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那些已沿续下来的最初几项改革措施中,有一项是取消对农
村市场管理的控制。紧随其后的是,农业集体实际上被放弃了,生
产责任制推广了,责任制在1983年达到高潮。在1979—1983年这
短短五年里,中国已从一个受来自上级的国家定额和更多地来自党
的干部所坚持的那些标语的共同严格控制的集体农业体制,走向主
要通过间接的市场机制控制的私人家庭农业体制。少数市场限额虽
仍保留下来,但80年代中期已采取措施开始取消这些限额。
工业中苏联式的计划和管理体制废除的速度比较缓慢,一部分
原因是由于这里需要进行的改革比农村中的情况复杂得多。工业体
制改革的试验早在1979年便已开始。这些最初的尝试,本质上是试
图使苏联式的官僚指令性体制能更好地运行。企业的内部管理作了
一些改革,对地区市场的垄断控制有所放松,以利于竞争;给予各
种计划指标的优先地位也得到调整,效益方面的指标越来越受重视,
而产量指标却越来越不强调了。
到1984年10月,部分地由于农业改革取得显著成就,党要求
在工业部门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中国采取了
重要的步骤,使中国的工业管理和控制的体制摆脱以往集中化的官
僚指令性体制,沿着一个将市场控制和统筹的方法与关键部门中继
续存在的官僚化的控制结合在一起的体制的方向变化。至少对某些
改革者来说,目标是建立一个市场与国家控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模
式,就是6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搞的市场与国家控制相混合的那种体
制的翻版。然而,到1987年年底,实际情况与这个目标相差甚远。
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上选出的某些政治局成员,仍然反对经
济体制上的这种巨大变化。同样或更加重要的是,官僚化的控制体
制根深蒂固,即使是最坚决的改革者,在试图铲除这些体制时,也
面临着许多阻力。
中国部门战略的转变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反映出
中国已认识到(虽已延续很长时间)国家的经济资源。农业方面的
问题是,如何从一个非常有限的土地和过剩的劳动力中获得更多的
粮食。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实现这个目标的尝试失败了。更多地
使用化肥和改良的植物品种,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同样重要的
是,必须更有效地使用这些投入物资。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在亚洲
其他地方已被证实可有效地使用资源;在中国,这种农业在1981年
后也被证明是同样地行之有效。
同样地,高度集中的计划与控制体制,对控制与协调几十万个
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进行生产的小型企业来说也肯定是个效果不佳的
手段。维护中央控制的尝试导致局部性垄断,并导致了若干严重妨
碍小型企业发展和效率的其他措施的产生。一旦这些控制被撤除,
这个工业部门便会兴旺发达。
随着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提高了,
其提高速度可与韩国、台湾和日本在以前曾有过的那些发展相媲美。
在从1977至1987年底这整整11年中,中国的纯物质生产年均增长
率达8%以上。以人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然而,即使增
长如此巨大,中国经济以人均计,或许仅相当于60代中期的韩国和
几年前台湾的水平。中国劳动力的优势仍在农业之中,而更大比例
的人口仍居住在农业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在80年代迅速下降了,
但还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这种发展势头才能将绝大部分中国人口
和劳动力变为城市人口和工业劳动力。
中国人民已普遍享受了加速增长的第一阶段所带来的好处。事
实上,由于农业地区首先经历了经济的兴旺发展,很可能全国范围
的不平等现象比80年代初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少。城市里克服不
平等的情况不及农村那么好,但城市的收入提高了,绝大多数家庭
开始购买诸如电冰箱和电视机之类的耐用消费品。可以想见,基于
市场原则的持续的迅速发展,会日益增加不平等。但在80年代后期,
中国仍然采用高度平均主义的方法分配这些增长的利益。
因此,到1987年年底,中国在极大程度上并不是它的东亚邻国
的翻版。无论中国的改革者多么努力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国这种
从苏联式集中计划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体制的最终发展结果,与在
东亚其他地方可以发现的、基于私有制的计划与市场的混合体制,
还是有几分不同。中国与80年代后期东亚其他地区出现的城市繁荣
仍有相当的距离。但到80年代后期,中国已从业已存在数千年之久、
70年代初虽有改善但仍明显可见的贫困的农业经济中,大大向前跨
了几步。
第七章 教 育
学校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10年期间,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教育制度的改
革是这场运动的最终目标之一。然而,运动是从动员老师和学生当
先锋的学校中开始的。它们的影响远远超出教育范围,建立了教育
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舞台。回顾过去,由于教育作用的双重性常
混淆不清,因此,本章主要指出发起这场运动的动员阶段,和此后
旨在使“教育革命”制度化的巩固阶段之间的区别。①
1966—1968年的运动可看作是这场大革命的动员阶段,如同其
他几次(从40年代的土地革命开始)一样,都打上了毛的烙印。这
种说法认为,毛作为发起人,在他脑海里有一个宏伟目标。就是要
保证中国革命沿着他自己的路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沿着党
内其他异己分子的路线发展。根据这种说法,权力之争和群众参加
反官僚主义,可以看作是文化大革命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毛的路线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已十分系统地采用过了。尽管这
次冒进给经济带来了灾难,但毛不愿放弃其目标。甚至在实现这一
目标的难度足以导致党内领导的分裂,使反对他的意见日益明朗化
时,他仍然如此。在他看来,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还不充分,上层
建筑领域也还有待革命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上下与其观点相
悖的思想以及拥护这种思想的人都有待改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如
《剑桥中国史》第14卷第9章所表明)已定下了这些目标,但与完
成这些目标所担负的任务又不相适应。因此,文化大革命又继续担
当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未竟的任务。同时,又增加了执政党内权力
斗争这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民主革命开始后,经过28年(1921—1949)
才完成了一系列革命,后来又进行了17年(1949—1966)的社会主
义革命,毛作为这些革命的胜利者,发起了这场完成上述目标的运
动。①
1966年的“五一六通知”指出了文化大革命的目标:
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
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
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
为进行如此雄心勃勃的事业,既要纠正错误的思想,又要夺那
些拥护这些思想的人的权。毛发动了这场群众运动。1966年6月1
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宣称,“解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如果充分发
动了群众,走群众路线,使移风易俗成为真正广大的群众运动,那
么,见效就可能快起来”。那时,毛操纵着这场群众运动,向“目
标”放出了“群众”的能量。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在土地革命时期夺
取了中国农村的政权。只要旧的政权机构统治着农村,土地改革就
不会取得胜利。同样,在那些反对他的势力被推翻以前,毛的社会
主义建设路线和政策也不会成功。不过,一个重要的区别是,那些
反对他的当权派是他自己党内的领导人,并都曾是整个革命事业过
程中的先锋。
这已不是毛第一次发动群众来批评党。但就这些对象的性质和
范围说,这是最大胆的一次实践。这样利用群众有很多相关作用,
是打击对象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允许群众直接参与权力斗争,因
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就有他们个人的利害关系;运动期间自然涌
现出来的领袖人物
小说推荐
- 剑桥中国史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书名:剑桥中国史作者:费正清等杨品泉 等译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221ISBN9787500409076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 史家名著图书 历史 中国史 中国通史编辑推荐《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导 言这一卷和下一卷都用于讲述明史。这一卷讲述的是政治史,从 14 世纪中叶结束元代对中国的统治的那些叛乱—1368 年建立的明王朝即兴于其中的一个叛乱—讲起,一直讲到南明,即明王朝的最后残余部分于 1662年在缅甸被消灭时为止。那时距满清王朝于 1644 年在北京宣布受夭之命完成征服中国之时差不多
- 最新章:第210章
- 5879-共和国红镜头 :中南海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 《共和国红镜头》第一部分图2《共和国红镜头》第一部分图3《共和国红镜头》第一部分图4《共和国红镜头》第一部分图5《共和国红镜头》第一部分图6《共和国红镜头》第一部分引言 杜修贤:著名“红墙”摄影师见过杜修贤的人都会说他是条汉子!是的,一米八的个头,宽阔的背脊,古铜色的脸膛,还有岁月的风霜染白的平顶“
- 最新章:共和国红镜头 :中南海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第40章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 第六卷序《剑桥中国史》第六卷译名的翻译说明于下:中文译名依然采用威妥玛-翟理斯拼写法(Wade-Gilis sys-tem,在现有拼写法中,这是英语写作中最常使用的翻译中文文献译名的拼法。有一些例外情况,将在下面加以说明。日文译名依然采用赫伯恩拼写法(Hepburn system。蒙古文译名采用田清
- 最新章:第195章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作者:荡寇入关与出关楔子雨亭是一个大学生,高中的时候学的是文科,中国的文科其实也很轻松,至少在雨亭看来是这样的。当别人都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他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看书,他只是觉得背书太累了,不如看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自己也没多大压力。老天还是不长眼,高考中居然获得了
- 最新章:第147章
- 剑桥--历史和文化
- 身在一个牛津之外的学府之地,看起来实在有些奇怪—马修·阿诺德,1853年在所有的欧洲城市中,比尔·盖茨偏偏选中了剑桥作为微软公司在美国境外开设的第一家分公司的所在地。1997年5月,当我读到新闻《科技淘金热推动剑桥)时,我正坐在剑河边的花园屋酒店里。在科沼泽,牛群在垂柳下吃草。邻桌的商人惊诧道“剑桥
- 最新章:-历史和文化-第41章
- 2036-剑桥--历史和文化
- 身在一个牛津之外的学府之地,看起来实在有些奇怪—马修·阿诺德,1853年在所有的欧洲城市中,比尔·盖茨偏偏选中了剑桥作为微软公司在美国境外开设的第一家分公司的所在地。1997年5月,当我读到新闻《科技淘金热推动剑桥)时,我正坐在剑河边的花园屋酒店里。在科沼泽,牛群在垂柳下吃草。邻桌的商人惊诧道“剑桥
- 最新章:剑桥--历史和文化-第41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第一章国家与人上帝敲了回车键公元1650年,也就是大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那年,有一位名叫阿歇尔的爱尔兰大主教经过精心研究和精密计算,向世人宣布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时间—耶稣诞生前
- 最新章:第21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作者:易中天内容推荐《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
- 最新章:第24章