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75章


3。国民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属于数量扩张型,投入产出比不尽合理,经济生活中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增长质量的现象比较严重,建设和生产经营中浪费、损失和无效劳动普遍存在。资源的不能有效利用和结构性资源有效供给不足,潜伏着引发较高通货膨胀卒的因素。在微观层面上,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设备陈旧,内部管理松弛,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经营困难,缺乏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能力。而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工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低以及管理不严,造成的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如果继续按现有的状况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会更加严重。
4。从总体上看,在全国经济都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在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存在着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政府在利益分配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上,在社会保障机制运用上,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有效的制度。不尽快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影响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和社会的稳定。
5。改革攻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愈加困难;要素市场发育进展迟缓;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中央财政赤字过大的局面仍未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继续增多,金融潜在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6。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这对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迎接国际竞争的考验,以及避免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都将是比较严峻的挑战。
二、指导理念的确定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
在计划当局所割定的《纲要》中明确反映出来。《纲要》指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重点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纲要》具体指出了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
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计划当局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争得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把握三个方面:1。各方面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具备条件的,应当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各地发展速度可以有所不同,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2。应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要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防止经济的大幅度波动。
二是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计划者意识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是粗放型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1)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规模地要素投入(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来支撑;(2)相当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较低,技术进步缓慢,素质较差;(3)生产力布届不尽合理,资源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并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所提供的机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提高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计划者认为,从长期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为此,要形成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开拓技术市场,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与经济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配套改革措施。
四是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计划者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吃饭问题。九五期间,要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的稳定增长,这是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此,要依法保护耕地,坚持开展以农田永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强化科教兴农,加快发展农用工业。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五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计划者看来,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意义重大。九五期间,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要实行分类指导,搞好大的,放活小的,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
六是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计划者认为,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重组生产要素,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九五期间,对外开放要在面和质上进一步做好工作,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七是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计划者认识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酌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
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把握好时机和力度,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八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计划者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沿海地区由于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加上国家政策的适当倾斜和支持,发展更快一些。
内地与沿海相比,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有很大差距。从九五开始,就要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问题的力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强自身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九是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计划者提出,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纲要》提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转变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通过转变经济体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起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卢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起在提高效率基础上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合理分配国民收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来推动的经济增长,到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及效益,降低能耗和减少浪费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理论界就已提出两重转换的观点。但直到制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