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第8章


惊讶的是,很多员工不但没有对我表示不满,还跟我说他们多么认可这个决定,他们认为我非常有勇气、有魄力。公司领导也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我,反而认为,我勇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毫无疑问,开复博士将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犯下的错误公之于众,这不但不会影响业界对开复博士管理能力的认可,反而会增加读者对本书的信任和对开复博士的信服,并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本书中介绍的成功法则是经过了包括开复博士本人在内的无数业界菁英实践检验的,弥足珍贵的思想和经验财富。
在“真诚”这条贯穿全书的主线上,开复博士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影响自己成长或为自己的成功助力的真实故事,也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向我们公开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面临几次重要抉择时的心灵历程。当我们读到开复博士为了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而放弃原专业的学习时,我们似乎是在与一个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果敢而热情的同龄人一起交流追寻理想的经验与方法;当我们看到开复博士在导师罗杰?瑞迪的鼓励下向着陌生的科学领域坚定前行的时候,我们仿佛听到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用真切的话语鼓励我们说:“嗨,相信自己,你也可以做到的”;当我们第一次了解到,开复博士为了决定是否回国创业,竟然使用“利弊对照表”帮助自己寻找真正的理想和目标的时候,我们不但会为开复博士心中深藏的爱国情结感动不已,而且会下意识地扪心自问:“面临择校、就业等人生重要抉择的时候,我们是否会像开复博士那样,用缜密、科学的方法寻找隐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个‘真的自我’呢?”
相对于较坦白而透彻的“真诚”,开复博士在《做最好的你自己》中反复强调的“有智慧的均衡”的概念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很多人总会想当然地认为,成功大多拥有一个统一的范式,成功者也大多像一个模子里塑出来的那样,只要按照某一种方法,在某一个方面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就可以“功成名就”了。其实,任何真正的成功都像任何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那样,具有先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想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我们就必须在认识自己、了解环境、培养品德、塑造人格、掌握方法、坚定信念等多个方面同时倾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并应当像开复博士所说的那样,“用智慧在各种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间主动选择‘完整’和‘均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印度智者阿罗频多说:“作为知识的寻求者,所当寻求的,是整体知识,不是任何半途知识。”中国智者弘一法师说:“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在《做最好的你自己》的“均衡”一章中,开复博士也使用类似的思辨方式为“选择成功的智慧”做了最好的注脚:“……就是要求我们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发现并选择最完整、最均衡的状态,并通过这一选择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智慧’,既是甄别、判断的智慧,也是权衡、折中的智慧,但从根本上讲,它更是在选择中孕育又在选择中升华的最高智慧——我也把它称作‘选择成功’的智慧。”
很显然,开复博士所推荐的这种以“均衡”为基础的智慧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为范例。当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因为追求分数或学位而忘记了学习的本来意义的时候,当我们在工作遭遇挫折后因为一味强调自信而忘记了反躬自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离这种“有智慧的均衡”越来越远了。为此,开复博士借助贯穿本书始终的“成功同心圆”提醒我们:“自信和自省,勇气和胸怀,积极和同理心这六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我想,如果读罢全书,却只记住了“成功同心圆”中每个态度或行为要素的表面含义,而忽视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内在均衡关系,那么,这样的读者和两千年前那位买椟还珠的郑国人之间还有什么本质的分别呢?
有关本书的最后一个疑问是:既然有了以“真诚”为核心,以“均衡”为基础的成功法则,青年朋友们该如何将这样的法则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呢?其实,开复博士早在全书的第一章就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要让人人都成为李开复,而是要让更多的人理解李开复的成功哲学,并利用李开复的经验和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也就是说,对不同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来说,成功标准各不相同,成功之路也因人而异,我们不能因为读了这本讲述成功法则的书就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既是成功者同时也是普通人的开复博士。要知道,开复博士所强调的“真诚”最终还是需要每个读者发自内心的体验和共鸣,开复博士所倡导的“均衡”最终还是需要每个追求成功者自己的思考、抉择和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只不过是“真诚”的“自我”在“均衡”思维中所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而已,“追寻成功”也只不过是借助“真诚”与“均衡”这两座灯塔的指引航向“真的自我”的一段奇妙旅程罢了。
因此我们说,与其将“真诚”与“均衡”当作效应非凡的成功法则,还不如将它们看成是开复博士用来唤醒每个人心底潜藏的“源动力”与“源智慧”的催化剂——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开复博士为什么要把“做最好的你自己”这句平实而又脱俗的话用作全书的标题了。
编者按:
今年7月19日,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参考消息》等全球上万家媒体的追逐报道。如今,李开复博士亲自撰写的第一本中文图书——《做最好的自己》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图书中,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法则,希望以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中国青少年成为“一个做最好的自己”。本报今日特刊载《做最好的自己》一书的自序,以飨广大读者。
《做最好的自己》自序
李开复
1998年8月,受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的委派,我来到北京,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并出任院长。虽然当时无数的人对在中国创办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做法持怀疑态度,但我自己却对这一目标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只要汇集了海内外杰出华人的智慧,我们就一定能把研究院办成全球最出色的研究机构。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经过归国的海外华人专家和国内极富潜力的青年才俊的共同努力,我们成为了亚洲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之一。在2004年,美国MIT的《科技评论(Technology Review)》把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研究机构”。
2000年8月,一纸调令,微软将我召回总部,任命我为全球副总裁,负责开创一个重要的产品部门。然而,虽然身在美国,但五年来我时刻关注着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时刻牵挂着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以及和我血脉相通的炎黄子孙。
在北京工作的那两年,每一天都带给我无比的振奋,每一刻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那些莘莘学子更是让我难以忘怀。曾记得清华园里的激情演讲,曾记得未名湖畔的尖峰对话。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我所走过的每一个校园、我所遇到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让我感慨万千。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朝气与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躁动。我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帮助。就是这份责任感驱使着我,在家居美国的五年里我先后回国15次,做了50场演讲,写了4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并创办了一个专门与大学生交流的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kaifulee。)”。
2004年11月,人民出版社的李朱编辑,到“开复学生网”发帖子,问我:“李开复博士,可否为中国青年写本书?” 于是,在10个月的时间里,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这部20万字的书稿,也完成了我要为中国青年写一本书的愿望。
中国的青年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的学生非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