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86章


缗┐逅胺迅母铩⑴┎妨魍ㄌ逯聘母铩⒕蚺┐寤慊购腿嗽钡龋⒎⒄梗ǖ髡┮到峁埂⑼平祷┖驮黾诱度耄ㄋ枋⒓际跬乒恪⒌缤脑斓龋鸩浇饩觥?br />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调整城乡结构
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结构的显着特征是存茌二元结构,即一方面城市有比较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而占总人口大部分的人仍然在农村以务农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除东部地区、城市郊区和某些特色地区外,很大一部分农民收人没有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3000万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和6000多万只达到低水平温饱的人,都在农村。要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消灭绝对贫困,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民普遍的小康生活,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生活水平。还要看到,目前(指2002年)贫困的标准即每人每年收入低于625元人民币是很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需适当提高。所以,十五期间,必须尽最大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
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方面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技术,改良品种,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要加快城市化步伐,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为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创造条件。这就提出了城市化问题。我国现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状态,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就要通过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城市化,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形成现代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这正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到现在为止,发达国家无论是老牌的还是新兴的,都是沿着这样的孰迹走出来的,说明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要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也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核心是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
1995年,我们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提出了一个很响亮并影响深远的口号,就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在当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现在,应进一步提出比上述两个根本转变更加根本、更加高层次的转变,即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前两步,在新的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即到了响亮提出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经济结构的口号和战略方针的时候。这样,能够使大家更加重视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发展非农产业,加快推进城市化,转移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36。2%,滞后于工业化(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达到占的近44%,第二产业占GDP的50%多)好几个百分点,比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低10个百介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为了更快地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看来需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推进城市化,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我国一般消费品已是供给大于有购买力的需求。因此多一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没有大的风险。所以,加快城市化应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64%,要使农村人口的比重低于50%,还要下降14个百分点。如果一年减少1个百分点,也要14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非常雄伟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2000年为36%,也就是说,改革开放22年来,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0。82个百分点。今后城市人口比重每年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比过去22年平均高018个百分点,即要作出比以前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从一些国家的经历看,这是有可能做到的。日本从1947年到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阶段,28年城市化率从28%增长到75%,增加47个百分点;韩国从1960年到1981年的工业化加速阶段,21年城市化率从28%提高到56%,增加28个百分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每年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市化提高到50%以上,是能够实现的。正好到那时,我国工业化能基本实现。因此,可以把初步实现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定为新世纪前20年的战略任务,这也是十五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结构转变,就要逐步取消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种种限制,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包括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等。中外经济实践表明,哪个国蒙哪个地区劳动力流动性强,哪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就比较活跃,经济发展也比较快,我国广东省、浙江省的情况就是如此。所以,劳动力流动是好事,不是坏事,要积极引导。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的流动、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我们要努力促其健康发展。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包括少数大都市圈(大都市圈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人们都愿意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找工作),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城。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节约用地,在人多地少的地区,应多发展大中小城市,避免过多过滥地发展小城镇。目前东部一些省市都已提出类似的意见。据统计,1979年至1984年6年间,乡镇企业累计占地8000万亩,共吸纳5000万人就业,人均占地亩,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小城镇和小集镇人均用地450-550平方米,如果用小城镇的办法转移4亿农村人口,要占3亿亩耕地。可见,企求主要靠发展小城镇来实现城市化是不现实的。与此相联系,以后最好用城市化代替原来城镇化的提法,因为城市化概念比较准确,这也是全世界通用的概念。
四、实施西部大升发,调整地区结构
还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在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从现在起,要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方面,摆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西部大开发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的要求。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54美元,西部地区只有525美元。1999年,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为中部地区为30。7%,西部地区只有235%。这种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如不逐步扭转,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西部大开发怎么开发?中央的建议很明确,就是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与此同时,培养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的开发。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有,要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
怎样推进西部大开发?一方面,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剖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西部开发就大有希望。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对中部和东部地区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就中部地区说,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