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第37章


恼庖幻苄睦怼?br />
打鱼老头儿连续84天出海,却一条鱼也没有捕到。第85天出海,他经历了三天两夜的搏斗之后,终于捕到一条巨大肥硕的大马林鱼,不料归途中竟遭到了鲨鱼的猛烈袭击。为不使马林鱼被鲨鱼吃掉,老人奋力还击,凭着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一次次把凶残的鲨鱼击退,但最终船上的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副骨架了。
尽管老人失败了,但“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老人的内心独白,简直就是海明威人生的写照。作家诺曼·迈勒鲁曾入木三分地剖析道:“海明威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之真正的根源,是他的一生都在跟沮丧、恐惧和自杀的念头作斗争。他的内心世界犹如一场噩梦。他的夜晚是在同死神的搏斗中度过的。”
为了挣脱焦虑与沮丧的罗网,海明威从女人与烈酒那里寻求刺激。他跟许多女人有过关系,结过许多次婚,搬过很多次家;饮酒从红葡萄酒到威士忌,最后到伏特加,仍然无济于事。他像只被凶恶老雕穷追不舍的猎物,被追得走投无路、无处藏匿。在1961年夏天的一天,海明威终因沮丧的困扰而用子弹结束了其顽强拼搏的一生。海明威未能如他作品中所说的那样被“消灭”,而是被“打败”了,被沮丧打败了。
用死亡来回敬生命,无疑是世间最大的刑罚与罪过。真正勇敢的人,会去承担生命中的灾祸,而不是用死亡来逃避。因为他们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只要不放弃生命,希望终究会出现,生命也就一定会有转机。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
有生之年,冯友兰先生曾面对无尽的非议,但他始终笑着应对,从无半点愠色。人生夷然至此,自然逍遥无边。他崇尚魏晋名士的风流,认为那是一种人格之美;他颇具美学的眼光,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之美;他纯粹、平淡过人生,活得诗意且神圣;他以至真之精神处世,即便坠落仍能升起……
风流,另一种人格美
风流是一种所谓人格美。
——《理想人生》“论风流”
“风流”在古文中的含义不同于今文,它是一种非常人所能及的魅力,拥有这样气度的人一定是文采飞扬、儒雅、洒脱的。有句话说是“真名士自风流”,名士一词常常与风流连在一起。提到名士就不得不提到魏晋名士,他们中有很多人可以说就是“风流”的注解。其中非常有代表的一位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
嵇康是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一生虽然只有不到40岁的生命,但是其贡献卓越。嵇康一生信奉老庄哲学,崇尚自由、自然的生活,反对司马昭的统治,因此得罪了不少小人。司马昭身边有一个心腹名字叫钟会,他一心想结交嵇康,因为嵇康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力,世人都以结交他为荣。然而钟会之流的人物嵇康又怎会放在眼里?他与他们根本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嵇康对钟会很冷淡。钟会将此仇“铭刻在心”,一心想找个机会报复嵇康。恰好嵇康的好友吕安被其兄诬蔑“不孝”,钟会见时机成熟便向司马昭进谗,劝其诛杀嵇康。
司马昭最终同意了钟会的意见,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消息传来,全国有三千太学生请愿,让司马昭赦免嵇康,并愿意做嵇康的学生。这样的请愿只会让统治者更加恐慌,因为他们设想嵇康如此得人心。嵇康并没有吓得神色慌张,在临刑之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来一把古琴,他要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没有为自己的命运而叹惜,而是遗憾《广陵散》的失传!
这是一种怎样的处变不惊,怎样的风流态度!冯友兰先生也对这种从容、潇洒的情态情有独钟,他在自己的随笔中专门写下了《论风流》的文章,并得出“风流是一种所谓人格美”的观点。他所关注的“风流”的对象,就是《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魏晋真名士。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和深情。
玄心就是一种超脱感,豪华落尽见真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洞见就是微言大义,寥寥数语,尽得风流;妙赏就是对于美的深切感觉,于平凡的事物上发现美感,在日常生活中寻得无限乐趣;深情就是这些人有着柔软的内心,易悲易喜,自然地流露于外在的行为。
依此四点来评判,冯友兰先生认为,魏晋之士中尤以陶渊明的境界最高,单是那首《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便能表现出其最大的风流了。
当然,风流名士并非仅魏晋之时有,宋儒中也有不少于名教中求乐地的风流之士。邵康节便是当时人称的“风流人豪”,但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他并不能算真风流,一句“真乐攻心不奈何”,泄露了他的真心,其中故意表示其乐的色彩,使其失去了风流中必备的玄心,稍显做作。
反倒是程明道更胜一筹,无论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还是“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尽显风流情态。
众多的风流之士,或许未能全都满足冯老提出的四个条件,但其从容的风度与洒脱的气魄,无疑都能够得上风流的资格。而风流中所体现的人格美,和其他形式的美一样,存在着很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它与相貌的俊美与否无关,与身形的修长与否亦无关,说到底,只是一种自然纯粹,如赤子般的人生态度而已。
生活依然美如万花筒
凡美都含有主观的成分。
——《理想人生》“论风流”
关于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像冯友兰先生说:“凡美都含有主观的成分。这就是说美含有人的赏识,正如颜色含有人的感觉。离开人的赏识,不能有美,正如离开人的感觉,不能有颜色。”
确实,世间的美总是因主观的因素而显得形态各异。激情澎湃者说:“美强烈而可畏,就像暴风雨一般,震撼着我们脚下的大地和头上的天空。”疲乏者说:“美是柔声细语,她在我们的心灵中讲话。她的声音沉浸在我们的寂静中,正如一抹微光在阴影的恐惧中颤抖。”好动者却说:“我们曾听过她在山峦中呼喊,她的呼喊唤来了马蹄声、展翅声和雄狮怒吼声。”
美,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样子都不同。孩提时期,我们都曾拥有一双锐利的发现美的眼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双眼睛逐渐隐退,甚至消失殆尽了。对于生活中的一切,我们麻木地一扫而过,再也没了当初的新奇和惊喜之情。
一个对生活极度厌倦的绝望少女,她打算以投湖的方式自杀。在湖边她遇到了一位正在写生的画家,画家专心致志地画着一幅画。少女厌恶极了,她鄙薄地睨了画家一眼,心想:幼稚,那鬼一样狰狞的山有什么好画的!那坟场一样荒废的湖有什么好画的!画家似乎注意到了少女的出现和她的情绪。他依然专心致志、神情怡然地画着。
一会儿,他说:“姑娘,来看看画吧。”她走过去,傲慢地睨视着画家和画家手里的画。突然间,少女被吸引了,她从来没有发现过世界上还有那么美丽的画面——他将“坟场一样”的湖面画成了天上的宫殿,将“鬼一样狰狞”的山画成了美丽的、长着翅膀的女人,最后将这幅画命名为“生活”。少女的身体在变轻,在飘浮,她感到自己就是那袅袅婀娜的云。她将自杀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良久,画家突然挥笔在这幅美丽的画上点了一些麻乱的黑点,似污泥,又像蚊蝇。少女惊喜地说:“星辰和花瓣!”画家满意地笑了:“是啊,美丽的生活是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发现的呀!”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王阳明也曾说过:“没有人去发现去欣赏,羞答答的玫瑰也只能静悄悄地开。”具备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才能见到别人看不到的美景。
《我希望能看见》一书的作者彼纪儿·戴尔是一个几乎瞎了50年之久的女人,她写道:“我只有一只眼睛,而眼睛上还满是疤痕,只能透过眼睛左边的一个小洞去看。看书的时候必须把书本拿得很贴近脸,而且不得不把我那一只眼睛尽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