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文化》第23章


山国特有的大型山字形铜仪仗用器及罕见的青铜兆域图版。图版为长方形,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一厘米。上面是错金银的中山王陵园平面图,图中还有铭文460字,包括中山王命营陵的诏书及各陵的位置及尺寸等。对研究战国时期王陵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墓中还出土了许多工艺水平极高的青铜制品,如错金银龙凤铜方案座、错银双翼神兽、错金银虎噬鹿器座、十五连盏树形铜灯、银首人形铜灯等,栩栩如生,极为生动。根据文献记载,中山国是北方鲜虞族建立的国家。墓中也出土了一些青铜帐构等反映游牧生活的制品。但大量的器物则与中原赵、魏文化一致,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第十一节 简牍、帛书与帛画
1949年以来在楚、曾、秦等国的墓葬中,由于当地地下保存条件较好,出土了几批战国时期的简牍。主要有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竹简、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几批竹简、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的竹简、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竹简以及四川青川战国时期秦墓出土的木牍等。这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牍。简牍是中国古代在纸张发明以前使用的主要的书写材料,简是修治好的细长的竹片,牍是修治好的较宽的长方形薄木板(或竹版),在上面用毛笔书写文书等。其中时代最早的是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共计240余枚,6686字。简长72厘米至75厘米,宽约一厘米。内容记载用于丧仪的车马兵甲,属于“遣策”一类。遣策即墓中随葬品的清单,是竹简中最常见的。例如湖南长沙仰天湖一号墓及湖北江陵望山二号墓出土的竹简,可与墓中随葬品相互对照。而在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组108支竹简,约600字,内容有“周公”、“先王”、“三代”等,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真正的书籍。此外,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竹简中,又有记载墓主人患病期间进行占卜及祭祀祷告于神祇和祖先等的内容。荆门包山二号墓(左尹邵□墓)出土有字竹简278枚,共计12472字,内容有遣策、卜筮祭祷记录及文书三类。在祭祷简中记载了楚人先祖老僮、祝融和媸酓〔xiong熊〕(鬻熊)的先后世系,可与《史记·楚世家》相互印证。文书简中包括有狱讼、审理案件的记录,对了解楚国的司法制度有重要价值。青川木牍内容则是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命丞相甘茂等修订的《为田律》等。
楚帛书,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中晚期楚墓出土。书写于白色丝帛之上,长47厘米,宽38。7厘米。中间有墨书两段。一段8行,为正书;一段13行,方向相反。内容提到伏羲、女娲、共工、禹、契等,还涉及天象灾异及四时、昼夜形成的神话,可能是数术性质的佚书。周围用彩色绘出12个神的形象,有的三头,有的鸟身等,旁边题有神名,与《尔雅·释天》12月名相合,分别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按上夏、下冬、左春、右秋排列。每个神旁又附有一段关于本月宜忌的文字。整幅帛书总计共900余字。四角又绘有青、赤、白、黑四色植物枝叶图像。中国古代在纸张发明以前,除用简牍外,还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根据《晏子》外篇第七:“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榖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至迟在春秋齐桓公时已经有了帛书。但由于丝帛在地下不易保存,所以楚帛书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用丝帛书写的书籍,弥足珍贵。
楚帛画。已发现两件。一件为1946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画在白色丝帛上,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个侧立的广袖细腰长髻女子合掌立于新月形物体之上,左上方有一龙一凤。另一件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之中,与上述楚帛书同出于一座墓。长37。5厘米,宽28厘米,上缘包裹着一根细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面,画面向上。上面绘有一个高冠长袍佩剑男子驭龙而行,龙作船行,下面有鱼,后面有鹤。据研究,帛画上的人物就是墓主人的肖像,帛画的内容是表示墓主人的灵魂在神灵动物的引导下飞升登遐,与当时流行的神仙思想有密切关系。这种帛画的性质是葬仪时使用的铭旌。这两幅帛画构图巧妙,形象简洁,线条流畅,代表了战国时期绘画达到的高度水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六章 商周时期边区的青铜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周边地区在中原商、周王朝先进的青铜文化的影响之下,也陆续进入青铜时代。周边各族人民创造的青铜文化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北方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及朱开沟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分布在北方燕山南北地区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及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一种地方性青铜文化,其时代大致属于夏商时期,碳14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考古学家因其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遗址的下文化层,所以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根据《左传·昭公九年》的记载:“昔武王克商,……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夏家店下层文化可能是夏商时代燕毫族的古代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并已出现了仿中原的大型青铜礼器。例如1981年5月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公社头牌子大队敖包山前出土的一件青铜Ш土郊嗤ΑF渲挟'高达66厘米,口径41厘米,腹外饰有三道弦纹,腹内壁铸有铭文“贮墉”二字。其中一件鼎,圆形,颈部及三足上部均饰以兽面纹,高54厘米,口径38厘米。另一件鼎,亦为圆形,颈部及足部饰弦纹,高67厘米,口径37厘米。但它们的铸造工艺还比较原始,质地亦较粗糙。同时,夏家店下层文化还出土较多的青铜耳环、指环及杖首等,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夏家店下层文化还经常发现制作精致的金耳环、玉璜、玉珠、玉管、玉牌、玛瑙珠与绿松石珠等装饰品。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磨制石铲、打制束腰石锄、石镐、石镰、石斧、石凿及细石器石镞、刮削器等。当时的聚落大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高地上;往往成组,由一个较大的聚落及其周围几个小的聚落组成。在聚落周围发现有用石块垒砌或用夯土筑成的围墙以及壕沟等防御设施。较大的聚落如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周长达500米以上,土筑围墙的门址还有用石块垒砌的遗迹。村内一般有数十座或百余座房屋,房屋有半地穴式的,也有用石块或土坯砌墙的,大多为圆形,直径约为二一三米。在聚落旁边有墓地,例如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墓地中有近千座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多有木或石质箱形葬具,脚端大多有小龛放置随葬品。其中大多为小型墓,但已经出现了少数随葬品丰富的大墓,随葬有表示身分的制作精致的石钺等,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与阶级分化。大墓中并且随葬有精美的彩绘陶鬲、罐以及酒器爵、鬶等。陶胎多为橙红色,表面为黑色,并经磨光,上面用白色及红色绘出精美的云纹及兽面纹等。这些彩绘陶器上的兽面纹以及酒器爵、鬶的造型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地出土者很相似。此外,夏家店下层文化还出土有卜骨,先钻出小圆窝,再加以烫灼。这些显然是受到了中原夏商文化的强烈影响。
再者,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燕山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文化面貌有所差别。燕山以北地区以夹砂灰陶为主,常见筒腹鬲、鼎、钵等,彩绘陶器较为发达。而燕山以南地区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常见鼓腹鬲、折肩罐、高圈足簋等。因此,目前考古学界或将夏家店下层文化分为燕北与燕南两个类型。其中燕北类型可以再细分为几个类型。
在燕山以北辽宁西部的大凌河、小凌河流域,继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出现的青铜文化是魏营子文化。这是因该文化首先于1970年在辽宁朝阳魏营子发现而命名,其时代大致相当于西周时期。魏营子遗址位于小凌河支流的一个河湾台地上,长约500米,宽约200米。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及红褐陶为主,大多为素面,部分饰绳纹,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