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传记百部:巴顿》第5章


巴顿在路旁拦住了一辆战地观光军官的车子,从赛谢普雷油库搞到了两个坦克营所需要的汽油。然后 到军司令部汇报了一天的战斗情况。
第二天,圣米耶尔战役实际上已经结束。美军俘虏敌军1.5万人,火炮450门。一队又一队的德军战俘从巴顿身边经过走向战俘营;德军的防线收缩到兴登堡,中间留下了一段宽阔的无人地带。
巴顿实在难以忍受眼前这种空旷和寂静,他渴望战斗,渴望不停息地追击、前进。他把率领的坦克以扇形阵式开进到开阔地带,在离德军兴登堡防线半英里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命令西奥多麦克卢尔少尉的三辆坦克向敌军阵地直冲过去。
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听到一阵隆隆的炮声。麦克卢尔捣毁了敌军一个炮连阵地,而后得意洋洋地返回。
然而,美军司令部并没有打算正面攻击兴登堡防线。巴顿擅作主张的行动令他的上司罗肯巴克将军大为恼火,他将巴顿臭骂了一顿,并威胁要将他送回国内,永远当一名上尉。巴顿表示对此追悔莫及,并保证以后不再重犯。
出人意料的是,美军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给罗肯巴克来了一封信,对坦克兵在此次战役中的英勇战斗精神大加赞赏。许多报刊报道了他们的事迹,有些还登载了巴顿坐在坦克上的照片。
潘兴制订了一个新的大规模作战计划,将突击方 向转向凡尔登西部,在默兹河与阿尔贡森林西部边缘之间宽约20英里的地带组织新的战役。 为此集结了3个军的兵力,同时有3个师作为预备队。
巴顿的坦克旅配属给第一军,总共135辆,任务是通过夏庞特里方向的谢皮和维朗内,沿着阿尔贡东边,在布昂泰和埃尔两边开进,支援步兵进攻。
坦克通过铁路运抵预定攻击出发地域,巴顿组织官兵乘着夜暗把它们卸下火车,开到一片小树林里隐蔽起来,等待进攻的命令。
德军在默兹—阿拉贡构筑了一个严密坚固的防御体系,在纵深12公里的阵地内,修建了4道防线,其中有无数相互支撑的机枪火力点,并敷设了密密的鹿砦铁丝网。德军还把各条防线之间的村庄、树林、山丘和其他天然屏障变成坚固的据点,用以抵御面临的进攻。
9月26日凌晨2时30分,战役打响,75毫米大炮轰击3小时之后,部队发起冲锋。
巴顿依然步行前进,指挥坦克以纵队开进。德军的排炮火力将坦克封锁在一座桥边,他迅速赶到,利用排炮齐射的间隙时间,组织坦克一组一组地冲过桥去。
9时左右,坦克向前推进了9英里,攻占了瓦雷纳镇,并向切平镇进攻。
巴顿步行跟在坦克后面,突然碰上约300名士兵,被敌人暴雨般的机枪逼迫在一个小山坡下。他十分恼怒,高声喊道 :“该死的,你们呆在这里干什么?”可是这群散乱的步兵没有指挥官,他们对这位突然出现的陌生的长官未予理睬。
巴顿挥动着手中的指挥棒,呼唤着 :“谁愿意跟我上?”有5个士兵站出来,连同巴顿共6个人组成了一个小队,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去。但是,几分钟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只剩下巴顿和自己的传令兵安吉洛两人。
就在他们准备继续前进的时侯,一颗子弹穿透了巴顿的左大腿,他重重地摔倒在地,鲜血顺着裤腿汩汩地流了下来。
安吉洛急忙给他包扎伤口,勉强止住了血,可是他已经无法再站立起来了。随后而来的战地医生把他送回了后方医院。
由于巴顿在这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被晋升为上校军衔。
巴顿在朗格勤总医院养伤期间,从前线不断传来胜利的消息,激励着他的斗志,急切盼望伤愈归队,重返战场。
1918年11月11日,经过四年多苦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投降而宣告结束。这一天恰 好是巴顿年满33岁的生日。
巴顿在这次大战中获得了值得炫耀的荣誉,他被授予“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和“优异服务勋章”。
在两份嘉奖令上分别写道:
“1918年9月26日,在法国切平附近,他在指挥部队向埃尔山谷前进中,表现出超人的勇敢、冷静、干劲和机智。”
“由于他的积极肯干和正确判断,他在朗格勤军校组织和领导坦克中心的工作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贡献。他在战斗中对坦克部队的使用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干和热忱,在这种对美军来说还是较为生疏的作战方式中,表现出显著的适应性。”
的确如此。巴顿从一位曾经享有盛名的剑术大师继而成为全美第一坦克手、第一流的坦克专家,创造性地建立了美军的一个新兵种,发明了一种新的战法,并在战场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19年5月17日,巴顿率领他的坦克部队回到离别两年之久的美国。
经过战争巨痛之后,和平主义情绪开始在全国蔓延。国会确认,最好的军队是一支规模最小、费用最低和最不显眼的军队。于是到处都准备限制军备,海军建设大量削减,陆军遭到全面清洗,几乎所有军官都被降职或解职。
192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法案》,规定陆军编制仅为28万人,分9个师。坦克兵由此失去了存在的法律依据。陆军部明令将坦克分散到步兵里去,以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师。坦克全年的全部经费只有500美元。
巴顿无可奈何。这年夏天,他决心告别坦克,重返骑兵部队。
临别之际,巴顿对他的部下发表了一篇满怀惜别之情又慷慨激昂的演说 :“坦克部队有我的心血和希望,我坚信它是不会衰亡的。总有一天,我还要与它重聚,我的生命和荣誉全都与它息息相连,到那时我们的坦克将是一个全新面貌,它将是一支世界上所向披靡的坦克部队。”
在此后自1920年至1940年长达20年之久的岁月里,巴顿是在平淡无奇却又忙忙碌碌中度过的。他被频繁地东调西遣,先后担任过十多种无足轻重的闲职,并被送入骑兵学校、指挥参谋学校和陆军大学学习。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祸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元凶希特勒在新的一轮大战中,充分发挥飞机、坦克的机动性和强大火力,运用“闪电”战术,肆意逞凶,令世人目瞪口呆。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冷静地观察和分析了形势,他基于对新武器和新战法的了解,向罗斯福总统建议组建装甲部队和远程轰炸机,得到全力支持。
1940年7月10日,马歇尔将军签署了一道命令,组建美国陆军第1装甲军,下辖2个装甲师。由阿德纳查菲将军任装甲军司令,第1装甲师驻诺克斯堡,师长马格鲁德;第2装甲师驻本宁堡,师长斯科特。
不久,巴顿奉命担任装甲旅旅长,并被晋升为陆军准将,到本宁堡参加部队的创建工作。
其时,巴顿已经年届53岁,机遇却把他引向了辉煌人生的新起点。
巴顿兴致勃勃地来到本宁堡,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沮丧的景象:这里有323辆严重锈蚀的旧坦克,2000多辆残破不堪的各种车辆,几千名毫无军事素质的新兵。
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他不得不自己掏腰包购买了一些零配件,使那些坦克和车辆重新动弹起来。
紧接着,他把人员和装备组合起来,编成3个旅,形成了坦克师的完整建制。
现在剩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训练那些新兵了。《 纽约时报》称他们是“一群身着咔叽军装,组织涣散的乌合之众”。 巴顿深知,要把这群“乌合之众”锤炼 成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绝非易事。但他有坚定的信心。
巴顿采取的措施是:表率、严格、激励。
他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对事业的热忱和十足的干劲感染和教育官兵,成为人人效法的榜样;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使官兵们充分认识平时训练和战时打仗的关系。他指出 :“战争的目的不是牺牲自己,而是要消灭敌人。”“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的一加仑鲜血。”;利用各种方式奖励成绩突出的官兵,勉励他们在战争中杀敌立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