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无奈,只得催动一十三万人马,在与三百年后“辽沈战役”几乎相同的地点,与清军决战。
两军一旦相遇,首先害怕的人,却是陈新甲派来的兵部观察员张若麒。此人在怂恿陈新甲决意一战上,起过关键作用。真刀真枪之时,他现出好龙之叶公的原形——虽然漂亮话继续挂在嘴上,内心的恐惧却遮掩不住。他说:“我军屡胜,进军不难。但粮食补给好像跟不上,而且还要多线作战。既然如此,暂时退兵,以待再战,我看也是可以的。”
从前面祖大寿的例子可以推知,与清军决战不可能取胜应系前线将领的普遍看法。本来就认为不可战、不当战,被硬逼前来一战,结果却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上面来的人”忽然说泄气话,改口不战亦可。军心立刻涣散。大同总兵王朴,首先率部遁去,瞬间引起连锁反应,“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弓甲遍野”{196}。
诸将并无主帅命令,自行退却,且丢下主帅不管。此之谓兵败如山倒。
十三万大军全部跑光,只剩下洪承畴及其所率一万人困守松山。即便如此,也坚持了将近七个月。崇祯十五年三月,城破,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旋亦投降。
一场本不必要的决战,以明军主帅被俘、宁远以北尽失的结局告终。这场战役之于明、清两国,跟拿破仑败于滑铁卢、纳粹德国败于斯大林格勒这些事件在各自历史中的意义相仿。在那一刻,明清两国的命运已被彻底决定。但有一点不同,此前,明朝并非唯有决战这一条路,它有别的选择,然而却主动找上门去,邀请溃亡更早地到来。
洪承畴被俘事,明廷久不知,以为战死。这从一个侧面,显示整个战役中朝廷与其军队彼此暌隔,洪承畴完全孤悬在外。仗能打成这个样子,居然还轻言开战,闻所未闻。
被俘后的情形,明人无从记述,现在只能从清人嘴里了解一些。《清史稿》说:“上【清太宗皇太极】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而洪承畴的表现是,“谩骂”,不从。
谩骂,是一定的,否则洪承畴无法向内心自幼接受的儒家伦理交代。但玩味一下,也许,谩骂或者别的举动在这里更多是一种“仪式”;或者说,一种“程式化动作”。
范文程不急于求成,甚至也不提劝降之事,只是与洪承畴漫谈,聊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共同感兴趣的“今古事”。闲谈中,范睁大眼睛,不放过任何细节。一天,他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房梁上偶然有灰尘落下,落在洪承畴衣上,后者马上用手轻轻拂去。范文程在将细节报告给皇太极时,评论道:“洪承畴一定会投降的。一个人连身上的衣服都很爱惜,更何况自己的生命呢?”于是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
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197}
对洪承畴投降的解读,多种多样。
“汉奸”、“民族败类”是一种,常见而普通,也最好理解和接受。有一出京戏叫《洪母骂畴》,即循此等观念编写。
另一种,不凭观念,纯粹从事实出发来加以解读。这些事实是:崇祯三年以来,直到被俘为止,洪承畴始终是岌岌可危的明廷的干城,在士大夫阶层普遍丧失信心、普遍虚与委蛇、普遍玩忽职守的现实中,勇挑重任,恪尽职守,实心办事,乃极少数几个曾切实为君分忧的人物之一;担任蓟辽总督后,他的见识和战略主张,合乎实际,真正有利于明朝;明知不可战,而被迫一战,虽违乎自己的理性判断,仍毅然往之,大军溃退之际,他是唯一坚守阵地者,直至粮绝。
事实背后还有一个事实:所有站在道德制高点轻言开战的人,都不对现实承担任何后果;相反,正是他这个明确意识到开战没有任何希望的人,替那些说漂亮话的人承担了一切。
第三种解读,来自清太宗皇太极。洪承畴降后,皇太极礼遇甚隆,招致帐下诸将不满:
诸将或不悦,曰:“上何待承畴之重也!”上进诸将曰:“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将欲何为?”诸将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诸行道【就好像走路】,吾等皆瞽【盲人】。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198}
试想,如果降者不是洪承畴,是魏忠贤、温体仁那样的丑类,皇太极有何可乐之处?皇太极之乐,恰由于洪承畴是个忠臣、能臣,是崇祯及明朝的希望所在。如今,连洪承畴这样的人物,都肯投降大清,明朝还剩下什么?
皇太极击中了要害。
踵继而降的另一个人是祖大寿,具有同样意味。这员袁崇焕的部将,于崇祯二年十一月,在首长率领下急追后金大军,赶来解京师之围,结果却眼看崇祯自毁长城,将忠心耿耿的袁帅逮捕,于是愤而出走,奔回关外。那时他的心一定凉透了,不打算再为明廷卖命。但在袁帅所信赖的孙承宗的亲自劝说下,大寿终能强忍悲愤,回心转意,矢志继承袁帅遗愿,极其艰难地替他死守锦州直至崇祯十五年三月。
洪承畴、祖大寿,无非未死耳。死,并不是对国家、朝廷尽忠的唯一方式,更不是最好的方式。有的死国者,除了死,没有为国家做过什么切实有益的事——甚至刚好相反;也有人,在最后关头不曾选择死,但他们却一直忍辱负重,脚踏实地为国分忧解难,以实际行动保家卫国。这两种人,都可谓为国尽忠者。但理性地看,国家真正需要的是后一种人,他们数量越多,国家越有可能转危为安。至于前者,品质堪敬,但国家并不能从他们的慨然赴死之中受益,哪怕这样的人几十万、几百万,该亡国照旧亡国,一点也不会耽搁。
两个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充当朝廷脊梁十几年的人,无须用一死来证明他们是否对得起国家。他们已经用十几年的实际行动,就何为忠义、何为恪尽职守,书写了充实、模范的答卷。
皇太极看到的就是这一点。当洪承畴、祖大寿这种一直在切实地为国尽忠的人,也感觉心灰意冷、无忠可尽,明朝就真正大势已去了。
继崇祯十年李岩的“叛投”象征着知识精英抛弃明王朝之后,洪承畴在崇祯十五年的“叛投”则象征着政治精英也抛弃了明王朝。
明王朝之死,当然是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李岩和洪承畴这两个“叛投者”的作用,有如夜空中划过的两颗流星,瞬间照亮了一切。刹那间,朱由检应该看清,末日已经不远!
末日情景
前面说到,共同觊觎紫禁城龙床的两大势力之间,似有某种默契。以当时明朝之虚弱,李闯和满清,不论谁,击溃之皆易如反掌。满清势力距北京更近,实力也较李闯更强;闯军轻入,攻占北京,而清人不先得,诚可怪也。俗史夸大吴三桂的作用(所谓“历史罪人”),乃至将香艳故事——刘宗敏横刀夺爱霸占陈圆圆——敷衍为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虽然煽情,却实属笑谈。吴三桂降不降清,献不献山海关,对清人入主中原,其实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清人攻到长城以内,本非必由山海关不可,崇祯年间,清兵(改国号之前为后金)早已由各关口突破长城不知多少次;没有吴三桂,不走山海关,清人照样入得中原,丝毫不成问题。闯军之能捷足先登,恐怕出于两点:一是此前一年(1643)八月,皇太极方崩,清国举哀,暂缓夺取中原计划;二是对于明廷不亡于清而亡于李闯,清国君臣极可能早有暗谋,乐观其成,然后以此为借口,“兴仁义之师”,“剿贼灭寇”,以“正义之师”姿态入关,尽量增加自己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这在多尔衮致吴三桂的求援信的答书中,可以找到直接证据。书称:
我国欲与明修好,屡致书不一答。是以整师三入,盖示意于明,欲其熟筹通好。今则不复出此,惟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闻流贼陷京都,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用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伯【吴三桂当时封爵“平西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勿因向守辽东与我为敌,尚复来归,必封以故土……昔管仲射桓公中钩,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伯若率王【率先奉清为王业】,国雠可报,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199}
这一历史关头的实际过程是,清军在得到闯军已于三月十九日攻破北京的情报后,即由顺治皇帝于四月初八日在盛京(沈阳)任命多尔衮为大将军,南下夺取中原。次日,清军迅速兵发沈阳。中途遇
小说推荐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1节: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第2节:登上权力顶峰的农民领袖第3节: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第4节: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第5节:庆功楼前不离主第6节: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第7节: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第8节: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第9节: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第10节:建文帝去向探秘第11节:马上天子朱棣第
- 最新章:第40章
- 梦回大明朝--霸王龙也有春天
- 作者:苏栩 第1节:第一章可怜的苏苏 第一章可怜的苏苏 来,介绍一下,我叫苏栩,大家都喊我苏苏,孤儿一个,一个很冷很冷专业的稍微大龄的女硕士生,近来有点花痴倾向。不能怨我,孤儿院的老院长成天在电话中苦口婆心地教导我说“苏苏啊,你年纪也不小了,老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会背‘锄禾日当午’了,你要抓紧时
- 最新章:-霸王龙也有春天-第55章
- 明朝末年一皇帝
- 作者:倌二代【由文】第一章爷要的就是面子“公元2012年,8月14日,昨天美俄两卫星相撞后的残骸即将落入大气层,希望我市的市民们注意出门安全,最好是带上一把雨伞出门,免得陨石砸中了脑袋找不到保险公司理赔业务!谢谢合作“先生,请问一下您真的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吗”华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应试主任将一份简历拍在桌
- 最新章:第153章
- 重生明朝当皇帝
- 重生明朝当皇帝一夕秋月 著第一章 逼朕喝毒药朱宁感觉到全身很乏力,心脏也很闷,嘴很苦又很干,眼睛惺忪疲倦,也睡不着。更要紧的是,他眼前居然还出现了幻觉,仿佛自己是到了一古色古香的大殿内一般,黄色的窗幔和红色大床榻,很是富丽堂皇。难道自己这就要死了吗,眼前的幻觉莫不就是天堂的样子?朱宁有些不甘心,他还
- 最新章:第494章
- 唐朝大皇帝
- 简介:我是一个不想当皇帝的皇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唐朝大皇帝》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唐朝大皇帝最新章节,唐朝大皇帝无弹窗,唐朝大皇帝全文阅读.79727第一章穿越?春宵…2015年,某一天,某个时辰,某个地点,某条街道上,李周站在黑漆漆的街道上,看着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
- 最新章:第531章
- 大明王朝
- 第一章 1北京紫禁城午门 太阳是如此耀眼,没人能想到这一天是大明嘉靖三十九年的腊月二十九 一个被取下了官帽的官员抬着头望着天空那颗“异像”的太阳,刺目的阳光把他满脸满身照得金光四射 字幕:钦天监监正周云逸 镜头从周云逸身上拉开 他的左边显出了两根巨大的廷杖。他的右边也显出了两根巨大的廷杖 四根廷杖
- 最新章:第53章
- 王朝伪皇帝
- 作者:南方云向各位大大巨巨告罪序蓝天、碧海、白沙、银鸥,当然还有满眼的比基尼…面对美景,我惬意的躺在太阳伞下的躺椅上一边啜饮着加冰可乐,一边欣赏满海滩比基尼女郎的曼妙身姿,一句话—舒服。这是我大学毕业在华为公司上班两年来第一次带薪旅游,说起来这也算不上老板慷慨,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帮他拿下了一个他本来
- 最新章:第117章
- 大明王朝1566
- 作者:刘和平楔子已经腊月二十九了,嘉靖三十九年入冬以来京师地面和邻近数省便没有下过一场雪。一冬无雪,明岁准定是虫蝗大作,饥馑临头,老天爷要收人了。人心于是惶惶,民间传言如风:大明朝自太祖高皇帝以来历经十帝,从来就没有遭过这样的天谴!天怒者谁?今年国库亏空到连北京各部衙的京官都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发俸禄银
- 最新章:第223章
- 大明王朝1449
- 两代帝王的阴谋与情仇:大明王朝1449 作者:王彪 赵锐勇长征出版社 出版《大明王朝1449》第一部分 人物表(年龄以出场时为准 于 谦:五十岁,兵部侍郎兼河南、山西巡抚。后为兵部尚书,封少保 朱祁镇:英宗皇帝,二十岁 朱祁钰:英宗之异母弟,十九岁,封郕王。土木之变后立为景帝 孙太后:英宗之母,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