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第35章


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 
第44招 永远不对孩子进行体罚
美国的一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体罚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规矩。
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美国全国807名6…9岁孩子的父母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差异。
研究表明:44%的父母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人体罚两次。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
殷辰兵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殷辰兵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在这种家庭中,殷辰兵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当殷辰兵挨打后,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辰兵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子,其中竟有殷辰兵,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
第二天,殷辰兵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辰兵的床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
5天后,公安人员到殷家,告诉他们殷辰兵因参加一抢劫团伙被抓住了,这一天,殷辰兵离16岁的生日还有一个星期。
在这个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爱,但为了维持父母的尊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孩子逆来顺受,简单地让孩子服从,否则就打骂,行为粗野。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百依百顺,避开父母就有一种轻松感和自由感,恶行显露。长此以往,使孩子的恶劣习气不断滋长。常受训斥和打骂的孩子,对别人也习惯于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行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香港教育专家莫琳在自己的专著里曾举过一个例子:
多年以前,我发现了一个有效的家教小秘密,就是宽容比惩罚更有效。当时我的孩子10岁。他已经习惯于不时大发一阵脾气。事后他总告诉我他无法控制自己,他一直认为男孩子就是这样。
对于这件事情上,我没有对他取用惩罚或说教的老方式使他改掉这种图一时之快的习惯,而是采取宽容和奖励的办法,说如果他能够一个月不发脾气,我就给他买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贵的玩具。结果以后的一个月内,他真的没有发一次脾气,这时我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从此,他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莫琳的经验正告诉父母:父母只要肯动脑筋,只要真正关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找到比体罚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惩罚得越少越好。如果父母惩罚过度,对孩子或打或骂,就会失去父母的道德权威。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脾气捉摸不定而害怕,但父母永远无法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权威应该取决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带和“笨蛋”的叫骂。
因此,作为合格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第45招 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1)
在中国,自古以来父母对孩子最拿手的教育方法就是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都是历史上相传的教子经验。孩子犯了错,一些脾气暴躁的父母在恨铁不成钢的恼火下,失去理智地对孩子进行打骂,想以此来促使孩子改正错误。
然而,打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达到父母的教育目的,而且会使孩子形成说谎、冷漠、孤僻、仇视、攻击等心理问题,而这,往往会成为孩子日后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也会造成孩子出走、自杀等终生遗憾事情的发生。
很难想像生于富裕家庭的小良,谈起父母来居然感受不到半点亲情。记忆里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父亲从没带他出去玩过,对他的教育不是呵斥就是贬低讽刺,粗暴的父亲需要的是儿子的顺从与听话,母亲一般护着儿子,为了他的事,父母的关系也跟着紧张。
高考结束后,小良落榜了,暑假里整天在家待着,除了上上网,打打游戏之类,就无其他的活动安排,意志日渐消沉,精神逐渐颓废,自己懒得跟同学联系,同学的邀请也基本是采用回避,作茧自缚式的把自己困在里面。对于小良异常的言行举止,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比谁都着急,却又无法可施。
心理学实践证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大多是因为父母采取了“单向教育”,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刻板地说教、粗暴地打骂、无情地强制、精神的虐待,不仅恶化了亲子关系,还让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应耐心细致的作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了,同时还要告诉他,同样的错误不要重犯,要及时的纠正,要吸取教训。切莫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避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呢?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提出合理要求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无论是让孩子学做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
在教育中,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于求成,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孩子看成实现自己心愿的工具,要求孩子这样那样,过高的要求致使孩子难以接受,就会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而对此,父母却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父母苦心,甚至施加打骂这样的粗暴方式,这样做不仅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只有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父母要控制情绪,平衡心态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做出一些令父母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父母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断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孩子训斥或粗暴的打骂。的确,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许会表现得听话、服从,但这样的手段会逐渐无法控制局面。[奇+書网…QISuu。cOm]
初期会让孩子的受到惊吓,影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发育。逐渐就会使孩子有错也不向父母说,采取隐瞒、撒谎等方法来逃避父母的斥骂,久而久之也会像父母一样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别人。而且父母打孩子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会把自己最气愤、最薄弱的环节暴露给孩子,孩子就知道了怎样能使父母暴怒,那他想气父母的时候就会如此做。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但也不可能永远是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不断学习,不断成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他有时会有些片面。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成人,以父母的要求来强求孩子。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要保持冷静,先反省一下是否自己教育方法上的问题。
还有,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的意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