下已无高级技工,行业检修时急用的高技能人才基本没有。冶金行业甚至出现30万元年薪聘不到一位炉前长的严峻局面,如此等等。联系到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实,关于农民的教育、职工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无不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职业教育不仅重要,而且完全可以作出巨大的贡献。
突出区位优势,选择适宜区域办学。一所高校所在的区域,对其发展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区位优势,不仅是指地理位置、水陆交通等条件的优势,而且还包括自然环境(风光),文明底蕴,现实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优势。美国哈佛大学是举世闻名的私立大学,其校址在马萨诸塞的剑桥镇,创办者认定那里远离闹市,清静幽雅,正是一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好地方。
当初学校选在新余,一是新余范围不大,相对集中,社会秩序和环境管理对办学比较有益。二是新余属于工业城市,潜在“洼地”效应,具有后发优势,而且工业门类齐全,可资助教育的技术、知识资源蕴藏丰富。三是新余与上海、福建、广东等省市毗邻。这些地区尤其是广东省,思想解放,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学校可凭借区位优势,一方面能迅速收集利用信息资源,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有关用人情况,另一方面能较好地与上述地区的各类企业及时沟通,形成校企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10多年来,我院已培养了6万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中5万多名在上述地区就业发展,占当地吸收大学毕业生总人数的82%以上。四是新余的党政领导对发展民办教育非常重视,并给予全方位的大力支持,使学校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壮大——上规模、创品牌阶段。
突出服务宗旨,构建新的教学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必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市场服务,为普通群众服务,为广大学子服务。办学伊始,我们就把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主动自觉地与这三个“服务”紧密结合,确立了“办学方向——瞄准市场:开设专业——跟踪市场;培养学生——适应市场;学校育人——服务市场”的办学方针。根据这个方针的特定内涵,我们又确定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自己创名牌”的办学思路,围绕“方针”和“思路”,构建了学校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近两年来杨名权的文章、讲话摘编而成)
第四部分“托星举月”章跃进(1)
“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出打造‘中国的哈佛’?!”
张您很早就提出“打造像哈佛一样的世界级一流高校,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方能强国、兴国、富国”。这让我联想起丁祖诒先生提出的“创东方哈佛”的口号,在教育界内外一直引发了诸多争议。到了今天,您如何看待这种争议?
章跃进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出“打造中国的哈佛”?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三点。首先,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否应该有一批一流学校?当然应该。那么,现在有多少学校以此作为目标?很少很少。其二,为什么有人反对这样的提法?不排除有些学校在空喊口号,炒作自己,有招生策略上的考虑,但我们的公办大学就不可能提这样的口号,他们的校长几年任期一过,短期行为的多,真正能思考这类问题的少。第三,民办学校目前还在草创阶段,存在着资金等方面的弱点。因此,它的发展就更需要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海尔不就是在发展中跌跌撞撞地壮大起来的吗?当年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不是也有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