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第76章


译后记
池田大作是日本著名的宗教活动家。1928年生于东京,毕业于富士短期大学。现任日本最大的佛教团体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日莲正宗法华讲总首席讲师等职,为振兴和发展创价学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多年来,他以宗教活动为基础,倾全力于宗教文化、国际和平等活动,是日本公明党、东方哲学研究所、民主音乐协会、富士美术馆、创价大学等的创始人。为争取世界持久和平,促进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交流和发展,曾不辞辛苦地多次与各国领导人、著名学者、友好人士进行诚挚而认真的对谈。1983年荣获〃联合国和平奖〃、1988年又受〃联合国荣誉表彰〃。此外,曾获〃桂冠诗人〃的称号;莫斯科大学、索非亚大学名誉博士;北京大学、圣马科斯大学、复旦大学名誉教授;纽约、莫斯科等城市名誉市民的称号。
他在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珍惜寸阴,勤于笔耕,著述甚丰。在相继发表的作品中,主要有《人的革命》(现出10卷)、《展望二十一世纪对话录》(与A.汤因比的对话录)、《黑夜盼望黎明》(与露内·依古的对话录)、《敲响二十一世纪的警钟》、《第三座虹之桥》(与A.A.罗蒙诺夫校长的对话录)、《谈〃和平〃、〃人生〃和〃哲学〃》(与H.A.基辛格的对话录)、《池田大作文集》、《论生命》、《我的释尊观》和《佛教思想源流》等。
《我的人学》,是作者近年来的一部力作。他从祈求和平,以佛法为基调的立场出发,通过对国内外著名历史人物(拿破仑、武田信玄、南丁格尔、鲁迅等)和著名文学作品(《浮士德》、《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新·平家物语》等)的精密剖析,探索了现代人应有的生活态度和如何坚强地对待人生等问题;并对宗教、生命、道德、教育、人才、孝道、社会乃至世界等均有论述。内容丰富,立意新颖;加之文字清新流畅,表现准确洗练,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它对了解日本社会、现代人的思想;研究作者的宗教观、生命观、社会观、人才观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根据《我的人学》(《私の人间学》)上下册(1988年读卖新闻社版)译出。上册由铭九翻译;下册
第四章至
第五章,以及
第六章
第三节的〃生命进化与智能的源泉〃以下三篇为庞春兰译;
第六章
第一节至
第三节的〃大海般的境界〃和中文版序言为潘金生译;下注均为译者所加。最后由潘金生负责统一译文的体例。
《我的人学》在翻译、出版期间,曾得创价学会三津木俊幸副会长、北京大学出版社麻子英社长、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支持和协助,于此一并致谢。
译者
1989年10月识于北京大学
上一章目 录
第二章 发挥每个人作用的“人的组织”(二)
要深深理解〃人〃与〃生命〃
——深通人心机微的文化人桑原武夫
本年四月十日(一九八八年),法国文学研究家桑原武夫逝世了。享年八十三岁。桑原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仍活跃在人生〃第一线〃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异的成果。作为日本人,他是稀有的卓识之士。可以说是与法国的人道主义者阿兰相仿佛的大知识分子。
我曾经和法国的〃行动知识人〃安德烈·马尔罗举行过几次对谈,后来将对谈的内容,题为《人的革命和人的条件》的对谈集加以出版(潮出版社版)。那时,桑原先生给我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序文,他的厚意使我永远难忘。
大概是四十年前,我在青年时期就对桑原先生如下的一段话,深为感动。
〃现代的人道主义,是否名副其实,取决于是否心中有民众。〃(〃朴素的人道主义〃,收于《桑原武夫全集5》,朝日新闻社版)
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确应该立足于民众现实之上,具备贯彻理想主义的精神和态度。它应该是这样一种远见卓识:能够先期敏锐地觉察出强烈要求,以民众为主角的真正民主社会的时代大势。这也可以说是和佛法所追求的、以实现众生幸福为第一义的精神,一脉相通的吧。
在桑原先生的巨大成就中,可以举出他在人文科学中开创了共同研究的道路。文学、哲学这类人文系统的学问,由于它的性质,几乎全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但是桑原先生在同一研究课题下,动员了济济多士的研究者,使之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力量,不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的确是划时代的创举。
桑原先生之所以能开辟这样的道路,其背后存在着先生这样的一种信念:〃如今,独创的行动,离开协作和组织起来是不可能实现的。〃(〃青年的冒险精神〃,同前书)
桑原先生之所以能吸引许多研究者,完成以共同研究为中心的任务,其秘诀究竟何在呢?这可能有种种原因,如他深厚的教养以及旺盛的好奇心等等。但是,我这里愿意特别指出的一点,那就是桑原先生是个具有人情味的深深〃理解人的人〃。
先生自己也说:〃在德语中不是有个menschenkenner(懂得人的人)的词语吗。……为了能成功地使大家携手并肩前进,主要的因素,是靠"懂得人的人"。〃(《人的史观》,潮出版社版)
这是前辈的对人生的意味深长的金玉之言。
对于共同生活,共同行动的伙伴来说,最重要的存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最希望的领导者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那决不是单纯的技术者或单纯的有教养的人。也不是有名声的人、有财力的人。人们希望并欢迎那种深知人情机微、明白人的心理、能充分理解自己的领导者。能得这样的领导者,就会形成一个生气勃勃的集体。桑原先生深明此理。所以才强调共同研究中的〃懂得人的人〃的重要性。
关于这点,不只关系到领导者,而且在整个人生中也是个重要的课题。
桑原先生还说:
〃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理解人。……这不是指关于抽象的人的一般学理上的知识,而是指由自己去观察、理解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并根据和他们打交道的体验,得出的见识。〃(同前书)
这种对人、对人生的透辟的洞察——我认为桑原先生的伟大之处正在这里。桑原先生虽然年逾八十,仍然精神矍铄地从事各种活动。他的〃懂得人的人〃的底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放出光采,更加生气勃勃地被发挥出来。
集体组织这种东西总不免把人划一化。而且科学的知识也容易把人抽象化和一般化。这样,在观察人物时,大多只是以自己的好恶感情或先入为主来观察人。但是,这些做法,都不外是精神脆弱的表现,不能全面把握人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如实地了解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的人的生命本身。那种时而苦恼、时而啼笑的活生生的人,才是真正现实中的人。
关于这一点,一个领导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具备高迈的人格,必须具备敏锐的、强韧的洞察力才行啊。
佛法的伟大性就在于从现实出发来发现真理,一贯彻底地凝视现实中每个人每一件事物,从中发现真实。组织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在于是否热爱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并从这里开始,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出发点。
辨认〃诚实〃的人的眼力
——柴田胜家和毛受家照
看穿人的真实。再也没有比这点更加重要、更加成为一切事物的关键了。但是同时,也没有比它更难掌握、更难指望十全十美的了。
被人们认为是天台宗中兴之祖的妙乐大师说过:〃障未除者为怨,不喜闻者为嫉。〃我想特别提出〃不喜闻〃这件事。
正像世上所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那样,不愿意听到不合自己心意的话,不愿听到刺耳之言,这是一般凡夫俗子的常情。
反之,奉承和甜言蜜语,就极易听得进去。如果是这样,就不会有自身的成长,也不会有相互的进步。只让那些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人围绕在自己周围,肯定会自掘坟墓。造成领导者〃不喜闻〃的骄傲与怠慢,是失败的重大原因。《新编太閤记》①(吉川英治著,讲谈社版)里边,描写了一个名叫毛受胜助家照(在历史上名叫庄助或胜介)这样一个人物。他原是柴田胜家背②的侍从头,虽然年纪很轻,却极有见识。有一次,他看到柴田胜家的举动过于粗暴,他为了唤起胜家的注意,把胜家要看的书某一页折叠起来。胜家打开一看,那折叠的地方写的是暗暗规劝胜家的一段文字。胜家看后很不高兴,自那以后,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