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71章


月桑踊炻揖置嬷薪馔殉隼矗玫刂葱姓俳鹑诤筒扑暗娜挝瘛?br />
8月16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强固定资产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强调在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
经过几个月全国金融和财税的全面整顿,加上对开发区、房地产、在建项目的清理和整顿,到1993年年底,混乱局面得到控制,并初步抑制了经济过热。1994年年初,中央又立即大张旗鼓地开展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宏观调控体制,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滋生。
这次治理通货膨胀与80年代相比,不同之处是真正实行了经济软着陆。
在1993年经济过热明显、国家采取上述治乱措施时,强调关闭邪门打开正门,在继续保护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下,适当降低温度。如在控制信贷规模中,将流动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收购、卢品有销路效益好的国有工业企业、以及外贸出口的需要,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则集中用于农业、交通、通信、能源、原材料、水利等,保证国家重点建设按时竣工投产,促进经济健康增长。
同时,每年初确定物价调控目标时,既考虑降低物价涨幅的需要,又考虑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并在实施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加强对经济运行态势多层次、多侧面的跟踪监测、分析,恰当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如面对1994年的高物价涨幅,在确定1995年调控目标时,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清醒地分析了不利因素,最后确定物价涨幅为15%,结果实际完成l48%;当1995年下半年价格涨幅逐月回落,资金紧的呼声很高时,国务院清醒地分析了物价和资金形势,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变;当1996年物价涨幅回落到个位数时,则在货币政策继续从紧的前提下,适时调整了调控力度,既使过高的物价涨幅有明显下降,由1994年的217%降为1996年的65%又使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1993-1996年平均年增长116%,而且波动的幅度只有一两个百分点。
(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抑制需求过旺,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总量平衡,调节市场物偷
经过多年改革,经济资源多数由市场配置的90年代,抑制通货膨胀必须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具体办法主要是收紧银根,抑制过旺需求,为通货膨胀釜底抽薪,同时努力增加供给和辅以市场调节,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
1993年下半年,主要是抑制过旺的需求,采取的措施侧重治乱,因为金融等秩序的混乱,是形成开发区热?房地产热0炒股票热和大量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当治乱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就从资金源头控制了这方面资金的投入,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与此同时,相继出台的提高利率,开办保值储蓄,发行国库券,消除了居民对物价的不良预期,促进了货币回笼。为了抑制黑市外汇的涨幅,利用外汇储备的优势,有计划地进行了抛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截至1993年底,房地产价格下降外汇价格下降到1:85,股票价格也趋回落。但商品市场价格继续攀高。
1993年底至1994年上半年商品价格继续上升,与银根紧缩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期有关,但更重要的,一是9月重又扩大了资金投放,二是农业短腿问题因受灾而激化,年底粮价大幅上涨。因此从1994年起,在加大改革力度,通过财税、金融、外汇、投资体制政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改善经济运行机制,自觉抑制过高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同时,国家连续三年坚持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增加农业的投入,大力解决农业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副产品流通体制不畅,是农产品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改革才能解决。为了在近期内迅速缓解部分农产品短缺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各地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援;国家连续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国家还利用逐步建立的中央和省市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城市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采用适时吞吐物资,调节市场供求,抑制这些物资价格频繁波动和过度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1993年,粮食市场出现了放开市场,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的做法,于是有的公司和私商跑到农村抢购粮食,粮价迅速上涨。为此,国家一方面强调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抛售专储粮,1994年抛售了200亿斤,1995年又抛售200亿斤,粮价因此得到控制,1996年粮食大丰收,减少的专储粮全部补了回来。
通过以上措施,理顺了经济关系,释放了通货膨胀压力,促进了物价涨幅逐步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30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回落;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落12个百分点,达到正常水平,流通中的现金实际投放597亿元,比计划少投807亿元,加上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零售物价涨幅逐月降低,1996年全年只有65%。已低于调控目标。
这里还需要着重提一下的是,这次通货膨胀,也暴露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政治思想工作薄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抬头,经济犯罪增多,腐败和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等问题。对此党中央十分重视。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1993年首先紧紧抓住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大案要案、狠刹不正之风三个方面,集中开展反腐败斗争,严惩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以后,连续几年坚持不懈,一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继续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力求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氛围。一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三、整顿治理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发展最早,1986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同业拆借市场和进行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再贴现的票据市场先后建立,外汇调剂公开市场也于1988年后逐步形成。证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手段,国债发行较早,流通和交易则是1988年以后的事;企业债券1987年开始允许发行;而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3曰深圳交易所正式成立,则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开始正式运行。
1992-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方向,使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迅猛,金融机构普遍设立拆借业务,1993年市场成交量高达4000多亿元,促进了资金横向流通。银行普遍开展了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促进了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外汇调剂市场满足了外汇供给的需要。随着股份制改造试点在全国推开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发行规模大幅增长。1993年各类有价证券的发行量达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6倍,其中股票292亿元,比1991年增长50多倍,上市股份公司由1991年的14家扩大为183家,上海和深圳股市从一个区域性的小规模市场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全国金融中心。证券交易活跃,其中1993年集中交易额由l991年的亿元扩大到8474亿元,增长了14倍。经营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和为证券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不断增加,1992年底,经营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有85家,网点多个,中介机构500多家。此外,为了提高国债的流动性,促进国债的发行,1991年下半年开始了国债回购业务。这是一种在国债现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衍生工具,指国债持有者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一定期限和价格,买回同一笔国债券的融资行为,是金融机构之间用国库券作赝押的短期融资。
但金融市场的过快发展,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同业拆借市场和股票市场。在同业拆借中,有关部门违反非金融机构不能参与同业拆借市场活动的规定,介入了拆借市场;拆借期限过长,多数一年以上,最长达2-3年,使拆借市场成为许多金融机构弥补信贷不足的重要渠道;利率过高,达月利15%,甚至2%,严重干扰了金融市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